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芳
延安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专门培养民族干部的院校,它是民族教育的典范、民族政策的智库和民族干部的摇篮。在从1941年到1949年共8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他们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成为我们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为全国少数民族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中央到达陕北苏区以后,鉴于革命根据地北接内蒙古地区,西连宁夏、甘肃,极其重视争取和团结西北地区的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1936年秋,中央党校建立了少数民族学员班,最初的20余名学员大部分曾经历过长征或在北方参加革命。少数民族学员班的成立,是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走入正规化的起点。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来到延安投身革命。1939年到1941年,大青山地区的党组织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组织动员多批蒙古族青少年到延安学习,共100多人。1939年12月,陕北公学成立了蒙古青年队。1941年6月,陕北公学成立了民族部,这就是延安民族学院的前身。
根据抗战工作的需要,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以陕北公学民族部为基础,将中央党校民族班、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民族问题研究室、抗日军政大学、中国女子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机构和学校的少数民族干部、教师和学员集中在一起,创办了延安民族学院。1941年9月18日,延安民族学院正式成立并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学院直属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由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办,共有学员300余人。
1943年春,陕甘宁边区开始了第三次精兵简政,决定将延安大学、延安民族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等5所院校合并,校名仍为延安大学。合并后,延安民族学院保留原有建制,仍致力于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和民族政策研究。
1944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把学院迁到定边,与三边师范、三边地委干部训练班、地方干部训练班(整风训练班)合并为三边公学,学院仍保留原有建制。三边公学时期,学院教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于文教工作中。他们于1944年9月组织了“民族学院蒙汉秧歌队”,以蒙古歌舞为基本表现形式,以抗战救国为主要内容,编创了一批富有蒙古族特色的戏剧,成为边区新文教运动的重要成果。
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向北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战略方针,绥蒙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1945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指示,学院搬迁至伊克昭盟城川继续办学。当时城川地区有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下的城川蒙民自治区,是陕甘宁边区民族工作的试验区,为学员们提供了理论结合实践的良好平台。1946年11月,学院因内战爆发进入流动辗转办学时期。1947年4月,国民党进犯三边,学院师生东渡黄河到山西临县倪塔沟,一个月后又返回靖边南山。1948年春,伊东、伊西两工委为了便于管理,将城川学院迁到吴起镇的金佛坪,与三边干校合并,编为三边干校民族班。1949年7月,学院负责人赵诚将所有学员从陕西带回伊克昭盟扎萨克旗安排工作,学院的办学历程至此结束。
1949年3月,延安民族学院搬迁至伊克昭盟城川(今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办学。图为2002年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落成仪式。
延安民族学院先后走出了乌兰夫、杨静仁、李维汉、布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出了孔飞、塔拉等多位将军,培养出了4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许多教职工和学员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骨干。
在办学实践中,学院既尊重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重视少数民族学院的自身特点,形成了富有创造性的办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正规学制与临时培训相结合,根据学生年龄、文化程度差异实行分班教学,如在延安办学期间曾设置研究班、普通班和文化班三种类型的班级。在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集体授课与分组讨论相结合,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在生活管理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劳动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为研究民族政策,延安民族学院设立了研究部(后改为研究处),下设蒙、回、藏三个研究室。除调查研究外,研究部还担负学院的教学任务。1942年1月,西北局成立第四分局少数民族研究室,设在学院内,也承担学院的部分教学和行政工作。学院的民族政策研究机构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对中国革命中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进行了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在此纲领指导下,学院在对陕甘宁边区蒙古族、回族具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的基础上,于1940年4月和7月分别制定了《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的提纲》,得到中央书记处批准并付诸实施。其中,《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提出了团结回族人民共同抗日的11项24条具体政策,《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的提纲》提出了团结蒙古族人民共同抗日的10项25条基本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民族平等、民族教育、民族团结、武装斗争、改善人民生活、宗教信仰自由等方方面面。
从一定意义上说,延安民族学院也是新中国民族院校的前身,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创办中央民族学院等一批民族院校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