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 思政课一体化体现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定位和新要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秉持“大思政”理念,遵循纵向深化的学科育人逻辑、横向配合的协同共育逻辑、循序渐进的认知进阶逻辑。在实践上,要发挥地方政府部门在区域教育治理中的主导性和协调性作用,在大中小学学段和校际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构建立德树人的区域内联动机制,推动全面思政的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材体系的思想价值建设,挖掘铸魂育人的教育文化资源,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格局,确保思政课提质增效。
关键词 思政课一体化;立德树人;“大思政”格局
作者简介 陈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要求:“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2]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铸魂时代新人的战略选择,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鲜明的价值内涵、科学的逻辑理路和明确的实践指向。探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助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审视
改革开放以来,‘嗯政课一体化,,始终以或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出现在政策语境和学术话语中,成为决策部署和科与鞠于究的重点议题。有关研究认识的深入发展,清晰地际注出思政课一体化的缘起、历程和内涵实质,[3]彰显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价催黔旦求。推进思政课一体化需到色握其基本立意和本质,以便在实践中转化为长效动力机制。
(一)立意考察
科学考察立意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对认识其价值逻辑、思维方式、实践向度、发展路径等具有决定性作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在于“一体化”。“一体化”有多重指向:推进德智体美劳诸育互相配合、协调推进;统筹设计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形式、途径,体现各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差异性、关联性,实现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整体规划家、校、社区、政府联动育人体系;[4]形成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创新循序渐进的课程形式,形成一贯制的备课制度;[5]根据大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阶段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主题、关键内容的安排,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社会环境的融入,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的统筹方面,进行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善的、系统的一体化教育体系。[6]尽管思政课一体化理念已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但学界对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认识既有共性也有差异。这表明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也昭示着有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仍处于肇始和发端阶段。当下,尚需厘清思政课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思维方式,实现理论创新、实践推进相得益彰,整体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成效。
(二)本质审视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意味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从要素、关系、结构上构建网络化、立体化、系统化的逻辑架构,突破局部思维、线性思维、机械思维的狭隘和局限。这有助于大中小学在立德树人目标统领下同向同行、遵循规律,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衔接有序地深化思政课改革提供指导。狭义而言,思政课一体化要求增强课程目标的同向性和一致性、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和递进性、育人方式的适切性和创造性,实现课程的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深度交融,注重课程資源的整合、开发与运用,推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广义而言,思政课一体化内含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理念,并以“三全”育人作为动力和保障体系。其中,以全员育人在学校、家庭、社会层面凝聚思政教育的主体合力;以全过程育人加强思政教育的环节管理和全程跟进,着眼于人的成长历程,落实好各个阶段的学校思政教育和一脉相承的社会思政教育,构建终身思政教育支持和保障体系;以全方位育人发挥学校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功能,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构建全面覆盖、整体观照、贯穿始终的育人体系和价值网络。同时,思政课一体化内含“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表现为将思政教育、品德培养、价值观塑造落实到各门学科教育活动之中,形成思政课主渠道与多学科平台的合力育人效应。思政课一体化内嵌于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依赖诸育之间的观照、支持以及相互强化,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理路
任何时代、任何学科、任何教育活动都蕴涵着思政教育和品德培育,任何时候都不能剥离思政教育和品德培育。思政课一体化是党中央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理念,作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是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工作指南。有效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特定的行动脉络和必要的逻辑遵循。
(一)纵向深化的逻辑
办好思政课的根本宗旨是为学生立德铸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在学科内部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化建设,发挥好思政课课程“主渠道”、思政课教师“主力军”、思政课教学“主战场”、思政课课堂“主阵地”作用,在学段、年级之间形成衔接递进的学利.体系和课程结构。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中,重在突破大中小学思政课“各自为政”“各负其责”的独立分割状态[7],聚焦思政课的课程要素,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实施和改进。一是在课程目标厘定上突出立德树人的同向性和同质性,从小学到大学渐进有序设计课程目标,注重课程自标的年段适应性和学段连续性,并详细、具体地突出不同学段、各个年级的思政课育人目标的核心价值定位。二是对标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的价值内涵,改变课程内容分散、重复、堆叠以及必要内容缺失等问题,并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为重点支撑,加强课程内容的思想理论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符合学生认知、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予以展示呈现。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段、年级之间的合作性,打造课堂教学交流合作的通道和平台,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实施形成“一体化,的联动格局。四是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建立一体化的评价标准,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指标考核与价值引领相补益。五是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成长的合作互助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人事管理、专业发展、业务交流一体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在实施主体上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横向配合的逻辑
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全主体参与、全要素介入、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贯穿、全系统联动、全体系支持的本质规定性。除了深化思政课学科、课程、教学建设改革,还要坚持横向配台、协同共育的发展方式。具体而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在“五育并举”中全面融入,构建德智体美劳互相嵌入的培育机制,突出诸育的核心育人指向,并在诸育中有机落实思政教育和品德培育;需要在学校各学利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课程思政”“学科思政”能力建设,为思政教育创设多平台、打通多渠道。这就要求建设一支专职为主、兼职补充、专兼结合,且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合作发展,营造各个学段思政课专任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学科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辅人员等学校教职员工通力育人的有利局面。同时,以“三全”育人为基础,将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十大育人途径常态化落深落细,总体上形成全面思政的育人氛围,在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显性和隐性相结合上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思政教育是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融入学生成长全方位的工作,还需激发自主教育的内驱作用、夯实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提增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教育的保障作用、突出职业教育的指向作用,培养出底色为“马”、方向姓“社”,且信念坚定、理想高远、品德高尚、素质完备,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时代新人。
(三)循序渐进的认知进阶逻辑
