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0-09-30 05:52曹婧文严毅飞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医学院医学生马克思主义

曹婧文,严毅飞,张 勤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100730)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是高校面向博士研究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也是培养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通过探讨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发展的新问题,引导和培养学生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观察和思考当代中国,从时代潮流和发展机遇上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团队三年来积极探索,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探求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2019年12月,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组织评教反馈工作,课程受到师生广泛好评,当年选课的248位学生对课程评价满意率达到98.25%,零差评。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总结概括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高校,特别是医学类高校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019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n(%)]

1 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最根本的是理念的改革。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团队,长期聚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在新时代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院的“本土化”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摸索出了适合本校的“强调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聚焦医学学生的独特性”“拓展思政教学的开放性”和“增强教学路径的新颖性”的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1.1 强调思政课程的重要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习总的讲话表明,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对于博士生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又是为数不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应在全校范围内营造重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氛围,要在全校师生当中塑造积极对待“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态度。实现这一目标,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1]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作用。校党委要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重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用切实的作为向全校表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的关注与重视。

1.2 聚焦医学学生的独特性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取灌输的方式,书本上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较难引起医学博士生的兴趣。思政课教师老生常谈式的教学方式不能结合医疗工作、医生生活的实际,使得学生上课抬头率低,师生互动差,课后作业敷衍成为必然。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教学要善于抓住医学生的特性,充分考虑他们区别于其他领域博士生的特别之处,以此作为突破口,尝试探索教学的新思路。“博士研究生普遍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的科研思维,具有相对独立而自由的观点、思想。[2]”医学院博士生同样具有较强的学术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对政治生活也有一定的经验和感受。因此,实际上他们是有能力、也有基础接收、吸收和消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但是,光考虑这一点是不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不能千篇一律。教材设置的内容是必须讲授的专题,在把这些专题讲到位、讲透彻的同时,各高校还可根据自己的校史校情、专业特色、教师特长等开发出新的专题”[3]。对于博士生来说,“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论思维能力,不是束缚思想,妨碍专业学习,而是把个人和祖国、专业学习和做人做事更好地结合的途径”[4]。医学生同其他领域博士生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是医学的研究者,在将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要成为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成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对于他们而言,最大的使命还是治病救人、医学报国。只有把握医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特性,充分引导他们将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发挥切实、深入的育人作用。

1.3 拓展思政教学的开放性

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颁布《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教学目的归纳为“主要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当代世界重大社会问题和国际经济政治热点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和科技社会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等,帮助博士生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可见,“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目标的多样化决定了该课程在课程建设问题上必然采取开放性的方针,建构一种开放式的授课模式。所谓开放性,指的是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狭隘眼界,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发展,应当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适当地吸收来自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唯此,才能实现课程的多元目标追求。就“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开放性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吸纳不同领域的教学人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要在紧扣提高博士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中心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和融入其他专业、领域的优秀师资,才能以内容多元的教学来拓宽博士生的理论视野和国际视野。

1.4 增强教学路径的新颖性

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和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目标的实现,单纯依赖学校的实体课堂是不够的。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当前,网络新兴媒介对教学的影响已不容忽视,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将新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不俗的表现。就“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开展而言,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新兴媒介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开拓本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增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路径的新颖性和吸引力,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2 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寻

依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团队探寻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领导与名师共同出击,形塑重视课程的优良传统;抓住医学生的特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巧妙地转化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容;积极推动校内跨学科交流互助,探索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方法;借助“雨课堂”在线教育媒介,丰富课程教学途径等方面。

2.1 领导与名师共同出击,形塑重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优良传统

博士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是高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完成高等教育最高层次人才培养使命的重要阵地。高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统筹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课程的氛围。为此,北京协和医学院采取领导与名师共同出击的策略,一方面,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首课设置为博士生学习生涯的第一堂理论大课。医学院党委书记、校长登上课程讲台,紧密联系医疗行业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热点话题,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管理部门、课程承担学院和授课教师全体参加开课仪式。课程负责人详细介绍整体课程内容概况、考核评价方式、推荐扩展阅读书籍、文献和获取途径。另一方面,在最后一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上,课程团队组织“协和博士生讲堂”,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校友与师生一起盘点授课年度思政、行业和社会热点,围绕医德医风、结合思政教育深度开展讨论,以案例启迪师生理解社会和行业难题。总之,通过校领导和名家名师的共同出击,“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首课日和结课日被塑造为师生重要的学习环节和学习仪式,使得学院全体教职工落实全员、全程育人理念,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重视课程的优良传统。

