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观念的改革与重构

2020-10-09 10:46王国峰钱子玉高雷虹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7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重构人才培养

王国峰 钱子玉 高雷虹

摘 要: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在宏伟蓝图的绘制过程中,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员队伍。该研究基于科学素养培养为目标,重构农林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卓越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重构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7-0178-03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2018年国家公布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标志着中国乡村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1]。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生计以及民生的重要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国家新时期建设的重要任务[2]。乡村振兴确立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并且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2020、2035和2050年目标[3]。其中,乡村振兴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员队伍[4]。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与基地,大学如何将培养与了解农村实际的人才,成为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5]。

1 乡村振兴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之间的冲突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兼具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培养的学生需要对经济、管理学科以及相关的农业、林业等具有较好的掌握[6],并且对现代经济分析、市场、供需、运输、财务管理等有较好的了解[7]。农林经济管理培养的人才需要能够在各类的农林企业、教育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从事农业生产成本估算等预测估算等工作。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人才课程在高校中多以本校的特色或者本校师资力量配备教师的专业方向设置课程[8],多以完成培养任务与学时要求为导向,培养出的人才主要与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冲突:

1.1 对农林经济管理工作的热情不高 通过对学生抽样调查发现,不足1%的高校毕业人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村的建设,有部分愿意参与生产的人才主要目标是积累基层经验,为将来的发展准备跳板,而愿意扎根农村的人才偏少[9],这无法真正地为乡村振兴提供长期的人才保障。

1.2 真正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专业化管理人才稀缺 当前的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对于农业生产过程实际了解的较少,即使家庭是农村的子女,也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对农业管理缺乏了解[10],培养出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了解实际情况,缺乏实际调查了解实际环节。

1.3 人才培养缺乏多样化农业实习基地支撑 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农业出现休闲农业、农家乐、创意农业、阳台农业、混合农业、立体农业等多种发展方式。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来说,切实了解这些基地之间的差异,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而目前缺乏农业实习基地的支撑。

2 乡村振兴中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

2.1 产业兴旺需要绿色发展方面的人才 乡村振兴兴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20字方针,其中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有了产业兴旺,才能够有生活富裕。在产业兴旺发展中,需要注意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之间的关系,部分乡村已经拥有部分产业,如何实现产业的绿色化、无污染化发展,是产业兴旺的根本[11-12]。部分乡村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如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在大地上,需要不断深化認识,发展适合当地的,切实会产生实际效益的产品,并且生态产品的产业化过程必定是需要进行甄选和严密的思考的。

2.2 生态宜居需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专业化人才 生态宜居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产业兴旺的本底色,生态宜居中绿色是基础,需要对农村的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产业,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产业[13]。面临复杂的农村生态环境,需要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人才进行专业细致的设计,特别是在污水和垃圾处理过程中,如果过于简单粗暴,采取较为复杂的处理工艺,容易造成成本过高,当地政府难于实施,如果采取比较简单的填埋处理方式,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为此,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实际设计,特别是对于当地情况比较复杂的区域来说。

2.3 乡风文明需要能够整合多元文化的专业人才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中的人文要素,由于各地乡风存在的差异较大,更需要对乡风有着深刻了解,愿意扎根农村的专业人才来建设。农村的乡风文明需要是多元的、开放的、综合的。为此,如何将乡村人民的不同思想观念进行整合是一大挑战。

2.4 治理有效需要培养中懂管理的青年骨干 治理有效是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的保证,党组织在治理中发挥着不可获取的作用,并且也是实现乡村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但目前的乡村党组织存在干部偏向老龄化,中青年干部储备不足,从根本上无法保证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

2.5 生活富裕需要切实了解乡村居民需求 生活富裕的概念比较宽泛,并且不同人对于生活富裕的界定标准之间的差异性也较大,不能以统一的标准界定生活是否富裕,并且对于不同的居民,可能认定的生活富裕也不一致。为此,需要切实了解乡村居民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3 乡村振兴中农林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基于以上思考和考虑,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林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进行重构,建立以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能力提升计划(图1)。能力提升计划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对接能力,从数据获取、办公能力提升、制图表达、调研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论文撰写、科学研究之路开启等方面开展。

