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社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服饰文化译介研究”,编号:SM201910012004。
摘 要:簪花,作为早期存在的装饰行为之一,在宋代达到巅峰,尤其是宋代男子的簪花变得极为普遍。宋代男子的簪花是对唐代以来习俗的延续,在推广与普及过程中发展演变出许多新的内容,社会内涵也不断丰富,呈现出多元多层次的特点。簪花种类分为生花和像生花。男子簪花之所以风靡的原因可能由于宋代经济文明的发达,世下审美观念的变化,花卉本身的美好象征。但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男子是否比女子更爱花簪仍存疑惑,值得探究。本文针对与宋代男子簪花有关的现象进行初步探索,浅析其背后以男子簪花为代表所折射出的宋代服饰文化,物质文明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簪花;宋代男子簪花;现象;风靡原因
作者简介:李晨晶(1993.5-),女,河南省南阳市人,北京服装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2
(一)宋代簪花
自古以来,中国人将“花”视为承载精神世界的象征符号,无论是《诗经》还是《屈原》等文化古籍都可查阅到古人通过“花”这种不但形态美好,闻起来也沁人心脾的植物来寄托不同形态的情感,文化内涵。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通过花卉去传达,选择不同种类的花佩戴其身上来作为自身品质的隐喻,梅花,傲骨风寒,不畏严寒的象征;牡丹,国色生香,荣华富贵的象征等等。宋代,一个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顶峰的朝代,花卉业在栽培技术革新的情况下也得到空前发展,其数量品种在当时达到令人赞叹的程度。人们利用鲜花做成食物或者装扮自己,正如李斌城等言,“唐人喜牡丹,引其入日常生活。有的绣牡丹于鞋……有的衣袖绣牡丹”[1]。古人在唐代便将花卉和服饰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最早记录宋代男子簪花的史料出现在汉代,当时男女在重阳节这天头插茱萸以祈祷健康长寿,辟邪求吉利,妇女利用鲜花作为头饰的一种装饰。“簪花”作为古时插在头上的首饰。簪花的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古文献中的“簪花”既指把花插在花瓶中或插花于门窗,花架,帷帐等物体上。同时也指头上戴生花或者直接插在发髻发鬓上。或者插在冠帽上[2]。这篇文章谈论的是插在花鬓上的花簪。把花插在头上作为装饰,这种现象,据考证,汉代就已经盛行。宋代的男子插花作为一种独特现象更是盛行。
(二)宋代男子簪花现象
男子簪花,古今有之,宋之前的簪花活动为宋带两宋时期簪花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王国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知唐朝时已出现鬓插簪花的现象,唐人男子会在鬓处插上菊花。唐玄宗时期,一位名叫“花奴”的颜值极高的男子通晓音律,曾在君前表演乐器,皇帝大为欢悦,便亲自摘下一枝红槿花戴在他的帽子上[2]国家大典,佳节良辰,赵宋君臣都会将花戴在头上,惯例而言,皇帝会在琼林苑主持宴饮来赐予花簪。但作为文人的司马光却拒绝佩戴花簪,同伴劝其佩戴,因为这是皇帝赐予的。最后司马光还是戴上了。后人猜测他戴的可能是杏花。自此以后,簪花才成为士庶的普遍习惯除了节日。平日里,男子也偶尔会簪花。宋代的御宴赐花是男子簪花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唐朝相比,宋代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文人士子地位得到提升,宋继承了唐朝在朝廷宴饮活动时皇帝赐花的举动,并将其发展开来,成为宋朝最具特色的一种民俗现象。到了南宋甚至成为宫廷礼仪的一种。宋朝的宫廷宴饮是重大典礼的重要时刻,皇帝本人除了赐花之外,本人也喜好戴花。北宋时,这种君臣簪花同乐的制度逐渐就发展起来,并在南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礼仪制度[2]。宋史记载,宋代男子簪花经常将花朵戴在幞头上,是一种很常态的现象。与唐朝不同的是,幞头在宋代已经演变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帽子,包裹头部的巾帕。宋朝,无论哪个阶层,男女老少都可能佩戴簪花[2]。
男子簪花的品种分为生花和像生花。生花就是鲜花,“宫花”就是像生花,俗称人造花,假花,多根据真花用罗,绢等材料制成,鲜花多是牡丹,芍药,菊花,茉莉,当然也有玫瑰,杏花,石榴花,栀子花等。时令花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生长以供人们佩戴。宋朝男子簪花多以牡丹,芍药,菊花为主。特别是牡丹,北宋时,作为牡丹产地的洛阳向京城开封进献牡丹。牡丹庄重华丽的独特外形和香气受到人们的无比喜爱,宫中或者节日庆典,皇帝会亲自将牡丹赐于亲王或者重臣[7]。扬州是宋朝最重要的商业城市,是著名的芍药之都。扬州的芍药品种很多,长势繁盛,受到扬州人的喜爱。宋代出现“万花会”这样的赏花盛会。其中芍药中以“金带围”最为珍贵。佩戴它的人更是少有。牡丹和芍药花开时节也会被作为货物进行贩卖,卖花商贩用竹子编制篮筐盛花,沿街叫卖。秋天时,人们会在头上簪戴菊花和饮用菊花酒。菊花的盛开和秋季肃冷的天气相衬,象征着士人晚年身老不服输的气节。为了克服鲜花容易枯萎不易存放的弊端,一些工匠发展了鲜花种植,保存的技术,使得不在花期或不在产花地的民众也能够赏花和插戴鲜花。受益于宋人的簪花习俗,假花制造业成为蓬勃的朝阳产业。即便过了花时,人们也能够购得自己所要的花,因为宋人掌握了温室栽培和花卉保鲜的技术。园丁当时有两大竞争对手,卖花的假少年,善采茶蘼的灵巧妇女。园丁也要面对那些贤惠妇人的压力。冬日花少,她们就在春末采摘茶蘼花,夹在书页中。冬天时,就簪在鬓上。谓之“花蜡”喜好簪花的男子借戴她们的“花蜡”也并不出奇。除此之外,男子还会戴“胜”,一种中间为镂空圆形,两边为梯形的饰品。胜花并不是真花或者像生花,但可以将胜做成花朵的形状。宋代民间男子在成亲时会戴花胜。
