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内涵、困境与策略研究

2020-10-09 08:13何育民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团立德树人育人

武 超,何育民

前言

“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务,进一步实践提炼出“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学校园文化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应遵照习总书记的嘱托“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在高等院校中孕育出来的校园文化是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履行着文化育人的职责,承载着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使命。

大学普遍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后,同步出现了原有正式学生组织管理模式逐渐式微的现象,传统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开始出现缝隙。与此同时,规模和数量庞大的体育社团在校园中出现,极大地带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体育社团是学生社团的一种类型,是高校学生围绕体育项目而设立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体育社团能广泛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裂痕。体育社团在长期的发展演进中,借助体育项目特有的活动内容、锻炼形式,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均产生积极地影响,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人格完善与健康行为养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

目前,正确阐发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探索其育人价值践行的困境与策略等内容,既是校园文化育人研究领域走向具体、深化的需求,也是学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

1.1 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归旨

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最终的落脚点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校园文化育人层面上践行“立德树人”的目标。体育社团育人价值的要义在于将学生在体育社团情境中养成的个人兴趣、情感、偏好等要素,或在角色担当中获得各种角色规定性等准则转化成“普遍法则”[2],并在不同场景中“通约”地使用“普遍规则”。体育社团因其所依托的体育项目不同,各自拥有不同的构成性规则,但这些规则均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都能涵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胜负观,更重要的是这些规则所传递的价值观与精神内涵是与社会运行所遵守的规范、法则等相一致。体育社团作为有组织的育人载体,能为学生提供良序的组织与丰富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社会道德,能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2 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内涵

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内涵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能力,涵养学生责任担当的品格。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贡献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3]多个基本要素的实现,助力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图一,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绘制)。

图一 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内涵图(标红)

1.2.1 培养学生健康生活能力的方面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体育社团的天然组织优势。包括体育社团在内的学生组织是“双重结构系统,具有他组织与自组织的双重属性”[4]。在自组织的层面上,体育社团是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学生在体育社团中涵养的道德品质、公平精神、规则意识等,可在校园中或社会上的其他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在他组织的层面上,体育社团不仅包括社团组织本身,也包括它的指导系统(如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等);体育社团接受社联的管理、校团委的领导和约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到社团的日常运营中。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体育社团的独特优势。体育运动情境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明确的规则性,既要学生保持“更快、更高、更强”的拼劲,还要学生摆正心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自我。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提供了育体、育德的价值指引,能够践行“立德树人”的任务。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能力与意识是体育社团的突出优势。在体育社团训练与活动中传授各运动项目的身体锻炼要义,以及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手段,在实践中培养自我保护技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在体育情境中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倡导体育锻炼的生活化、休闲化,助力学生珍爱生命意识与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1.2.2 涵养学生责任担当品格的方面

涵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品格是体育社团发展的内在诉求。体育社会化是“通过体育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即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发展身体素质,培养社会角色,掌握体育的价值规范,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个体社会化过程。”[5]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在于助力学生的社会化,将体育运动中养成的担当意识、合作精神等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以及职业技能储备中,转化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通则,助力学生责任担当品格的养成。

涵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品格是体育社团的历史使命。体育社团的发展与引导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依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立的体育社团中,学习传统的技艺与认同、传承该项目背后的优秀中华文化同步展开。在依托现代竞技项目组建的体育社团中,组织学生观看各项目的体育赛事也是其常规活动,尤其在中国队获得冠军、升起国旗的那刻,学生的积极情绪将升华为国家认同与国家荣誉感。

涵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是体育社团发展的文化要求。当前,世界范围内开展的运动项目大部分是国际通行的体育运动项目,随着奥运会等一批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体育已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的“普世”语言。在公平、公正竞赛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对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队伍或国家表示尊重和赞许。借助统一的体育竞赛规则和仪式,体育社团中的学生在观看体育比赛、参与体育项目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人民及其所创造的文化。

2 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践行困境

从已有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情况综合分析,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普遍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困境,内部困境是体育社团对学生的健康生活关照不力、对学生的责任担当品格赋能不足,外部困境是管理部门对体育社团的保障不强。

