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医疗题材老电影

2020-10-02 04:14
中外文摘 2020年17期
关键词:秦怡傣族

□ 刘 澍

王丹凤在影片《护士日记》中首次在银幕上饰演新中国医务工作者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即开始有反映医疗战线题材的故事影片拍摄、上映,并为观众所津津乐道。其中,有这样几部代表性影片,在探索民族化、艺术化的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护士日记》:支边护士的成长故事

1957 年,一部名为《护士日记》的黑白故事片在全国公映,引起广大观众的密切关注。

该片讲述了从上海护士学校毕业的女青年简素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正在建设中的内蒙古包钢工地接受艰苦锻炼,经过生活的磨炼和爱情波折,终于成长为优秀的医护人才的故事。

该片的剧本来自于艾明之创作的长篇小说《浮沉》。小说在《收获》上发表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艾明之便趁热打铁,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

影片由江南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导演陶金带着主创人员先后到鞍钢、包钢、武钢等钢铁基地选外景。在演员的人选上,陶金起初曾考虑让自己的女儿陶白莉扮演女主人公简素华,因为她的气质、外形与角色很接近。但是,在听说曾共事过的王丹凤有意出演这一角色后,陶金毫不犹豫地决定约请她。

王丹凤之前在影片中多扮演旧社会受压迫、受侮辱的悲剧人物,所以对于塑造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女性形象没有十足的把握。陶金引导她深入生活,到护士学校学习,到包钢建筑工地参观,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王丹凤饰演的上海女护士,年轻漂亮,心地善良,热情奔放,坦荡、大度、坚强,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热情、信心和美好的向往。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女性医护人员的美好形象,通过王丹凤的深情演绎,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本身也具有现实意义。它展现了不同人生观、世界观的斗争,展现了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前进道路,从而产生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简素华与沈浩如两个青年形象构成了高尚与卑微、勇敢与怯弱的对比,由此,简素华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

《情长谊深》:科学家的深情厚谊

《情长谊深》剧照

同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黑白故事片《情长谊深》上映。这是新中国影坛最早一部以科学家为主角的影片,主要反映国家卫生局上海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洪磊光与细菌学家黄蔚文,在研制一种新型的抗生素的过程中所结下的深情厚谊,并赞美了他们在科研上刻苦忘我的精神。该片由徐昌霖编导,舒适、上官云珠、项堃联合主演。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将高级知识分子作为主人公形象,用电影艺术手段加以重点表现,是创作题材中的一次有益的开拓。

剧本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1953 年,主管文艺工作的夏衍在一次会上专门跟徐昌霖说:“多拍些科学家和医生题材的影片。”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徐昌霖于1954 年10 月写出题为《显微镜下》的初稿,此后的两年里虽几经修改,却一直处于“没有生气的、概念化”的状态。促使剧本创作取得突破性质进展,是在徐昌霖参与“五花社”这一创作集体之后。

1956 年秋天,为贯彻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电影战线开始体制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文化部电影局积极推广“以导演为中心的自由结合、自定任务、自负盈亏”的“三自一中心”方针。上影厂的导演们纷纷自由组合,陈鲤庭、石挥、徐昌霖、白沉、谢晋等经常在一起聚会,讨论怎样提高创作。后来厂里召开相关座谈会,石挥在汇报时说:毛主席号召我们“百花齐放”,我们五个人结合起来,还谈不上百花齐放,就来个五花齐放吧。主持会议的瞿白音仿照当时农业合作社的叫法,当场风趣地命名为“五花社”。后来“五花社”扩大,增加沈寂、杨华、叶明等人,公推石挥、白沉为正副社长,陈鲤庭为顾问。

本着集思广益促进创作的宗旨,“五花社”对于已七易其稿的《显微镜下》,从主题、人物到结构、情节等详加“会诊”,大家纷纷提建议、出点子,一致主张不应止于科研问题上革新与保守思想斗争的表面,而应进一步深入到“珍惜友谊”的社会伦理层次。这使徐昌霖有茅塞顿开之感,在随后的修改中,始终紧抓一个“情”字,剧名也相应改为《情长谊深》。

《摩雅傣》:少数民族医生的跌宕人生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60 年的彩色故事片《摩雅傣》,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和描写少数民族医生爱情与工作生活的影片。较之随后长影厂拍摄的《景颇姑娘》中有关医务工作者的情节而言,这部影片将傣族医生的人生遭际,在时代背景和环境中的变迁中,展现得更加细致和丰富。

影片的主要剧情是傣族青年妇女米汗为反抗头人老叭的调戏,被诬为“琵琶鬼”而活活烧死。18 年后,她的女儿依莱汗长大成人,与翻了身的青年农民岩温相爱,不料同样受到老叭迫害,万念俱灰,投河后被解放军民族医疗工作队救起,后成为新中国傣族的第一代医生。

秦怡在影片《摩雅傣》中饰演新中国培养的边疆少数民族医生

1958 年后,我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废除头人制度。可是由于长期的封建愚昧、当地头人的残酷压榨,再加上匪患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清除,边疆的形势还不太稳定。《摩雅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拍摄的。担任该片编剧的赵季康、王公浦夫妇,曾经编写过广受欢迎的《五朵金花》,长期生活并扎根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这部围绕一家人两代不同命运遭际的《摩雅傣》,在表现医疗人员深入边寨防疫抗疫方面的同时,也表现了傣族村寨美丽的景色和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可圈可点的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在片中同时扮演母亲米汗与女儿依莱汗两个人物。由于人物经历的时间跨度大,性格、命运迥异,要演好实属不易。为此,秦怡特地去采访曾被打成“琵琶鬼”的受害者,体验她们内心当时的痛苦和绝望,以扎实的表演功底,将一个遭受旧势力和封建迷信迫害的劳动妇女形象很好地塑造了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扮演女儿依莱汗时,秦怡把傣族女医生前后成长的过程演绎得鲜明而立体,将人物性格的柔弱与坚强,特别是与恶势力斗争时的勇敢无畏,以及工作和爱情之间的平衡,都拿捏得十分到位。

