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 孙秀邦 朱启法
摘 要:为提升皖南烟区烟叶品质和烟农种植效益,实施特色香型烟叶进口替代种植项目,自2004年起皖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推广烟稻轮作、农户适度规模种植和一系列栽培技术改良试验示范。该文根据2004—2017年皖南烟区地膜覆盖移栽技术试验推广与实践,总结了该技术的栽培要点、安全移栽期的气象指标和农技服务方法,分析了其对烟叶优质适产栽培的实际效果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气象指标;皖南烟区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7-0042-02
皖南烟区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当前烟叶的规模化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hm2。过去,皖南烟叶播种一般以春季开始,幼株生长期常遇梅雨洪涝,品质形成期常遇高温伏旱,导致烟叶品质下降。自2004年起,皖南实施烟叶集中规模化烟稻轮作、农户适度规模种植的模式,推广烟叶冬季大棚温室集中育苗、春季地膜覆盖移栽,烟叶品质和烟农种植效益大幅提升,并形成了我国著名的“焦甜香”皖南特色烟叶生产基地。为实现我国高档特色香型烟叶进口替代,“皖南烟叶地膜覆盖移栽技术”发挥了地膜覆盖增温和高垄降渍农田小气候效应,提高了春季农田地温,降低了连阴雨危害,充分利用了皖南梅雨前的光、热、水条件,完成了烟叶品质形成关键期的生长过程,规避了梅雨洪涝和夏季高温对烟叶品质的不利影响,解决了困扰皖南烟叶品质提升的气候障碍。同时,地膜覆盖移栽烟叶使得烟叶生长期提前,仅占用皖南双季早稻的生长时段,在提高烟叶品质同时也改良了水稻田土壤条件。
1 技术要点
1.1 整地起垄 采用大型机械在移栽前结合施条基肥直线起垄,注意水田顺水起垄,渍水田增起横垄隔开,旱田横坡起垄;要求一次成垄,垄体疏松,表土细碎,垄型饱满;水田垄高一般32~35cm,旱地一般30cm,垄体按宽60~70cm,沟宽40~50cm,行距120cm,株距45cm,每穴1株的移栽密度,过长田块起腰沟。
1.2 地膜覆盖 选用幅宽110cm拉力好的地膜,采用覆膜机,一次完成移栽铺膜作业,膜面松紧适中。膜下移栽当天盖地膜,当天移栽;膜上移栽则提前盖好地膜,用移栽器移栽,提高移栽效率。
1.3 安全移栽期的气象指标 地膜覆盖移栽烟苗的适宜安全期指标为:大棚播种后日积温≥400/450℃·d(膜下/膜上移栽),日平均气温开始稳定≥10/12℃,最低气温≥3℃;移栽天气与要求:阴天和小雨天全天栽,晴天早晚栽,大雨冷冻天气不宜栽,“冷尾暖头”天气抓紧栽;注意在土质较黏重的地块,雨后不马上栽。
1.4 移栽
1.4.1 选苗 移栽前要对烟苗进行挑拣分类,去掉病苗、弱苗和高脚细苗,保证移栽烟苗整齐一致。
1.4.2 做到“四带” 做到当天起苗,当天带土、带水、带肥、带药栽深栽实移栽。
1.4.3 注意护苗 取苗、运苗、移栽时做到轻取轻放,力求保持烟苗的完整和活力,提高烟苗成活率;
1.4.4 保证齐苗 同一连片烟田(地)集中在1~2d内完成,保证同片烟株生长整齐一致。
2 示范推广
地膜覆盖移栽技术的示范推广由皖南烟叶公司和县市区烟叶局、烟办、气象局分工负责。
2.1 烟叶公司和农业部门 在各乡镇确定示范户和示范地块,组织召开现场会现场指导,在高起垄、移栽关鍵时期进行现场观摩,把握关键技术,确保示范工作成功;根据气象部门适宜移栽期预报,及时组织烟农开展大规模移栽工作,力争在有利的天气时机下完成移栽工作,确保不误农时。
2.2 气象部门 负责收集烟叶种植主管部门负责人、烟农信息,及时通过电视、短信群、微信群等方式发布移栽期前后天气预报;依据观测的烟苗生长发育进程和天气趋势预报,制作发布烟叶移栽适宜(安全)期预报;深入示范推广点、重点种烟大户进行及时指导和服务。
3 小结
3.1 推广效益 以2017年为例,根据皖南烟叶公司测算,利用地膜覆盖移栽烟叶栽培模式,烟叶平均收购价26.5元/kg计算,水稻收购价2.7元/kg,扣除地膜覆盖移栽增加的地膜及相应人工等成本费2700元/hm2左右,扣除规避的防灾减灾效益按750元/hm2计算,烟农年度平均净增收比种植双季水稻效益提升约15000元/hm2。
3.2 适用地区 皖南地区冲积平原及附近丘陵地区为最适宜种植区,主要适用于:(1)传统双季稻种植区域;(2)通过土地治理适宜开展烟稻轮作的地区;(3)希望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实现产业调整和规模种植效益的地区;(4)山区旱地,河湖江边地势低洼易涝地区为不适用区。
参考文献
[1]张国,张惠林,朱启法,等.皖南焦甜香特色优质烟叶研究开发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1):107-108,155.
[2]江春,田晶晶,宗成青.皖南烟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8):5771-5772,5774.
[3]李龙.皖南烟叶农艺特性及栽培技术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3):64-65.
[4]李龙,孙秀邦,凤宝文,等.皖南烟叶大田期气候条件动态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3,27:1-6.
[5]李龙,凤宝文,田青,等.皖南烟叶光合作用特征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7):30-32.
[6]李龙,凤宝文,张民蓓,等.皖南烟叶生产农用天气预报服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16:9024-9026.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