2.1 体育社团对学生健康生活关照不力

在“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方面,体育社团对学生关照不力,浪费了双重组织属性平台的优势。体育社团未能提供稳定的、丰富的自组织管理情境,导致学生在体育社团中无法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各体育社团统一在校社联注册成立,却分散于各二级院系团委管理体系中;他们不仅要接受社联的业务管理,还要接受团委的行政指导,这种双重管理的模式极大地约束了各体育社团的自主发展。体育社团的组织结构体系缺乏核心人物的持续领导,社团本身发展的继承性不足,常因社长等人员的更替而出现社员散失、社团被注销的情况。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缺乏自主性、规划性,导致社团的活跃度较低,无法持续地吸引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及社团管理。

在“健全人格”品格培养的方面,体育社团对学生关照不力,一定程度上阻塞了学生人格成长的路径。以校社联、校团委、校体委为代表的他组织管理出现“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导致体育社团的发展走向“表演化”的方向。这种“工具化”的认知与管理方式违反了体育社团自身发展的规律,使其在低水平内容、低层次价值上徘徊,达不到助力学生人格成长的作用。体育社团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除了排演展示节目之外,其开展最多的活动是运动技术的训练,这无意中成了高校体育课程、运动队学练的延伸与附庸,致使培养学生道德发展的目标迷失。强行摊派的节目展演,枯燥的运动技术学练,乏味的运动锻炼体验,不仅打击了学生参与社团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阻塞了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建立良好情感体验、磨炼意志品质和良序规则的路径。

在“珍爱生命”能力培养的方面,体育社团对学生关照不力,难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保健知识。体育社团存在表演节目的排练、运动技术的训练等问题造成了学生活跃度较低的现状,社团中存在大量的“僵尸粉”。加之在校大学生课余时间有限、学习压力大、兴趣点转移快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学生还未接触到该运动项目的精义就放弃了运动锻炼,学生未能获得有效的身体锻炼技能以及运动安全防护知识与运动损伤康复知识。体育社团在招新时未要求学生购买保险,在组织活动时未配备安全员和急救箱等,社团的体育活动缺失风险管控措施。在安全意识较差的运动情境中,体育社团难以发挥出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功效。

2.2 体育社团对学生责任担当赋能不足

在“社会责任”品格涵养的方面,体育社团对学生赋能不足,导致社团成员角色担当意识不强。体育社团成员因趣缘而聚,短期内还未形成较强的组织凝聚力,仅靠社团成员自主自愿、体育项目规则等软性要求行事,对学生规则意识和角色意识的培养有限。社团骨干受自身知识与能力的限制不能对社团准确的定位导致发展的盲目性较大,受制于社团发展资源匮乏的拖累,不得不附和主管部门的意图和偏好来获取资源。当硬性指派超过其承受范围时,应付敷衍的行为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体育社团活动停留在形式化、表演化的层面,脱离了文化育人的归旨。

在“国家认同”品格涵养的方面,体育社团对学生赋能不足,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社团常规的学习内容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偏向于运动技术的学练与展示,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等主题内容。同时,体育社团未借助观看体育赛事的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在中国队获得冠军、升起国旗的激动时刻,缺乏组织学生跟唱国歌、行注目礼的仪式。此外,体育社团的站位不高、内涵挖掘不够,未能对以“女排精神”为代表的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体育精神进行大力宣扬,未能在运动项目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体育进行有意义的阐发,以此来号召学生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

在“国际理解”能力涵养的方面,体育社团对学生赋能不足,未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内涵等主题教育作为社团的特色内容实施。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偏向于运动技术的学练与展示,缺乏涵养学生全球意识和开放、合作、共赢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容。体育社团未借助体育这门通用语言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的交流与研讨,未能设置相关文化内容引导学生透过种类繁多的运动项目去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未能引导学生思考起源于西方社会的体育项目如网球等与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等是如何在同一国家共生共存的,更未开设相关内容去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挑战。