拍摄时,导演徐韬要求秦怡扮演女儿依莱汗时穿无袖的筒裙,即把肩膀全部露出来,以符合傣族妇女劳动时的形象。可秦怡觉得自己形体较为丰满、臂膀粗壮,与依莱汗的形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坚决不穿筒裙,改以其他动作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影片中有一段米汗为孩子唱摇篮曲的情节,秦怡认为自己发挥得比较好。傣族音乐的感染力很强,她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听了也都很感动。由于影片采取现场录音的方式,所以电影里面的傣族歌,秦怡都会唱。她将母亲的慈爱,通过轻声歌唱,几近完美地表达出来。

多年以后,笔者通过对秦怡的多次访谈得知,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异常辛苦艰难。在西双版纳拍外景时,秦怡的双腿都被小黑蚊咬得伤痕累累,她吃了一点止痒药却又产生了过敏,身上到处都起了红斑、水泡,最严重的是由于双手肿胀得不能弯曲,在拍骑马戏时,险些掉下马来。最让秦怡难忘的还有与岩温结婚的那场戏。为了拍一个拂晓前的镜头,连续十天,凌晨2 点就得起床准备。虽说当地属于热带气候,但初春时节,昼夜温差很大。秦怡光脚在沙子地里来回走动时,还是常常感到身上冷、脚上扎,直到黎明到来,这才好受一些。即便如此,因为是结婚场面,脸上还得笑靥如花。但从样片里看到自己的表演十分松弛自然,秦怡觉得,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更令她欣慰的是,她的表演不但获得了剧组同行的普遍认可,而且还得到了当地傣族群众的首肯。

该片上映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秦怡和影迷见面的时候,大家都不叫她的名字,而是直接叫她“依莱汗”,让她感到十分亲切。

然而,对于这部佳作,秦怡也是留有一些遗憾的。她说:“1955 年以后,电影界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一些程式化、脸谱化的陈旧模式在表演领域死灰复燃,个人的艺术创作自然也被无形地遏制住了。像米汗从森林里偷偷跑回家看丈夫和孩子时,我根据自己的体会,用无言的面部表情和紧紧地拥抱丈夫这个动作,把多日以来对他们的深切思念,一气呵成地表达了出来。最终,导演却以表演过头为由,在成片时将这段给剪掉了。演员充满激情、恰到火候的表演,在电影中都没有得到展现,真是一辈子的遗憾。”

《春满人间》《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来源于生活的人间真情

1959 年,国庆十周年,电影界也像其他各条战线一样,从当年众多优秀影片中,集中选出35 部新片举办展映月,并精挑细选出18 部献礼片重点推出。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故事片《春满人间》就是其中的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力作。

根据纪实报道改编而成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通过电影、话剧、连环画等不同文艺形式的广泛传播,曾经在全国风靡一时

影片改编自上海华东医院抢救炼钢工人邱才康的真实故事。影片描写的是,上海钢铁厂炼钢车间突然发生重大生产事故,工人丁大刚为保护炼钢炉,不顾个人安危,在抢救中遭钢水烧成重伤,被送进医院急救。医院紧急动员,由医院党委书记方群挂帅、外科主任范纪康主持会诊,听取医务专家诊治意见。有位教授引证欧美国家医疗文献资料,强调病人烧伤面积过大过重,认为已无法治疗。面对医治过程的重重困难,范主任也流露出畏难怕担责任的情绪。方群察觉出医务专家们存在崇洋保守思想,在坚持全力抢救的前提下,鼓励医务人员端正思想、不畏艰难、救死扶伤。在抢救过程中,丁大刚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战胜多次病情突变的危险。社会各界人士踊跃为丁大刚献血植皮,不料正当大家庆幸病人化险为夷的时候,丁大刚的右腿突然遭受绿脓杆菌的严重感染,病情急剧恶化。范主任为保住病人生命,力主锯腿。方群支持其他持反对意见的医务人员,想方设法与相关科研单位取得联系,并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噬菌体,消灭绿脓杆菌,终于使丁大刚起死回生并保住了右腿。经过院方的精心治疗,这位获得全国劳动奖章的先进模范重返炼钢岗位,也收获了经得起生活磨难和生死考验的真挚爱情。

在资深导演桑弧的统筹下,通过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白穆、卫禹平、王丹凤、上官云珠、冯笑、朱莎等人的精彩演绎,这部故事片张弛有度,充满戏剧波折,在同类现实主义和医疗卫生战线题材中一枝独秀。

196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赶拍了艺术性纪录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作为重点影片隆重公映。谢添、陈方千担任导演,田方、崔嵬、谢添、张平、于洋、秦文、赵联等北影厂的著名演员齐上阵,出演影片中的不同角色。

该片题材来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王石、房树民两位记者合作撰写的一篇通讯报道,最初发表于《中国青年报》。故事发生在1960 年,春节刚过,山西省平陆县有61 位民工集体食物中毒,生命垂危。当地医院在危急关头,用电话连线全国各地医疗部门,终于找到了解药。但当时交通不便,药品不能及时送达,当地政府便报告国务院,中央领导当即下令,动用部队运-5 运输机,将药品及时空投到事发地点,61 名民工兄弟因此得救。这篇通讯以新闻写作的范文入选了中学课本,整整影响了几代人。

猜你喜欢
秦怡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秦怡作品
金平傣族多重信仰文化探析
傣剧与德宏傣族的文化记忆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高龄美女”秦怡的养生经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