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经济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020-10-09 10:07程震
科技风 2020年24期
关键词:改革途径高职教育

摘 要: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高职教育供给要紧跟上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市场经济理论,厘清学生、高职院校、政府、企业之间供求关系,阐明高职教育供给在不同时期下服务对象与产品表现形式,从办学主体、评价标准、区域分布、专业对接产业、技术服务结构分析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常态经济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途径。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高职教育;供给结构;改革途径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的一套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的经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一方面,高职教育满足了社会群体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完成高职学业的毕业生在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有的高职院校利用自身具备的科研能力为社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了企业的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经济概念,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产业结构需要调整。[1]2015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指出,新常态经济下,主要表现就是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缺乏,日用品产品质量不高,我国的供给不能满足居民更高的需求。[2]中国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表现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但是就业对口率较低,就业满意度低。根据麦可思2019年发布的报告,高职毕业生近三年初次就业专业对口率为62%,半年后就只有56%,就业满意度在65%。[3]另一方面表现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巨大。这反映了高职教育在专业和人才培养质量供给上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给职业教育供给敲响了警钟。高职教育供给应紧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积极进行改革,在新常态经济改革中发挥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作用。高职教育供给什么,供给对象是谁,现供给结构是什么样的?厘清这些问题,才能找到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途径。

一、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什么,供给对象是谁

施元忠2004年在“高职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一文中阐述,高职教育供给是人才及人才质量。[4]杨竹2007年在“高职供求理论模型构建”中提出,高职教育供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是向用人单位提供教育产品(毕业生)。[5]刘斯漾在“供求视角下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对策”中关于高职教育的供给的观点与杨竹基本一致。[6]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的主流观点,即高等职业教育是提供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价值,但是培养人才和高职教育供给人才不应是一个概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是指向学生供给教育服务,使接受教育者提升了职业能力,从而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为社会企业培养人才是高职教育供给的表象形式。戴国强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分析”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供给是社会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向学生提供的受教育机会。[7]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供给实际过程是学生在高职院校提供的专业化教学服务中提升了个人职业能力,在劳动市场上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实现劳动力向技能型人才增值的一个过程。

在经济学市场理论中,供求双方都必须具备愿望和能力,并且在市场交易时必须拥有产权。供求双方交易是产权与价值的交换。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办学主体高职学校向学生提供专业教学服务及教育附加值(学校、专业品牌在就业中影响很大),学生是向学校付费的购买方。高职教育提供的服务交易的对象是学生。学校和学生之间存在交易契约关系。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在于个人的自主选择,学校可以提供就业服务作为教育附加,但是学校不能越过学生直接安排学生就业,这超出了学校的权利。以教学为目的的实习安排不在此列。高等职业教育供给其中一项应该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增值教学服务。

高职教育供给的是人才观念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免费上学包分配的体制,高职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无偿教学与教育附加且有保障的就业,学校对于输入和输出掌握有支配权。[8]另一方面学生求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获得更好的就业。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服务和教育附加值能使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企业人才需求一致,从而达到学生就业满意,企业人才需求得到满足的双赢,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正向效果。这种求学就业需求与社会企业人才需求是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的。这导致了高职教育把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当学校是供给人才的供需错位观念。这种供需错位在高职教育向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与社会人才需求一致时是没有暴露问题的。当高职教育抱着这种供给人才而忽视人才培养服务质量时,就出现了当前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矛盾之一:提供的教学服务培养的学生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不一致(包分配毕业生遭单位退回)。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服务是高职教育主要供给,还因自身的科研、技术水平向社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另一项供给,只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因为意识和能力原因被忽视了。近年在高职院校评估指标中,横向课题服务经费到账情况也是很多示范性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的。[9]所以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应该是向学生提供的教学服务及教育附加和向社会提供的社会技术服务。高职教育通过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培养人才向社会提供了高端劳动力要素,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政府从中获得更多税收,劳动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也做出了贡献。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现状