3.1 数据获取 科学研究数据获取技能提升旨在为学生提供获取数据的渠道,通过国内外农业生产数据获取,为宏观研究准备充足的数据资源。国内部分宏观数据收集网站包括中国统计局和各省份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等;国外数据获取部分包括世界银行、世界粮农组织、美国农业部、联合国共同贸易、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

3.2 办公能力提升 Office基础运用与排版作为基础技能,在人才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是必不可少的技能,特别是农林经济管理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的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对材料的撰写以及排版有较好的掌握。为此,能力提升计划中以对于办公软件技能为提升的课程将破解学生毕业之后什么都不会做的难题。

3.3 制图表达 软件制图与对比表达主要培养学生对数据支撑的认知。学生通过获取的数据通常较多,较为复杂,如何从复杂的数据中找出可以比对的部分,并通过绘制合适的图形予以表达,需要学生不断的锻炼与专业老师的引导。

3.4 调研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这是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所必须经历的环节,只有通过调研,获取第一手的调研数据,才能对真实情况有较为准确地掌握。调研之前,学生需要了解自己所调研的对象和关注的问题,利用寒暑假,从大二开始,每年利用寒暑假深入到研究对象中,开展实际情况对接。通过问卷调研,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同时,也与农户进行了交流,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3.5 论文撰写 材料撰写技能进阶是学生锻炼材料的组织能力,通过不断地了解以及材料的撰写,真正地能够清楚在撰写材料过程中,哪部分需要重点表述,哪部分是不需要出现的,锻炼好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发表论文撰写与大学科研之路开启是2项可选项。在学生具备了查数据和实地调研的能力基础上,可以让对发表论文和继续深造的本科生人才鼓励发表出论文,发表论文是告诉学生自己撰写的东西可以获得认可,提升学生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3.6 开启科学研究之路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热点则主要通过对乡村振兴过程中实际工作中比较缺乏的技能、技术以及解决经验等进行综合比对、模拟,邀请实际从事农业农村建设工作的专业人员对人才进行培训。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农林经济管理能力提升计划培养出的学生是了解农村、接触过农业、对农业具体从事工作有初步了解,而且有获取数据、撰写材料能力的国家乡村振兴建设需要的人才。

4 乡村振兴过程中卓越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保障农林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能够顺利实施,需要对人才培养体系在师资队伍、多样化基地、投入方面给予保障。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需要具备以下2个方面的素质:(1)对农业农村实际了解的师资。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师需要真正了解区域农业发展方面的制约问题。当前,农业发展中面临著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了新型的农业流通方式,“生态+”产品成为了未来农业生产的主打方向,如何从众多挑战中识别出热点、关键问题是师资队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2)对科学研究有较好的素养。较好的科学研究素养是指师资队伍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紧跟国际知识前沿,把握国家农业脉象,并且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能力。

4.2 建立多样化培养基地 多样化基地是指在进一步确定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开展多方位的联合,保证农林经济管理人才能够接触到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基地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绿色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等方式,需要搭建多种基地平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差异化土地形式上建立的基地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需要根据地区特色搭建多样化基地。

5 结语

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是长期不断实践的过程,但也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无法忽略的一个挑战。在改革开放40年之后,如何再出发,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以人才为核心,以国家政策支持为保障,以高等学校价值导向为引导,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与“三农”有关的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J].经济纵横,2018(11):111-116.

[2]陈学云,程长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产融合路径:逻辑必然与实证判定[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91-100.

[3]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地理研究,2018,37(11):2127-2140.

[4]路璐,朱志平.历史、景观与主体: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空间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115-122.

[5]刘保男,董翔文.浅谈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J].农家参谋,2017(18):29.

[6]李虹贤.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9):30-31.

[7]施雯,李旻,吕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量方法类课程群建设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3):317-321.

[8]王志烩,廖浪涛,伍佩琪,等.产学研协同创新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63-67.

[9]吴忠权.基于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本开发新要求与路径创新[J].理论与改革,2018(6):44-52.

[10]徐秀景.新时期我国农林经济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出路[J].农家参谋,2018(12):8.

[11]姚树荣.关于以“村村挂钩”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8(11):84-86.

[12]张云华.农业农村改革40年主要经验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改革, 2018,12:1-13.

[13]马历,龙花楼,张英男,等.中国县域农业劳动力变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地理学报,2018,12:1-1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重构人才培养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