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芳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内蒙古必须登高望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区位自觉,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必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在中国防控新冠疫情取得决定性战果、举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之际,习近平把内蒙古的绿色发展放到中国绿色发展全局之中擘画指导,为内蒙古自治区进一步登高望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内蒙古在总体国家安全与结构中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具有多方面的战略价值。其中,“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内蒙古虽然地处祖国北疆,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却居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地带、屏障地带、核心地带。内蒙古这道万里绿色长城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构筑得更加牢固,这样“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才会更有保障。可以说,“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殷切期望,也是内蒙古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使然。
内蒙古广大干部和全体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必须积极向党中央看齐,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定位上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人民发扬蒙古马精神,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内蒙古这道祖国北疆的万里绿色长城已经巍然屹立在全国人民的面前。这本身已经足以让我们自信和自豪。但是,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懈怠心理和厌战情绪,因为接下来的重点任务是把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从工作内容上看,这是一项生态建设任务;从工作属性上看,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内蒙古实际,关注党中央思考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把党中央提倡的做好、做到位,甚至走在前列,党中央反对的要做到令行禁止,不搞变通、不做选择、不打折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我们的持续努力,一定能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开启“十四五”发展新的历史征程,国内各项工作变得急迫而紧张。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发展压力,全国很多地区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是牺牲生态环境换得一时的经济指标好呢?还是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现在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不文明也不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性条件。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是打赢几场战役就能取得完全胜利的,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们要用战略思维、长远眼光和宽阔视野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与公共卫生事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起伏性,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当前,必须把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以强调,生态文明搞得好,才能减少或避免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稳定更可持续。
坚持什么样的发展导向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十分重要。导向正确,即使发展得慢一些,但也比导向错误的快速发展更具优越性,因为导向正确的发展含金量更高、更有质量、更有后劲、更无隐患。我们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个发展是科学的发展、生态优先的发展,也是绿色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以GDP论英雄的发展,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根据实际情况,没有设定我国国民经济增速指标,这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预留了空间,同时也更加需要各行各业各地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具体落实到内蒙古,就是要在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写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大文章,取得新成绩,积累新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这次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和影响,但某种程度上也孕育了新的契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积极主动作为,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推出一些管用举措。特别是要研究谋划中长期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有针对性地部署对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就是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和所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环境保护在民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人民情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理念源自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重申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显然,从民生幸福的角度思考解决生态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的重大问题。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等问题已成为民生之痛,一些现象在我们区内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东起大兴安岭森林保护、科尔沁沙地治理,中到岱海补水工程,西至乌梁素海、库布齐沙漠和阿拉善沙漠治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使内蒙古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土更净了。实践证明,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能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就能够建设好亮丽内蒙古和美丽中国。在新时代,我们要集中优势兵力,动员各方力量,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打,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面对新形势,肩负新任务,内蒙古自治区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