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中的思政教育探索

2020-10-09 04:00侯兰功孙继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7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思政教育

侯兰功 孙继平

[摘 要] 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文章以中国城建史课程为例,分析高校中国城建史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探讨中国城建史课程结合思政教育的实践途径,旨在挖掘城乡规划专业内涵,提高中国城建史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 中国城建史;思政教育;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 2019—2020年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中外城市建设史(19kcsz34)

[作者简介] 侯兰功(1979—),男,安徽淮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孙继平(1995—),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060-02    [收稿日期] 2019-12-10

引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高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中国城建史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课,旨在通过学习使其在掌握我国城市建设历史和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达到“以史为鉴”“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思政教育要求专业课程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2],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中国城建史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计划地传导给教育对象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想政治信息[3]。中国城建史的思政教育应结合新时代发展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等专业素养要求来进行,引导学生“见证历史、参与历史、创造历史”。

中国城建史是建筑规划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和城市规划设计紧密结合的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国城市建設史课程中,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有利于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城乡建设思想的转变和城乡规划手段创新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增加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改革思维,从而体现课程价值。

二、思政教育在中国城建史课程中的融入路径

(一)重新调整教学内容

中国城建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设计内容,应密切结合中国城建史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发掘课程内在的思想政治元素,将这些元素有意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去,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职业素养教育;要发掘知识体系中自带的科学理性价值观,比如古代都城选址时城市设计者所考虑的因素和结合城市生态的筑城思想,这就是课程思政无意识教育的独特优势;要彰显城市建设思想发展中闪耀的时代特点、先辈风范和家国情怀;还要突出中国城建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技术、工程、知识关联的国计民生。

(二)开展专题案例式教学

我国古代有着十分先进的科技文明,在筑城方面也不例外。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在功能分区方面有很多顺应时代的成功经验。在《周礼·考工记》中便可看出有功能分区的规定。后来汉、魏、隋、唐,功能分区实践更趋明显合理,这是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大创举。通过归纳总结古代与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特点与城市设计智慧,了解历史传统,辩明传统精髓,继承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联系当下经济和城市发展方向,可结合古代城市营造和管理案例,设计系列专题案例讲解讨论课程。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我国古代城市生态建设之中,我国古代城市大多依山傍水,充分考虑了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城市管理者在古代也同样重视城市和人居环境的绿化,从西周开始就形成栽植行道树的行为。古人认为“草木郁茂,生气相随”,应该保护林木。《管子·乘马》也写道:“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中国传统城市建设思想和“因地制宜”的城市建设方针与现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等是一致的,通过此类古代城市案例的讲解深化学生在将来从事城市规划及相关工作时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并行的意识。

除了优秀的工程案例,还可以通过介绍那些曾经完成优秀城市营造和规划设计的杰出匠人和规划师团队,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创造精神,弘扬新时代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即为人们营造城市的匠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称为“圣人”。由此可以看出,工匠在古代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崇德尚贤”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伦理走向的源泉[4]。“尚巧”的创造精神和“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工匠精神的特质[5]。通过对学生介绍古代城市建设者的相关事例,在课堂上将前人的自主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明白古代规模宏伟的城市也是设计者们长期奋战在一线,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刻苦钻研,才将城市建设起来的,认识到规划师工作的不易的同时,在系统地学习城乡规划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不忘创新和团队协作意识,为了国家强大继续砥砺奋进。

(三)增加课堂互动环节

避免单调枯燥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专业情感的启发和引导。增加课堂讨论环节,转变学生一直作为课堂倾听者的角色。将中国城建史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在学习古代优秀筑城案例和杰出城市设计者事例过程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专业素养。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个人见解陈述、分享学习心得体会等方式提升学生城乡规划专业的兴趣,对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研究方向进行有效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互助、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更积极地为团队做贡献,愿意遇到问题请教教师,最终高效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促进深度学习,也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三、总结

本文以中国城建史课程为例,阐述了中国城建史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了高校中国城建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现状,从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案例式教学、增加课堂互动环节等方面入手,详细论述了中国城建史开展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深入发掘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教师育人职责。应实现中国城建史讲解和课程育人的双向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记自己将来作为一名专业城市规划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3.

[4]秦礼.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思路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6.

[5]赵会淑.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经贸实践,2018(20):278+280.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思政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