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创新设计①

2020-10-09 02:04孙红文
物理之友 2020年8期
关键词:塑料薄膜大气压易拉罐

孙红文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200)

1 研究背景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气体压强”中“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教学的重点,课标要求: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材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与问题(图1)。

图1

(1) 在易拉罐中注入少量的水;

(2) 用酒精灯对易拉罐进行加热,待罐口出现白雾时,将罐口堵住;

(3) 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冷却。

问题: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实验为演示实验,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学生会感觉有些害怕,并未真正地“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导致学生半懂半疑,对“是‘大气压’把易拉罐压扁了”留有疑问。笔者利用手边的玻璃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设计了多个有趣的小实验。

2 实验过程与探讨

(1) 如图2所示,用嘴吸住玻璃杯,松开手后,玻璃杯不下落。

图2

(2) 如图3所示,在玻璃杯中灌满水,用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水不会流出,纸片也不会下落。

图3

(3) 如图4所示,将少许热水倒入玻璃杯中摇晃几下,倒掉热水,倒扣在平面镜上,拎起杯子,平面镜被吸起。

图4

(4) 如图5所示,将少许热水倒入玻璃杯中摇晃几下,倒去热水,倒扣在另一只空玻璃杯口上(为使效果更佳,可在杯口抹上一些水),拎起杯子,另一只玻璃杯也被提起。

图5

(5) 如图6所示,将少许热水倒入玻璃杯中摇晃几下,倒去热水,用手掌压在杯口,静置一段时间(可放入装有冷水的水槽中迅速冷却),抬起手掌,可观察到玻璃杯不下落。

图6

(6) 如图7所示,在玻璃杯中装入部分水,把空纸杯压入杯内,迅速倒置,纸杯和水都不会掉落;接着,用吸管尖端将纸杯底部戳破,纸杯和水都会掉下来。

图7

(7) 如图8所示,在玻璃杯口盖上一块塑料薄膜,用吸管从杯中吸气,可以看到塑料薄膜向内凹。

图8

通过实验演示,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提出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以图2中实验为例,问题如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什么力托住了玻璃杯?实验说明了什么?

在实验中,运用了简单易操作的方法:用嘴(或吸管)吸出杯内气体、倒入(热)水排出空气等,使杯内的气压小于杯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吸”住了玻璃杯和平面镜、“吸”进了塑料薄膜、托住了纸片和纸杯等,这一切都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杯内外有较大的气压差。从实验现象来看,看似违背常理(嘴巴、掌心等都能提起空杯、一张纸片也能托住满满一杯水等),实则隐含着一个物理原理,既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从实验选材来看,学生可以利用生活物品完成实验探究。从能力培养角度来看,依据实验原理,操作简单方便,只要能使杯内外产生一定的气压差就能完成此实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实验设计和动手等能力。如图7所示的实验有创新性,运用了逆向思维方法,从现象和结论的对立面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根据“用吸管尖端把纸杯底部戳破,纸杯和水都会掉落”现象来证明,原先实验中如果不是大气压的作用,则纸杯和水都会掉下来。还有,图8所示实验利用了转换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塑料薄膜向内凹”的现象仿佛“看到了”大气压,且吸力越大,内凹越明显。让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概括出现象背后的科学本质,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能力,能够从多个现象中进行归纳与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生活情景、实验活动提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等。

图9

3 结语

物理学家劳厄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后所剩下的东西。”在教学中以玻璃杯为抓手,师生共同设计了关于“大气压存在”的7个小实验。当然还可以利用其他器材进行探究,比如利用矿泉水瓶、塑料吸盘、针筒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这样,既达成了教学目标,也让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在开放的时空中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塑料薄膜大气压易拉罐
大气压强考点突破
“大气压强”知识巩固
蟹棒表面的塑料薄膜要不要一起煮?
玩具和童车塑料包装问题分析
『大气压强』随堂练
流浪的易拉罐
看不见的帮手——大气压
动手做个压气计
互相吸引的易拉罐
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问题、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