(一)办学主体出资结构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2015年社科院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据55.78%,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10]我国的经济体制属性决定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是以服务全体人民为目的的公共物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方力量参与到办学中来。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出资主体总体上以公办院校为主,其他办学形式为辅的结构。从结构比例上来看,我国民办高职占据的比例只有226%,远低于经济体制比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结构按出资主体结构来看,相对于当前经济体制就显得不够合理。事实上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出资方上,自2004年起国家就一直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到高等职业办学主体中来。[11]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到高职教育办学中来。[12]但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2000年到2010年经历一个爆发阶段后,之后增长速度都不理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进行分析,从增长速度看,民办高校增长速度低于平均增长速度的;从增长占比来看,民办高职院校近五年的增长数量仅占据增长总数的15.6%。(表1)办学主体结构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并且没有得到改善。教育经费是高职教育有效供給的重要保障。我国保证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不低于GDP总量4%以上,在教育经费投入增长速度是高于GDP增长速度的。[13]我国历年来教育投入比例在世界范围内算是比较高的水平,然而相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资金需求来说仍是不足的。办学主体结构失衡影响了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

(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标准划分

教育部2016年和2018年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能力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师资力量,实践条件,生均拨款,服务社会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有差距,总体分布仍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以2018年报告数据为准,在师资上面,按18∶1标准达标的仅有30%,70%未达到,师资结构失衡比为3∶7。生均财政拨款有11个省份年水平低于4000元,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省市,由于生均拨款和地方经济关联度很高,通过关联计算GDP落后的11个省份院校数,有369所高职学校,占据了总数的25.8%;超过一半民办院校生均拨款不足400元,三分之二不足1000元。[14]根据麦可思发布的生均拨款数据,排名第一的北京体育职业学院达到了惊人的133.07万,达到1.2万标准的学校有678所,其中有100所左右正好在12万的值上,在全国高职院校占比47.6%,平均达标率是745%,由此可见生均拨款结构失衡严重。[3]在服务社会功能上,2017年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收入金额超过50亿元,校均达到400万元;但是近450所院校2015年至2017年三年累计纵向科研到款额低于5万元,500多所院校三年没有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占据了高职院校的70%;30%的学校服务社会收入占据了95.5%,服务社会功能上结构失衡严重[14]。

(三)专业与产业对接和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对接结构

高职院校供给专业与产业结构对接是否紧密是影响高职教育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在专业对接上的情况下,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行业需求也是影响供给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从三个产业与高职专业设置布点对接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知网查询,查找到15个省份的研究情况。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也不再进行分布统计,具体情况见下表。(表2)通过下表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与产业结构对接的适配性还是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的。

(四)区域分布结构

我国高职院校总数多,但是區域分布结构不均。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结构不均衡严重,高职院校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基本匹配。经济发达的地方高职院校多,欠发达地方数量就较少。高职院校的分布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符合国家全国经济都要发展的长远战略布局。总体上,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数量多,广东省经济总量和高职院校数量均是第一,青海和西藏经济靠后,高职院校数量也同样如此。

三、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点

(1)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的是为了服务好全体人民的就学需求。高职教育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属于准公共物品物品。我国教育的普惠制决定了高职教育市场化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际上也如此,在社会上公办学校的学费普遍比民班学校学费低,还低的多,差距在2—4倍之间。民办院校高昂的学费影响大批求学学生的需求。而限制民办院校盈利也是导致高职办学难以吸引社会力量的原因之一。

(2)我国高职教育需求群体巨大,虽然当前很多高职学校面临招生下滑的问题,但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的高职教育录取的学生数量仍然呈现上涨趋势。网络专科教育增长幅度很大,说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需求仍然是旺盛的。(表1)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往往选择的是当下热门的专业,甚至是已经过剩的专业仍因为规模效应吸引了大批学生,导致专业供给规模失衡。

(3)从以上的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的对接度来看,高职教育供给的教育服务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体现在专业与行业对接不够,另一方面是培养的学生技能与达不到行业需求。这也是供给结构性失衡突出的两个问题。有的学校为了招生或者是招生过多办学能力不足,降低了对学生培养要求。

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途径

高职教育供给要按照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抓住供给核心,围绕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来调整高职教育供给结构。针对以上突出的四个结构性问题,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改革。

(一)宏观政策调控

1.加大政策力度,激发多主体参与办学积极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结构失衡,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力度不够。国家应出台明确的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到办学中来。以生均拨款为例,既然高职教育是准公共物品,生均拨款就应该是普惠性质的,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也应该享受同等待遇。当然,民办高校要按照国家规定,不以盈利为目的,明确学费的划分与投入,不能将生均拨款作为营收性质。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高职教育办学,改善办学主体供给结构。由于社会力量在行业对接紧密度上有优势,社会力量办学能更好的与市场对接,提高高职教育有效供给。

