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凌霞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文物博物馆单位要强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盘活用好国有文物资源,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见证中华历史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是民族发展的希望;而中国书画,则是蕴含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如今,国内很多博物馆藏有大量极具艺术价值的书画作品,但由于书画作品的“曲高和寡”,众多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对其望而却步。另外,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书画展多以自由参展为主,讲解员只进行简单的书画作者、内容和背景介绍,并不能满足青少年的观展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山东博物馆举办的“香光馨远——董其昌书风展”为例,从命题、展陈、讲解、传播等角度,介绍山东博物馆在精准对接青少年观展方面所采取的相关举措,为文博系统举办书画展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精准命题:明确展览名称,让青少年愿意看
在书画展领域,“题”分为“大题”和“小题”两部分。
“大题”是展览名称,也是展览的点睛之笔,概括性地总结整个展览,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因此看懂展览名称很重要。以山东博物馆的“香光馨远——董其昌书风展”为例,董其昌是明朝书画大家,别号“香光居士”,因此展览名称中有“香光”二字;展览以董其昌书法为切入点,将其书风放置到大的文化背景中来考量,让作品来讲述历史、传承与鉴镜,因此又有“馨远”二字。精准命题,可以激发青少年的观展兴趣,让其带着问题去了解作品的特点和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窥探”作品本身和背后的故事,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共性。
“小题”是展品名称,它是每个展品的“身份证”,了解展品首先要认识它、了解它。“香光馨远——董其昌书风展”共展出展品76套,计97件,每件展品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展品陈列以时间先后为序,分三章、六小节,依次讲述了董其昌要超越的目标、董其昌的师友和董其昌的追随者,这些展品讲述了董其昌书风的历史流变。对于青少年而言,看展的认知内容疏导可分为志趣、认知、博悟、养成四个方面。因此,在展览中要巧妙地进行知识输出,让青少年愿意去看展。但是就目前的书画展而言,关于展览的主题介绍多是蜻蜓点水,没有达到有效的知识输出。很多博物馆虽已配备了各种模式的辅助讲解,但如何让展品的介绍吸引参观者而又不失规矩,需要文博工作者共同探讨。
二、多维展示:创新展陈形式,让青少年看得懂
展品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展品的陈列与展览方式关系着青少年能否快速根据展品陈列得到清晰的参观脉络,从而提高青少年对展品的欣赏与接受程度。以往书画作品的陈列多以常规陈设为主,出于对珍贵书画作品的保护,多将展品放置在具有特定温度和湿度的展柜中,这同时也局限了展陈的方式和途径。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博物馆展厅渐渐改变往常单调的陈列模式,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使展品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参观者,尤其是提高青少年的关注度。如山东博物馆等充分利用3D情景模拟、多功能设备放映、幻影成像、电子触摸屏,让青少年融入展览情景中,带来强烈的感官体验,从展陈角度最大程度地完善青少年的知识体系,做到寓教于乐。
仍以“香光馨远——董其昌书风展”为例,展览梳理了董其昌身前的名家体系,以文献为依托,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现了明中期以前的名家书法传承脉络,作为展览的引子。董其昌书风的延续与推动、“主流地位”的确立及后世影响,从赵孟頫到莫是龙,从王铎到海宁陈氏,展厅中的一幅幅作品呈现出脉络清晰的书法流变。即使青少年尚不具备深厚的书法基础,也能通过展陈作品及多媒体的知识普及来了解董其昌及其书法。
三、互动交流:明晰讲解内容,让青少年乐于听
声音是一种诠释事物的载体,有效的讲解和交流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观展兴趣,参与互动,更容易加深青少年对展品的了解和对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随着各种娱乐内容的普及,青少年的课余选择越来越多,精力和时间被分散,博物馆要想提高青少年的关注度,就一定要做好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引导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青少年对展品的接受能力与成人不同,对于讲解员的讲解,青少年往往会存在知识“断点”,无法进行知识的前后贯穿与整合。所以,无论是从知识层面还是从方法层面,对于青少年观展群体的讲解,一定要“量身定制”,有效输出。这就要求讲解员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技能,掌握青少年心理相关知识,探索青少年所能接受的讲解和参观方式,充分了解展览理念和所有展品,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讲好“展品故事”。
四、创意传播:利用网络平台,让青少年多渠道浸润展陈艺术
传统的观展模式受到“人—物—场”的限制,对于青少年的参观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云展览”和网络直播的兴起则打破了这种局限,参观者可以随时随地游览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弹幕提出问题、交流学习。直播打破了传统的场景建构模式,形成一种全新的沟通交流方式,具有全民参与性、场景互动性和即时性,受众通过观看可以获得“享受”“交谈”“操作”三重体验。与现场参观相比,网络直播也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快手、抖音等多种网络平台提供展陈视频,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览尽文物精粹。疫情期间,“云游博物馆”等系列活动也加快了博物馆网络直播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当然,对于新型传播渠道,如何进行合理利用与管理也是新的挑战。短视频、云直播具有时效性强、反馈性强的特点,“一对多”的互动体验以及VR等技术的介入让其更具沉浸感和参与感。对于博物馆的直播或录播,第一,要保证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以展品为基础,普及展品知识及挖掘其深层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并正确传达给青少年,对于文博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第二,要保证内容的趣味性。青少年普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枯燥、死板的文字往往会阻碍青少年的求知。优质的博物馆直播或录播,要求讲解人找到青少年的兴趣点,配合故事性的诠释和有效的肢体语言,结合当下青少年容易接受的风格基调,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与展示。只有吸引青少年关注,才能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第三,要保证内容的可持续性。博物馆的直播与录播应做到可持续发展,及时推进与更新,不能虎头蛇尾。要以系列视频培养青少年的观看习惯,让他们对展品及相关知识产生兴趣,在日积月累中领悟书画等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从而提高自身的文物素养。
结语
新时代下,博物馆作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主体,不仅要丰富馆内藏品,更要通过创新展陈设计来满足人们的观展需求。当聚焦青少年群体时,更要面面俱到,引进展览高科技,融合传播新平台,以提升展陈效果,实现有效输出,让青少年愿意看、看得懂、乐于听,从而主动探索书画等展陈艺术。因此,博物馆应以观众体验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以满足观众对于博物馆的新期待,这是新时代赋予文博单位的光荣使命,需要文博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刘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