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鹏、张珏在《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6期撰文指出,要在实践中稳步、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盲动”和走弯路,需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目的、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和知识的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强各民族受教育者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铸牢受教育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受教育者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与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交叉重合的地方,但同时它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就是紧紧围绕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各民族(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历史而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关涉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应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面向全国各族人民,从娃娃抓起,聚焦青少年。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按照各学段、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悉心栽培引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