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2020-10-09 08:23马新强陈子超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效应文献

马新强,陈子超

前言

20世纪70年代Pelietier提出:现代人类的疾病一半以上与压力有关。据杨廷忠对全国城市居民调查显示,18-21岁人群健康危险压力检出率与心理障碍检出率都显著高于其它年龄群体;20世纪80年代美国Folkins和Sime对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首次验证了身体健康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观点。改革开放加快了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直至今日,取得了很多的成功及突破。而作为当代大学生,身负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最新调查显示:2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有心理方面困扰,65%的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另有3%的大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此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容乐观,它早已成为了家庭、学校、社会的焦点,因此体育锻炼作为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深受研究者的关注。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者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查阅了至2019年4月前发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中,有关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3161余篇。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研究得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据有很好的干预效果。如卢三妹等(2009)证实适当的体育锻炼能较好的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张英根等(1998)证明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身体机能,调节心理状态,安江(2012)证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体育锻炼不仅仅提高身体素质,还能维护心理健康,何秋华等(2002)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调节和治疗的作用。可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具有很好的效果。

基于以上,本研究运用meta工具stata13.0进行研究,提出假设(f):体育锻炼能促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运动干预方式是从运动周期、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等方面进行控制。本研究设置了四个变量进行假设分析。

1.运动周期。将所纳入文献的周期分三个组别:小于等于8的为短周期;大于8小于等于16的为中周期;大于16的为长周期。研究假设(f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改善最佳干预周期为大于8小于等于16周。

2.运动频率。将所纳入文献的运动频率分为二个组别:每周1-2次为小频率;每周3-4次为大频率。研究假设(f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中,每周锻炼3-4次效果最佳。

3.运动时间。将所纳入的文献分三个组别进行分析:小于等于40分钟的为短运动时间;大于40分钟小于等于50分钟为中运动时间;大于50分钟为长运动时间。研究假设(f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中,短运动时间促进和改善心理健康最佳。

4.运动强度。将所纳入文献的运动强度分为中等强度与高等强度两个组别。研究假设(f4):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促进及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最明显。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本文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人大期刊复印资料、龙源电子期刊等数据库。从1994年-2019年,最后一次检索时间为2019年7月5号。以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元分析等为主题词进行了检索。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的标准

1.2.1 文献的纳入

1.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随机对照实验组。

2.SCL-90均分比较中必须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项因子。

3.可以提供样本量、标准差及均值。

1.2.2 排除标准

1.题目:研究对象不是大学生;只从体育锻炼或心理健康单方面入手的。

2.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没有结合实施、讨论及分析;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

3.全文:数据不全;SCL-90均分比较中没包含九项健康水平因子;数据重复;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相差太大;以国内成人常模或全国大学生为对照组等。

1.3 数据提取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将所留下来的文章进行反复的核查,把作者、发表年限、均值、标准差、样本量、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周期等详细提取及录入。相关数据(表1)。

1.4 文献质量

根据根据循证医学研究指南建议,采取Cochrane系统评价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3],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

1.5 元分析

元分析(Meta-analysis)是一种在获得原始数据基础上对众多研究数据采用的总结性统计研究方法。是对众多现有实证文献的再次统计,通过相关文献中的统计指标,利用统计公式,进行再一次的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来论证变量间真实的相关性,获取最佳结论。

2 研究对象

2.1 文献检索数据

图一 本文研究文献纳入的过程示意图

本研究从多个数据库中检索与主题相关的文章共3161篇文献;第一步题目及摘要剔除974篇文献;第二步scl-90量表筛选剔除文献1658篇;第三步阅读全文,数据不全,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相差太大,国内成人常模或全国大学生为对照剔除文献497篇;第四步多次阅读全文,多次发表及研究结果剔除文献21篇。最终纳入文献共11篇(袁玉涛 等,2005;马嵘 等,2007;安雅然 等,2003;何秋华 等,2002;付奕 等,2006;何仲恺 等,2007;吕慧青 等,2005;任庆军 等,2005;张娟 等,2018;江宇 等,2005;全贞玉 等,2009)。