(三)宋代男子簪花兴起原因
之所以会形成男子簪花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的原因。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作为古代封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顶峰的一个朝代,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国策,主张以德治国,为簪花发展成为礼仪制度奠定了政治上的宽松氛围。宋徽宗等皇帝对书法绘画的个人喜爱,推崇继而在政治制度上为宋代文人墨客地位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使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和繁荣,市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刺激着人们的感知。从古代宋代宋词,小说,诗歌中可窥出文人通过簪花意像来表达自身傲骨独立,不媚俗流,豁达大度乐观的遗世独立人生态度,她们通过聚会宴酒,作诗吟唱,借簪花代指告别官场隐居回归自身诗意精神世界,文客在宋代专治礼制束缚的朝代,通过自身审美阶层的影响为男子簪花创造了条件,“以俗为美”的审美观念从此变得盛行起来,男子簪花之举在宋代时就是一种俗气的现象[10],男子簪花成为宋代世人追逐的风尚,“以俗为美”的审美观念逐渐形成且推动了宋代簪花礼俗的发展。此外,宋朝花卉产业发达,培育嫁接保鲜等技术推动了簪花风俗的发展,花卉经济的发展,使宋代世人不分阶级,从上流社会到民间,世人大多零成本可以接觸不同种类大量花卉。尤其到了南宋戴花,赏花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寻常事,同时百姓对戴花的需求旺盛反过来又带动世人爱簪花现象的繁盛;从古至今,花朵本身被世人当作美好吉祥的象征,古人将植物自身携带的气味视为驱逐身边晦气之物的吉祥功能。汉代的重阳节,人们头戴茱萸,菊花等以期驱邪避寒,延年益肾,由此可证明人们对植物花卉本身所寄托的感情。宋代史铸在《百菊集谱》中称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茱萸、菊花本身可以入药,有补肝肾、健胃的功能,所以古人认为,佩戴茱萸、菊花,可以祛病驱邪、令人长寿的作用[11]。《宋史》记载簪花在参拜祝寿中扮演重要一角,礼仪化后的簪花,人们在佩戴簪花的过程中一方面寄托对人长寿的美好愿望,一方面通过簪花形式化的礼仪来加强人们心目中赋予簪花的不同美好愿望。宋代男子簪花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显示了宋朝民众社会风气开放的一面[4]。于皇帝而言,尤为重视作为祥瑞之物的载体:簪花。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仕途,宴会等不同形式将赐花融入其中,以寄托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芍药,据周辉《清波杂志》记载,北宋韩琦担任太守期间,官府后花园种植的芍药枝干上分了四岔,每一个枝条上开了一朵上下皆红瓣的花,中间包围着一个金黄色的花蕊,人称“金缠腰”也叫“金围带”,韩琦邀请当时在同寺供职的王安石等人前去后园饮酒赏花,命令侍女每人头戴芍药花,在接下来几十年中,因其四人各自做了宰相,所以民间便把芍药花和官运畅通联系在一起,而花上的黄蕊因其独特的形状和颜色以及芍药花不常见的原因,人们便视其为神秘而不可多得的祥瑞之兆。但凡科举士子如能够得到皇帝赏赐的花朵,是一种光宗耀祖的荣耀。而百姓簪花则更多是对五谷丰登的生活期待。所以“金围带”成为科举考生心目中吉祥之物。文人佩戴表示想要进士及第愿望,所以,宋代及以后的朝代诗文中簪花都表达中举的意思。这种进士簪花的礼仪一直持续延续到了明清时期。到了清朝,男子簪花现象比较少见。但仍可看到清朝时进士仍保留了簪花礼。宋代朝廷中簪花礼仪制度的发展,自上而下带动了民间簪花风气的发展。从北宋到南宋,各个阶层,得到皇帝的赐花,都视为一种荣幸。
簪花风尚同时也影响了周边国家的礼仪和制度,并且将这种风气传到了金朝和辽朝和大理。《辽史》中有出现描写辽国皇帝赐簪花给予宋代官臣的场景。大理国王斗草簪花,饮酒玩乐,女真族达官贵人也将簪花纳入礼仪制度,在店里宴会上实行簪花的礼仪。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单从宋代男子簪花现象得出男子臭美的看法是片面的且值得探究的。
参考文献: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2]黄能馥,陈娟娟等。中国服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杨旭红,宋代男子簪花礼俗研究[J].2016.
[4]梁志宾.风雅宋:宋朝生活图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5]林正秋.宋代生活习俗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7](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Z].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观,1983.
[8](宋)司马光,书仪[z].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观,1983.
[9]张敏,礼仪与风俗:宋代男子簪花述略[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10]冯尕才,荣欣, 宋代男子簪花习俗及其社会内涵探[J].民俗研究,2011(3).
[11]杨旭红,宋代男子簪花礼俗研究[J].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