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萍
历时10余年,荟萃25名成员(40岁以下青年人占80%)的兵装集团昆仑公司091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成功研发系统航装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四项技术空白,还实现了航装产品由单一研仿向自主研制的华丽转身。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2009年,以“探路、拓路、闯路”为主线,再现项目组献身国防的奋斗之路。
探路
万事开头难。2009年,项目组成立之初,面对公司技术体系的“空白”,项目组首要任务是调研、搜集资料,探出条新路。
“几经研讨,我们将焦点集中到一个PPT的3张图片上,借助这3张图片开启了探索研究之路。期间,副总工换了4人。”研究所副所长黄少保介绍说。记得第1次提出某回收想法时,大家心里都没底:“咋回收?!”“还有序回收?”“可行吗?”带着疑惑,项目组画图、模拟、做实物、反复试验。还是公司领导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投一件不行,投第二件、三件,不行再归零换思路!”领导的决心给了项目组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
“印象最深刻的是项目刚进入方案论证阶段,每周开二三次的讨论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的那股认真劲,实在难能可贵。讨论只对问题,不管是总工、副总工,还是普通技术员,只要想法合理就采纳,一旦有人驳倒马上否决。方案优势基本相同时,优先采纳主管设计师的方案,记得当时好多领导和负责人提出很多好方案,最终采纳了主管设计师的想法。”不善言谈的技术负责人杨育民谈起项目论证过程如数家珍。
困扰了项目组数月的难题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大家开心地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感觉夜色格外的美。这群视科研为生命的人,一讨论起技术难题,似乎有说不完的“情话”、道不完的“秘密”,一聚起来便常常忘了时间、忘了家人。
这就是091项目组的工作常态。为了新的技术方案,他们反复研讨,改材料、改结构,集思广益、多管齐下,思路终于清晰了……
拓路
“至今还清晰记得2011年春天,原理样机第一天调试的情景:我们齐聚调试工房,期待能一试成功。谁知,刚一转,只听咚的一声,就扯(坏)了!”项目组成员王珑回忆道,“能怎么办?只能尽全力先修复。修复、改进、调试、再讨论……反反复复折腾了大半年,还是走不通,当时压力特别大。”“那段日子叫往事不堪回首。”黄少保深有同感地说道,“当时我负责现场协调,天天在现场,上下班时间是八对八(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大家特别辛苦!”
闭合带工作不可靠、闭锁机烧蚀等技术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间隙问题。为了解决间隙问题,他们挑灯夜战,反复琢磨,先后“解剖”样机6次,仅焊接方法就反复试了几轮,手工焊、激光焊,再补焊、线切割,调试工房的灯彻夜不息。
2012年初,项目组在原理样机上完成了关键技术的验证试验,主要的关键技术均已突破;2012年3月,航装系统初步方案通过评审,终于进入了工程研制初样机阶段,距离状态鉴定阶段还有很远。
攀高峰、克难关,不充电不行。项目涉及知识面较广,机械、电气、液压、仿真计算等领域缺一不可。项目组给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唱主角,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两名研究员级的高级工程师杨育民、杨松峰就手把手传授经验,以学促研、以研带学,培养了王志杰、王珑、蔡希利、孟晓妮、李栋、尚永龙、李玉豪、申玉波、娄超群等一批勇于拓路的骨干。
为了试验,生病的尚永龙白天在试验场忙碌,晚上才“静下心”去打吊瓶,杨松峰才答应陪中考完的孩子去旅游度假,却“情不自禁”退掉火车票,已扎根昆仑公司20年之久的王志杰、王珑将异地疗休养度假一再延后,杨育民将出差用的包放在办公室,随时准备外出参试或进行技术协调。
闯路
没有测试就没有试验,没有试验则没有科学。项目组青工面对急难险重任务,组合成了青年突击队。
2018年盛夏,刚试验完一组数据,陈蕊和同事便迅速爬上两米多高的试验架,娴熟地测试传感器、记录数据。一台样机分布着近百个传感器,每組试验后,都要检测其性能状态,一天试验七八组甚至十组,他们要反复“爬”上架子检查试验装置、测试近千次传感器。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这些参试人员 倾尽全力。
2019年夏,国家试验场上,正在进行正样机开启低温环境试验。试验“房”外,气温高达40摄氏度,“房”内,低温竟达零下60摄氏度,内外100摄氏度的温差。40多平方米的房子、600公斤重的样机,不仅考验着参试人员的智慧与果敢,更考验着他们的体能与耐力。
穿着专用防寒服的第2组队员整装站在“房”外,门打开了,一股白色的雾气“破门而出”,第3组队员快步上前扶着从“房”内走出的第1组队员,只见他们眉毛挂着冰渣,脸颊、眼镜片、衣服上附着一层冰霜,远看就像一个个“雪人”。“换防”的第2组队员立刻进“房”关门。“房”内,一队员快速手摇、一队员快速装填,刚过5分钟,身上出的热汗瞬间变得透心凉,呼出的热气瞬间凝冻在眼镜片上。他们的手脚被冻得慢慢失去感觉,试验不能停,只有再坚持几分钟,下一组队员再进来接着干……
“50多岁的杨松峰有时也会走进‘房内‘试温,带着青年人一起干。”笔者在采访中,每当谈及高低温环境试验,大家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
2019年10月,王珑和娄超群到成都主机所参加航电综合试验,产品首次同飞机“握手”,但一接通就掉电,现场只好暂停试验。“摸索、排查、找资料、想对策、再试验,若还不行,从头再来。那段时间,感觉试验成功的可能性特别渺茫。如果对接不成功,出现颠覆性问题,项目又要停下来。”王珑介绍道,“我清楚记得11月5日晚8点多钟,首次‘握手成功的瞬间,那份狂喜、兴奋,无法用语言表达,感觉特别开心,特别欣慰。”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目前,项目已通过状态鉴定阶段,待打通地面和空中状态试验后,批量生产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