纳入过程见图一。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纳入11篇文献,性别为男女混合的,年龄在16-31岁之间,干预频率2-3次/周不等,干预时间不少于30min,最短周期为1个周,最长周期为24个月。纳入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文献纳入质量评估方法

通过Review Manager 5.3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了文献质量评估。对所研究的11篇文献进行了六个方面的综合评分:1.序列产生(是否采用了随机分组);2.是否做到分配隐藏,分配方法是否正确;3.是否实施盲法;4.是否报告失访或退群情况;5.有无选择性结局报告;6.是否有其它偏倚报告。有图二可知,所纳入的11篇文献质量评估的结果是:9篇文献达到低度偏倚风险,2篇文献达到中度偏倚风险。

图二 文献质量评估

3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

3.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异质性(如图三)

图三 异质性分析

通过图三可知,是以躯体化为结指标的森林图,总的效应量SMD为-0.32,95%cl为(-0.48,-0.16),I2=94.3%,P=0.000。

表2 各项结局指标异质性一览表

由表2可知,以躯体化为结局指标,效益量SMD为-0.321,95%cl为(-0.479,-0.163),I2=94.3%,P=0.000;以强迫为结局指标,效应量SMD为-0.249,95%cl为(-0.464,-0.034),I2=97.0%,P=0.000;以人际为结局指标,效应量SMD为-0.299,95%cl为(-0.399,-0.200),I2=84.9%,P=0.000;以抑郁为结局指标,效应量SMD为-0.258,95%cl为(-0.426,-0.091),I2=94.9%,P=0.000;以焦虑为结局指标,效应量SMD为-0.216,95%cl为(-0.354,-0.078),I2=92.5%,P=0.000;;以敌对为结局指标,效应量SMD为-0.117,95%cl为(-0.258,-0.025),I2=92.9%,P=0.000;;以恐怖为结局指标,效应量SMD为-0.387,95%cl为(-0.524,-0.250),I2=92.3%,P=0.000;以偏执为结局指标,效应量SMD为-0.315,95%cl为(-0.409,-0.221),I2=82.9%,P=0.000;;以精神病性为结局指标,效应量SMD为-0.172,95%cl为(-0.286,-0.059),I2=88.6%,P=0.000。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及改善除了敌对以外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即假设f得到验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及改善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各项结局指标的效应量及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有着不可忽视的异质性,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2 敏感性分析

通过对纳入的11篇文献的各项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从图四可以看出所纳入的文献质量都较高,每篇文献数值都是在点的估计值内上下浮动。证明研究稳定,可信度高。

图四 敏感性分析

3.3 偏倚性分析

表3 偏倚性分析三线表

由于结局指标躯体化、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都为连续性变量,因此必须采用egger检验法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才能得出更为精确的结论。由表3可知,只有偏执的结局指标P值0.033<0.05,发表了偏倚。其余的结局指标P值都大于0.05,符合标准。偏执的结局指标虽小于0.05但其接近0.05,在可控制范围之内,结局指标稳定,未发表偏倚。

3.4 meta回归分析

表4 meta回归三线表

有表4可知,meta回归中p值都大于0.05,没有发生偏倚,数据具有稳定性。

3.5 亚组分析

通过对表2和表5得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改善的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基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改善干预效果的整体效应量检验,得出所纳入的研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异质性,因此进一步探讨了异质性的来源。对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分亚组假设检验,通过亚组检验结果来看,f1、f2、f3、f4假设都得到了验证。同时得到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中更有效得干预方式。由于研究得结局指标过多,就不将每一项得研究指标都罗列出来,只是将每一项的最大效应量进行了阐述(表2)及躯体化这一结局指标的完整表进行了罗列(表5)