2.3 体育社团发展的保障不强

体育社团因其所依托的运动项目而具有较高的普适性,相较于其他类学生社团,其影响力较大。同时,体育社团的运行相较于其他学生社团来说,对场馆、资金、指导教师等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从走访和调研的情况来看,体育社团的发展普遍存在资源供给不足、保障不强的问题。

体育社团管理部门采取项目化管理制度,增加了体育社团发展与获取资源的壁垒。体育社团属于兴趣爱好大类,与其他不同大类的社团如青年宣讲社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就算与同类型中其他社团如表演性强的戏剧、音乐社团等相比也没有优势,能够入选项目基金扶持目录的很少。高校的场馆资源由教务处和体委统辖,优先保证排入课表的体育课程、排入学生体育竞赛目录的运动队使用,几乎没有预留体育社团活动的使用计划。体育社团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未被激发,导致其业务指导工作的随意化、非常态化,对社团的帮助与指导力度有限。体育社团管理的业务层面较为成熟,信息化办公程度较差。从成立、纳新到经费和注销程序,都有详细的规定,但这些业务操作程序停留在手工操作方式的层面。社团业务的开展缺乏信息化办公系统的支持,纯靠学生骨干“跑腿”完成,存在耗时费力、衔接不畅的现象。

3 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践行策略

3.1 体育社团要强化自组织体系建设

作为培养学生健康生活能力、涵养学生责任担当品格的有效载体,体育社团要发挥好双重组织属性平台的优势。在其合法性的基础上,加快自身组织体系建设,重视社团骨干的培养与传承,设置赛事协调员、活动安全员等岗位。体育社团骨干成员应更加明确其在自组织中的担当,积极谋划社团发展愿景与确立社团宗旨,编制社团发展规划;合理设置管理层级及选拔骨干的方式,开展日历化的社团活动;通过结社的组织活动培育出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对社团成员进行规训和教化。

3.2 体育社团要拓展社团活动内容

作为培养学生健康生活能力、涵养学生责任担当品格的有效载体,体育社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设置为学生必学必知内容,树立积极、向上、爱国的发展导向,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体育社团要围绕其所依托的体育项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深度挖掘本校的“女排精神”案例作为学习内容,用于激发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体育社团还要善于利用体育项目所积淀的文化进行内容创新教育,通过特定的道具、情境、程序等要素来表达价值诉求,在具体操作上可借助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规范传递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感召。

3.3 体育社团要创新社团活动形式

作为培养学生健康生活能力、涵养学生责任担当品格的有效载体,体育社团应助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角色担当意识。作为学生群众性组织的体育社团要围绕体育联赛提供良序的管理平台和多样的交际环境以及丰富的、激烈的角色体验机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同时进行塑造。体育社团要围绕本社团所依托的体育项目开展竞赛,将各项目联赛作为社团的常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运动角色体验机会。体育社团借助运动赛事的复杂情境将学生建立在情感体验基础上的个人规则转化为普遍适用的行事规则,有效地提高学生社会化的效率。体育社团还要以联赛为抓手,同步开展运动保险、运动安全防护、运动损伤康复等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学生“珍爱生命”能力的培养。

3.4 高校要加强社团服务体系建设

作为体育社团的指导与管理部门,要明确自身是一种他组织的存在,重点是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团委等部门要主动对社团管理的业务系统进行信息化、数据化的升级改造,做到社团事务“最多跑一次”;要主动消解“工具化”的意识,摒弃强硬摊派的组织管理方式。团委等部门要解决社团资源短缺的问题,协同其他部门整合资源建立社团事务中心,均等地配置社团日常活动资金,切实解决体育社团的办公、活动场所短缺等问题。团委等部门还要解决社团指导教师选配的问题,建立体育社团管理委员会,由其统一挑选热心社团指导、专业性强的教师与相应的社团结对,并建立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最后,还要通过体育社团管理委员会加强与校外社会体育组织、校友组织的联系,进一步拓展体育社团的社会化程度,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身造血功能。

猜你喜欢
社团立德树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社团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