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既有特定的身心成长规律,也有阶段性的认知发展特点。《意见》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8]这表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在遵循人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改变思政教育教学与学生认知阶段脱节或不对应的设计性缺陷。[9]特别要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思政工作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成就动机等因素,针对青少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且探索未知劲头足,接触新鲜事物多,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天性和特征,在思政课内涵建设和育人实践活动层面共同增强思政课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连续性,使思政课一体化符合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成长历程的认知进阶属性。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一体化既有内容的“螺旋”,也有教学层次的“上升”,遵循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彰显知识积累的量变质变规律。[10]这也充分体现了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认知进阶特点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做到这些,就能够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定位、目标设定、内容组织、课程实施、方法采用、教学评价等多方面为提高思政课的质量成效提供依据。
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推进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我国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育人智慧的高度统一和特色表达,体现出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也标明了实践推进的必要路径。需要形成联动性、全面性、系统性、整合性的工作格局,确保在育人实践中提质增效。
(一)构建立德树人的区域内联动机制
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在落实国家重大决策、提升区域教育整体质量、均衡分配区域教育资源诸多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1]]特别是在省级政府统筹、地市政府主导的治理框架下,科学、合理地推进区域教育治理能够在政策落实和教育发生的具体层面实现区域教育的整体性变革。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政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容和途徑。一方面,它有利于在教育系统内部加快思政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它能够促进思政教育参与区域教育治理的功能发挥。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任务为统领,构建以地市为主要范围和基本单元,带有空间特点的教育系统治理联动机制。其一,加强区域内大中小学学校之间的广泛协同与深度合作,在学校教育系统内部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实现教育经验的交流互鉴和教育资源的互补共享,特别是要发挥大学在思政教育领域的智力团队、学科研究、条件保障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为中小学校思政课改革提供带动、引领和支持作用。其二,在区域内加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多元组织、多元主体的互动,理顺学校、家庭、社会在区域教育治理和凝聚育人合力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关系,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机制保障。其三,在区域内推动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学共促的专业发展通道,为大学思政课教师科研、知识、理论创新成果的实践转化,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育人经验、实践智慧、缄默知识的归纳提升搭建平台,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推动全面思政的课程教学改革
思政教育是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门课程不可或缺的价值议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要打通思政学科、思政课程衔接不畅的壁垒,更需要形成各门学科和课程全面思政教育的良好态势,转变重视知识传授、轻视素质培育的倾向,改变强调学科思维、忽视全面发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形成人才培养的整全予见域。纵观以往的教育改革,课程始终是支撑教育改革的基点,教学必然成为落实改革的核心。思政课一体化客观上要求在大中小学各门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形成“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教学思政”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彼此增能的育人模式。对此,要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目标安排、内容加工、组织实施、管理评价等环节将思政教育价值要素与学科知识、技能、思维、情感等深度融合,在学科知识学习、技能提升、思维锻炼、情感培育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同时,要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科课程内蕴含的思政教育隐胜价值和潜在思想以可视化、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予以呈现,并以契合认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要进一步注重提升大中小学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思政教育能力,在学生的亲身实践、切身感知中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将课程和教学中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日用而不自知的行动自觉。
(三)加强教材体系的思想价值建设
教材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支撑,也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在“大思政”格局下,将富有中国特色、民族底蕴、时代特质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价值纳人教材体系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对此,要在教材体系中筑牢思想理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党的创新思想理论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课堂、进入头脑,融人学生学习过程、深入学生生活世界,通过组织教材内容、转变育人方式、创新体现形式等多元举措,确保青少年乐学、真学,学深、学透,为学生筑牢共同思想理论基础,使其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要充实教材体系的文化价值内涵,提升教材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塑造力。尤其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引领、鼓舞和强基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谱系、优良品德的核心因素和深层要素细致入微地融入思政课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建设和开发范畴,在教材开发、使用、管理的各个环节落细落小落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思政课育人实践中充分培育,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积极践行。
(四)挖掘铸魂育人的教育文化资源
思政教育在于育人育心。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旨归是通过一系列课程要素及其实践关系的调适、优化,在包括学校教育系统的全社会整体构建思政育人的高效功能结构,从而为育人育心提供平台载体、创设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化思政教育于有形。当前,思政课机械僵化、内涵不足,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等现象依然存在。从思政教育改革的视角出发,开发运用先进的教育文化资源是改变思政课低效的重要剿昔。一方面,能够弥补学校课程建设中资源不足的短板和局限,提升课程实施、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生动性,促进传统基于教科书的教学活动走向开放化;另一方.面,基于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建设的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動能够突破以知识传授为重心的思维定式,由静态向动态侧井育人目标综合实现。因此,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在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和校际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学校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物资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教师资源、教研资源等方面的共享与互助。从教育的社会规定性和社会适应性角度出发,要调动和运用学校之外的教育文化资源。通过必要的机制建设,建立学校与夕嘟环境中组织、团体、机构等方面的伙伴合作关系,将学校的力、学空间、育人场域、教学阵地予以延展。其中,区域内的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均可以发展成为教育基地;城市的现代文明、乡村的风土民情,以及人文建筑、自然景观、革命遗址等历久弥新、富有时代意蕴和永恒侧直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均可以转化为思政课的支持要素,在直接教育和间接引导中使学生具有更加直观深刻、触动身心的教育获得感。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8]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6(1).
[3]王立仁,白和明.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11-16.
[4]高国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5):22-27.
[5]成勇,张风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36-37.
[6]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2):4-8.
[7]宗爱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治理机制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1):4-6.
[9]卢黎歌,耶旭妍,主世娟,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9-25.
[10]谢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33-35.
[11]李作章.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价值、要点与体系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3):26-33.
责任编辑|刘烨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大学、中学、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研究”(GYD20190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