(1)通过干预周期的亚组分析,小于等于16周的短周期比大于16周的长周期效果更为理想,其短周期的运动干预中,各组结局指标均为大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得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改善的过程中,短周期的干预效果最佳。

(2)通过干预频率的亚组分析,1-2次/周的效益量<3-4次/周的效应量,各组效应量均为大效应量,效果较为明显,因此,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与改善中,每周应保持在3-4次,可取得最佳效果。

(3)通过干预时间的亚组分析,大于40min小于等于50min的效应量最大,其运动时时间干预的各结局指标组中均为大效应量,据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得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改善中,运动时间为大于40min小于等于50min的干预效果最好。

(4)通过干预强度的亚组分析,中等干预强度的效果比高等干预强度的效果更加优越,其各组结局指标的中等干预强度均为大效应量,因此中等干预强度对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和改善干预效果最佳。

表6 meta分析的躯体化调节效益量一览表

4 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纳入元分析的文章共11篇,对11篇文献进行了文献质量评估,随后对文献的低风险和中风险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偏倚性分析及meta回归分析,所得结果显示具有较高得可靠性和稳定性。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整体检验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合并效应量(SMD)分别为:躯体化d=-0.321、强迫d=-0.249、人际d=-0.299、抑郁d=-0.258、焦虑d=-0.216、敌对d=-0.117、恐怖d=-0.387、偏执d=-0.315、精神病性d=-0.172,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假设f得到验证,体育锻炼对改善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与其它权威研究者的结论是高度一致的,在纳入的11篇文献中,9项结局指标都为负值,表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促进及改善的干预达到了显著的效果。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机制:1)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维护心理健康。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人体功能和心理健康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3)体育锻炼能缓解及减轻心理压力。4)体育锻炼可培养和保持美好的心理情感。5)体育锻炼可提高大学生的智力(注意力、记忆、反应、思维、想象等),保持理性的心理状。

本研究基于运动方案(运动周期f1、运动频率f2、运动时间f3、运动强度f4)各效应量检验得出:运动周期小于16周,每周坚持3-4次,运动时间保持在大于40分钟小于等于50分钟,运动强度控制在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最佳。运动能有效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压力,改善抑郁情绪,减轻抑郁程度,是治疗抑郁的一种有效形式;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应激源直接效果可能产生生理、心理上的代谢失调[3];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科学有效的坚持体育锻炼降低锻炼者的情绪症状,同时对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起到积极作用[4];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得到了情绪上的释放,增加了同伴间的交流和沟通,将锻炼者的注意力转移到锻炼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科学锻炼使大脑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5-羟色胺、多巴胺等分泌增多导致大脑功能的改善,有效的调节锻炼者的心理情绪[5]。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作为大学生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及改善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健康发育。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已经引起国家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教育部门的《关于加强普通高校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到2011年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再到2018年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都是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为中心展开,达成了一系列的共识,验证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及改善具有很好的效果。

通过详细阅读各文章内容来探讨异质性的来源发现,在实验干预对象的选取中,由于研究者的实验方向、实验内容、实验路径各不相同,纳入研究的文献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实验选取的研究对象、性别比例、样本量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验对象会存在先天性的体质差异,影响实验结果的稳定性;研究者所处的地域不同,研究选取的实验对象存在地域差异性;干预方式环境有学校、俱乐部、家庭等不同环境;研究者的实验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参与度低及样本量的严重流失,实验结果出现较大的异质性;研究者干预方式(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干预强度、干预周期、干预频率等不同,影响实验结果。同时样本量的不足,本研究只选取了中文数据库,为选取国外数据库中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改善类文献及相关文献;未发表及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部分研究者的文献未表明,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时是否采取“双盲”,也是造成异质性的主要原因;研究者进行实验所选取的仪器不同,导致误差,实验结果出现差异。

5 结论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及改善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

2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中:运动时间每次大于40min小于等于50min,周期小于16周,频率3-4次/周,保持中等强度干预效果最佳。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效应文献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死海效应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偶像效应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