2.建立高职院校教育供给评价标准、进入退出市场机制

当前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还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标准为主,虽然有引入一些外部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但是这个力度仍然不足。对于停办的院校和专业往往是合并再运行,缺乏足够的市场淘汰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外部社会企业力量;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技术,多种方式并举建立高职教育办学水平评价标准,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是有必要的。

3.调控专业与产业结构对接布局

高职教育供给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存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的通病,即滞后效应。[15]一个产业的发展是符合经济学周期[16],从开始孕育到发展,再到之后的兴盛,最后衰减。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是有一个周期的。高职教育供给在孕育阶段通常不会考虑进行专业供给。一方面,社会对该行业的认知不足,对专业选择少,办学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提供教学服务的基础要素不足,比如师资,教学设备。随着产业的发展,才会加大投入,取得规模效应,降低成本。由于市场需求充足,也会导致大量学校进入其中,甚至导致超额供给。随着产业结构的衰减,市场对该专业的认知是落后的,学校由于规模效应,正处于效益最好的阶段,不会主动限制专业规模。以电子商务为例,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在90年代开始孕育,在2000年开始发展,2009年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电子商务产业也在不断升级,90年以电子数据交换为主,2000年以B2B对公商务,2009年B2C大规模发展,2013年,跨境电商,至今现在的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设置在2000年起步,2010年增多,2015年左右规模旺盛,但是培养的人才落后产业结构的发展。除了滞后效应外,高职院校在办学成本上会考虑规模效应,形成专业和学生数量盲目扩张,这些都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引导。

4.按经济和产业发展结构布局,引导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高职院校

区域经济失衡是要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供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专业与产业对接中发现,西部地区当前的市场人才供给规模是不足的,高职教育提供的教育供给是一个重要原因。按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布局,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高职院校,政策上要加大力度,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师资输出力度,有效改善高职教育区域供给结构。

(二)微观办学主体主动改革(高职院校)

1.办学主体高职院校要找准自身在教育供给结构中定位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局限性很大,仅仅瞄准地方产业,缺乏区域和全体的宏观性,在当前社会人才流动加速的情况下是不合适的。以地方产业为主,区域经济为辅,参考全局,参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17],优势学校举办优势学科,相对优势举办相对优势学科,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改善高职教育供给结构。

2.多种途径提升办学质量

人才培养服务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能,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服务质量上加强改革,提升基础资源师资、教学设备投入。一方面提升师资力量,教师与行业企业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讨引入行业企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升教学服务质量,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社会企业和政府是高职教育供给的间接受益者,当前政府在高职教育中发挥了主要力量,社会企业也应该加强在高职教育上的投入,履行社會责任。

3.提升社会技术服务能力

高职教育供给服务的学生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培养的学生技能水平再好,落后社会需求也是没用的。高职院校要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技术服务上,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社会最新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不断提升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OL].新华网,2014-11-10.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OL].新华网,2015-11-10.

[3]麦可思.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8-17.

[4]施元忠.高职教育的需求与供给[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1):67-69.

[5]杨竹.高职教育供求理论模型的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02):83-86.

[6]刘斯漾.供求视角下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对策[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28(01):53-56.

[7]戴国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分析[D].武汉大学,2013.

[8]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目标模式 上学交费 不包分配 平等竞争 双选就业[J].中国林业教育,1988(03):26.

[9]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EB].教育部,2018-01-15.

[10]社科院:我国公有制资产近300万亿,占经济主体地位[OL].第一财经,2015-12-25.

[11]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教育部,2004-6.

[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中共中央,2013-11.

[13]国务院:保证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不低于4%[OL].中国青年报,2018-08-27.

[14]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能力报告[EB].教育部,2019-11.

[15]方颃,褚玉静,朱小川.分层级教育投入的国民经济产出效果研究——基于教育投入的时间滞后效应[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01):56-64.

[16][美]迈克尔·波特著.郭武军,刘亮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12-6-1.2版.

[17]大卫·李嘉图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译林出版社,2011-5.

基金项目: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院级规划科研项目《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YJZ-2017-05);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院级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投资理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阶段性成果(编号:2017zlgc005)

作者简介:程震(1982—),男,汉族,湖北襄阳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硕士,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中小企业经济。

猜你喜欢
改革途径高职教育
工科院校数理基础课程改革构想
浅谈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关于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改革的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物理教学改革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途径探索分析
趣味性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