耿冰月 陈昕
摘 要:学习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但当今小学厌学情况欲显严重,使得很多老师苦恼不堪,同时也让许多家长陷入自责,不知缘由为何,通过对小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研究,好的寻找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并用合理的方法使问题可以较好地解决,提高学习效率,增长升学率,减少家长和老师的负担,帮助更多學生找准人生定位,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
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查阅和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厌学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原因:
一、个体认知能力不足
儿童本身的心理素质不稳定或心理承受能力欠佳,多见于神经过分敏感和性格内向的同学。对学习的期望过高,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唯恐成绩下降。对考试和平时的学习信心不足,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自卑心理严重。学习生活欠规律,学习方法不科学,不适应新的环境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做到劳逸结合,造成不良的身心状态。
还有一项主要因素在于学生对个人的能力判断,绝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质量较差,导致无法适应课堂生活,进而害怕在课堂中讲述自己的看法,害怕被同学嘲笑.同时,有些大学生过于好玩,不论校园内外几乎没有抽取时间用于学习,导致知识储备量极少,而且多数中职学生厌恶学习,不愿花费时间在自身不感兴趣的方面,最终在课堂中被提问时而不知所措。[1]
二、原生家庭导致
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缺少正常关爱。有些学生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等原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放任自流,没有正确方向的引导,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最终导致厌学。
自卑心理存在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对个人不认可,大专生在升学考试中失利,很可能因为和重点高校比较,造成心理上的低落,会产生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想法,所以在很多话语上非常敏感,自卑心理严重,认为一些对个人的谈论带有批评性。此外,部分学生会因为自卑心理轻视他人,以不同的方式来抬高自己。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大专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人格,难以正确表现自己的个性[2]。
三、逆反心理影响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地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出逆反心理:
(一)强烈的好奇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
(二)企图标新立异
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三)特异生活经历
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根据以上问题,我们应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教师方面。精心备好每一堂课[3],以学生角度出发进行准备。备课是教师取得教学工作主动权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新教师在上第一堂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明确的教学目的,清晰地教学层次,突出重点、难点,要都很重要,当然,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讲的内容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对学生的情况摸得很透,还没上课,就能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这节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其次,家长方面,面对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家长们该如何让孩子喜欢学习自愿学习呢?
(1)鼓励孩子自我激励。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自我激励、自我鞭策,他便有可能避免学业失败。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其次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激励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再次是让孩子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
(2)帮助孩子寻找成功的快乐。在小学阶段,学生会通过他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如果一味地责备,只会导致其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会去努力了。如果孩子真的成绩不好,家长不要将一切归咎于孩子,要学会从自身出发,通过发散性思维考虑问题。
(3)指导孩子学习方法。在辅导孩子时,不要代替孩子学习,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遇事退缩的习惯。要教给孩子获得知识的方法,如教孩子如何去查工具书,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等。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需要老师用心教导,引导指引,也需要每一个同学自己调节心态,端正态度,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父母和老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霍明宝.学生“怯课”现象的心理原因与对策[J].教书育人,2018(05):44-45.
[2]高宇.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时的心理干扰与疏导[J].大众心理学,2002,(3).
[3]高宇.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时的心理干扰与疏导[J].大众心理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