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梦臣 张青贤
摘 要:对于文学修辞的理解有利于二语习得者对所学习的第二语言的阅读、理解、掌握与应用。文化具有共性与差异性,文章尝试从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与《The Road Not Taken》、隐喻(Metaphor)、文学中关于道路一词的使用这三个部分,分析英语文学修辞中的隐喻,区分明喻与暗喻,帮助读者降低第二语言文学欣赏的难度,使他们感受第二语言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隐喻;道路;英语文学修辞
作者简介:义梦臣(1995.4-),女,汉族,河南西峡人,本科,南阳职业学院英语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张青贤(1997.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南阳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2
一、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与《The Road Not Taken》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也是田园诗人的代表。罗伯特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其作品多取材于乡村生活、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留下了如《美景易逝(Nothing Gold Can Stay)》、《雪夜林边小驻(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1]
罗伯特经常因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戏剧张力受到称赞。他擅长以象征性的手法描写树木、花草等植物,以及司空见惯的场景与意象,进而通过它们投射出诗人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念,暗含哲理。他相信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事情发生了,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只是简单地发生了,因此,选择和坚持是解决生活困境的方法。他满足于用旧形式表达新内容,喜欢用浅显易懂的口语,平缓、冷静的语气和人们熟悉的韵律。他写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运用眼前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去表达一个深刻的哲理。
《未选择的道路(The Road Not Taken)》就是人类困境很好的例子。当诗中的主人漫步至林间的岔路口,为了继续前行,他必须做出选择。但是,是选择人迹罕至、芳草留香的小道,还是选择布满脚印、大多数人已经走过的老路呢?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诗人用朴实无华,但细致入微的语言,陈述了人们做出选择时出现的观察,不费丝毫之力引发读者联想到当自己要做出选择时,可能出现的困惑、犹豫,以及遗憾的一系列心理,引发读者共鸣。而诗中,竭尽所能,极目远望,并且在清楚错过的路程无法重走的基础上,主人翁走上了那一条少数人选择的道路(I chose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一条可能决定自己一生的道路。全诗并没有指出诗人选择这条路以后的最终结局,又或者明确表示是否遗憾,只是说“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n”,并且明确地指出“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二、Metaphor隐喻
隐喻,或称暗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形象化过程。英语修辞那个中的隐喻(Metaphor)与明喻(Simile)是想对应而存在的两个概念,极易混淆。
1.1明喻(Simile)
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词把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进行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的运用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明喻的表达方法是:本体像喻体。明喻有以下特点:
⑴比喻词常用as或like,除此之外还有seem, as if, as though, similar to, such as;⑵本体和喻体都出现;⑶本体或喻体分属不同性质的事物;⑷本体和喻体至少在某一点上相似,举例如下:
①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② Helen, thy beauty is to me like those Nicean barks of yore.
That gently, o'er a perfumed sea,
The weary, wayworn wanderer bore
To his own native shore.
③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on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1.2隱喻metaphor
隐喻和明喻一样,都是把两种不同事物的共同之处进行比较,但与明喻不同的是,隐喻的比较不通过比喻词as或like等进行,而是直接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结合到一起。甲、乙两事物的联系或共同点是暗含的,因此被称为暗喻。隐喻在诗歌中暗喻的运用可以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的作用。举例如下:
① 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
②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③ All the world's a stage.
④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arm .
⑤ Only the poet or the saint can water an asphalt pavement in the confident anticipation that lilies will reward his labour.
⑥My heart, the bird of the wilderness, has found its sky in your eyes.
三、文学中关于道路一词的使用
与作者创作的背景相结合,the road not taken,既指诗人对友人每次散步后会遗憾的善意嘲笑,又有诗人对自己职业生涯选择的思考。
以《The Road Not Taken》为例,the road 既指眼前的道路,又暗指 the choice,the life;the road taken 与the road not taken 既可以只诗中主人翁选择与未选择的道路,也可以指的诗歌中,人在面临种种选择时所做出的的取与舍[2]。Life is a road 统领全诗。“Road”是英语诗歌中是非常典型的意象,所映射的往往是成长之路,求学之路,事业之路,爱情之路,与朋友相处的方法准则。[2]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Coleridge)说过,诗歌就是以最优美的顺序排列出的最优美的文字。而最能展现语言的表达深度广度、精确度和音律美的形式就是——诗歌。
纵观古今中外,无数文人骚客使用过“道路”一词的双重含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余秋雨)”、“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典故》)”,
文化是具有共性的。对比英汉两种语言,道路一词有其共性:都可以喻指到达某种目标的途径、方法、选择等,而语言又具有差异性:在汉语中,路可以喻指思想上、政治上所遵循的根本方针和准则、方面以及条理、脉络;在英语中,“road”可以喻指未来、将来。
四、结语
二语学习者在进入深层学习时,都面临着提升外语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文学文本与情感的挑战。[3]文学作品往往将语言的功能发挥到极限,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意境。文学作品中隐喻的正确解读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学能力和交际能力。鲁迅曾说過,文学之美就是让人一头雾水。对修辞手法的了解与分析,便于我们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体会文字从表象到实质带给人的精神的洗涤与启示,使我们更好的探寻与使用语言修辞的艺术,感受文化的魅力,了解不同文化间所存在的统一性与斗争性,形成独属于自己的处世哲学。
参考文献:
[1]刘洊波. 美国文学史概述及作品选读[M].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王婧.英语诗歌中“Road”之隐喻[J].名作欣赏 2013(32):143-144.
[3]张冠男.英文文学作品中隐喻理解的认知研究[A].科教文汇2020(498):176-177.
[4]陈荔.语法隐喻角度的 The Road Not Taken理解[A].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