2.2 抓住医学生的特性,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巧妙地转化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其中自然包含着对医疗强国的追求。关于医疗强国的建设,以往的研究大多聚焦医疗体系的完善与改进,而忽视了对医疗和医学从业者思想素质和精神风貌层面的研究。医疗强国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医疗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医疗工作者和医学研究者的素质的提升。医学生是未来医学和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在医学生的诸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北京协和医学院十分重视结合医学生的独特性,有的放矢地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课程教学中,思政课教学团队坚决贯彻《意见》中关于课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紧密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材的基本内容而展开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学团队还针对医学生的特性,开设了关于医德和医疗医学职业道德的教学专题。该专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巧妙地转化为具有医学生特性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容。例如,针对医疗行业的特点,特别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行医过程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事关重大;特别强调医疗从业者的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对待繁重的日常医疗工作方面,坚持一丝不苟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当国家面临危难、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作为医疗工作者,能够做到敢为人先,积极冲在最前线,为国分忧;特别强调要有国际视野,在国际对比中深入了解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医疗事业、为社会主义医疗强国建设而献身的精神。

2.3 积极推动校内跨学科交流互助,探索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将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发挥人文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利于探索医学博士生思政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利于培养有温度、有纪律的高素质卫生人才。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专业化的,其研究和科研创新压力巨大,思政课程必定走一条集约式道路,不以课程量的扩张而是以质的提高方式来达到[6]。为此,北京协和医学院把医学人文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整合全院文、史、哲、医多学科的综合力量,全面统筹、协调“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和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强调通过对医疗行业人文事件的探讨,来展示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的场景之中。与此同时,通过运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医学史、伦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专业和课程的案例,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提供现实的素材,以便于学生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并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总之,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得思政课程话语“声声入心”,自然内化成学生的一种人格品质,很好地培养了医学生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人文修养和健全的人格,真正达到提高医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目的。

2.4 借助“雨课堂”在线教育媒介,丰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7]。为此,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新了课堂教学的方式。通过使用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和学堂在线开发的“雨课堂”软件,提高面授课堂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效率。具体做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每堂课的现场由一位主讲人和课程负责人组成现场授课团队,主讲人讲授专题内容,课程负责人组织现场师生讨论和互动;课程全程使用“雨课堂”进行线上签到、提问、答题;教师通过“雨课堂”提前发送课程预告信息、发放问卷和搜集学生评价;学生通过点击“雨课堂”平台的“弹幕”功能键随时发表听课感想,通过点击“投稿”功能键提问,通过点击“投票”键及时反馈观点。“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讨论的积极性,也为教师反馈教学过程中的实时信息,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节奏,抓好授课现场。此外,学生发言和提问数据会在课后通过“雨课堂”消息反馈给教师用于评定平时成绩。“雨课堂”带来的“全景式记录”为教学评价提供数据资料,为改进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帮助教师客观量化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精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8]。“雨课堂”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雨课堂”软件在思政课程的有益尝试,使得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负责人被评为2019年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

3 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的未来展望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取得可喜成绩,但也存在进步的空间。概括地说,主要体现在可以进一步提高本校教师教学水平、引进校外优质教学资源以及打造本校课程教学品牌三个方面。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7],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灵魂,课程建设十分依靠教师们的才干,需要通过教师将课程的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内容,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此,要重视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进一步选派授课教师以脱产的形式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师参加医学科普类专题培训,增强思政课教师对医疗行业的认识和理解,这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和贴近医疗行业的实践,使得课上讨论有理有据、有的放矢、引人入胜,更好地解答医学博士研究生的思想问题。总之,医学院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又红又专”,具备精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较为深入地了解医疗行业的情况,唯此,教师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得到学生们的尊重和认可,课程方可达到育才的目的。

3.2 构建校际教师协作网

截至目前,学校联合北大医学部、北大人文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国内人文社科领域著名机构和知名学者构建协同教学团队30余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校外学者专题占总课时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校际教师资源共享,经验互鉴。校内、外学者利用协作网汇集教师意见,围绕专题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总的来说,目前学校关于校际教师协作网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协作体系还不够成熟。为此,要坚持“请进来”的思想,积极拓宽对外交流渠道,采用客座教授和长聘教师等多种人才引进形式,引入校外优质的教学资源;要坚持“多取经”的思想,积极开展同兄弟院校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分享活动,特别是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校外教学团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坚持“多商议”的思想,积极组织校际的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工作会,共同商议提升教学效果的对策。总之,要通过多种措施,积极建构校际教师协作网。

3.3 打造线上教学品牌

就“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的教学而言,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形成了独具医学院特色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教学机制。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让这些好的经验和机制稳定下来,并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对此,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坚持品牌思路,将本校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及教学团队打造成为一个品牌。品牌思路可以带来诸多好处:首先,有利于树立课程教学团队的良好形象,品牌实际上是对教学团队形象的集中表达,设立品牌将产生品牌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升校内外广大师生群众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学团队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其次,有利于增强教学团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品牌一旦建立,便会成为学校“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团队的金字招牌,它直接关乎整个教学团队的荣誉和声誉,在带给成员荣誉感的同时,也会激励他们作出更大贡献;最后,有利于扩大校内外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才的关注和加入,品牌一旦打响,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这也意味着,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其中自然包括相关领域的人才的关注和加入,从而进一步壮大队伍。

猜你喜欢
医学院医学生马克思主义
新乡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