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工程类课程的思政要素探究

2020-10-09 04:00向铭铭喻明红彭黎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7期
关键词:工程伦理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向铭铭 喻明红 彭黎君

[摘 要] 在国家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背景下,分析城乡规划教育的思政性质,结合思政教学意识薄弱、课程缺乏体系等问题,从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等挖掘思政要素,倡导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思政要素;工程伦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中小学校灾害风险评估的韧性研究”(51408514)

[作者简介] 向铭铭(1981—),女,四川南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048-02    [收稿日期] 2019-12-23

2019年10月12日,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所有课程都应该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同时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然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城乡规划不仅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物质空间规划等技术范畴,还涵盖社会、经济、人文等多领域、多要素,它甚至被当作一种旨在实现某种价值目标的政治活动形式。城乡规划专业涉及诸多工程类课程,教授这些课程不仅完成知识传输、能力培养,还要注重价值塑造、处理好工程伦理问题。

一、城乡规划工程类课程的思政性质

工程类课程的思政性质是由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所决定的,它具有两面性。城乡规划一方面代表着政府决策,具有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另一方面又代表着公众利益,具有社会期待的参与权利。2008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它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有效指引城乡统筹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这说明在规划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要从社会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维护公共利益,才是城乡规划行业的核心价值。

对规划师个人的核心价值和职业道德,一些权威机构也给出了明确指示。2013年,美国国家职业工程师学会制定的《职业工程知识体系》指出,职业工程师除了掌握基础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工程科学、设计能力之外,还需具备伦理责任等职业素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提出的11项标准里提到“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等内容都具有思政性质。在工程中面临复杂抉择时,尤其是涉及多方利益的情况,规划师的工程伦理素养直接影响工程的发展方向。未受过工程伦理系统教育的规划师可能会从利益最大化考虑,从而损害到公共利益。目前在工科教育中还存在重科技、轻伦理的现状,导致规划师在做抉择的时候缺乏伦理道德的约束力。

二、国内城乡规划思政教学的现状

(一)思政教学意识较为薄弱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基本未开设或者未明确指出必须开设专门的规划伦理课程。《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书中关于城乡规划核心课程中并沒有规划伦理价值取向相关的课程,仅在通识课程中设计了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素质课,但缺乏城乡规划专业的针对性,难以在专业教育环节、实践教育环节中塑造更全面的价值观。

(二)缺乏评价思政教学效果的指标

在城乡规划学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评估标准中提出了“德育标准”指标,要求学生“理解城市规划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及社会交往能力”,但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难以对思政教学的过程、质量和效果开展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更难对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和改善。城乡规划工程实践本身就难以简单地评价其优劣。因为没有绝对正确的城乡规划,尤其是面对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的时候,要协调好所有要素得出一个终极蓝图式的规划是不可能的。从而也难以简单地判断规划师是否在遵循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抉择。不少城市问题、工程问题都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公众的认可。

(三)缺乏思政教学课程体系

按照国家的要求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即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都需要融合思政教学,并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目前仅有少数课程具有思政要素且未形成体系。例如《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李德华,2010)书中提出规划伦理价值取向等相关内容。其他课程甚少涉及规划伦理价值的内容。

(四)城乡规划伦理案例库尚不健全

近来由“高等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牵头,开展城乡规划伦理案例库建设工作。将实际中重大的规划工程项目,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案例作为素材,配以规划伦理分析,收录入案例库。但目前案例较少,且反面居多。因为要找出一个城市的问题比发现它的优点更容易,人们往往也习惯去关注城市的缺点,通过反思它来优化未来的决策。

三、城乡规划工程类课程思政要素挖掘

规划伦理意识的培养,不能简单增设一两门课程,应建立起规划思政教育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应与规划实践紧密结合。在国内外成功案例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笔者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展思政要素挖掘。

(一)公共课

通过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规划师职业道德等课程的分析发现,主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其与党的重要文件精神、国家的发展方向休戚相关。例如红线意识,规划师要捍卫基本农田的红线、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城乡安全的红线,城乡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健康、牺牲后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

(二)专业基础课

在《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中应给学生介绍城市治理的动态,展示社会包容性,使其熟悉住房制度、住房政策,加深对住房体系中弱势和边缘群体的不平等地位的认识,避免精英主义和经验主义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城市社会学》中,明确在社会空间的分布格局上,显现着或隐现着一些歧视、排斥和不公正的情景,如女性空间、残障人士空间、同性恋空间、无家可归者空间等,这些都是新社会学、人文地理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具有各种价值属性的各类社会群体的社会空间。在《城乡历史遗产保护》涉及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其中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是爱国主义情操和奋斗精神的载体。

(三)专业设计课

在设计课中可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代入到设计项目的场景中,使其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相关利益方的设定,比如针对某个可能产生邻避效应的重大项目,分别站在政府、市民、规划师的不同立场去分析是否推进?如何推进?让学生在面临复杂要素影响时,学会如何守住伦理底线,做出正确判断。

(四)专业实践

通过城乡认知实习、设计院实习等,以及开展“规划下乡”“规划扶贫”等活动,引导学生注重公众参与,多听取公众声音,具备面对多元利益主体和复杂现实问题时的价值判断能力。

四、结语

城乡规划思政教育体系的建立,相应思政课程体系的完善,离不开思政要素的挖掘。在此基礎上,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伦理和价值取向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潜移默化、身体力行地在工程实践中做出正确判断,并逐步将践行职业精神变为自觉行为,方能更好地增强公共利益意识,培养人文情怀、责任意识,促进我国城乡协调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健妹,谢宏坤,刘金成.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伦理意识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6):1-5.

[2]周俭.城乡规划要强化社会公正的目标[J].城市规划,2016,40(2):94-95.

[3]马珂,贺栋.城市规划专业工程伦理道德教育浅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6).

[4]何菁.工程伦理研究中的场景叙事——责任的表达与再发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9.

[5]查尔斯·E·哈里斯,等.丛杭青,沈琪,等译.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前言.

猜你喜欢
工程伦理城乡规划人才培养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工程伦理的多元化愿景
工科研究生学术责任养成的路径研究
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
城乡规划
三维仿真在城乡规划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