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文学翻译不仅成为中外文化了解的渠道之一,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更是一种再创作,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呈现给大众,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准确性,使得各个版本带给读者不同的感觉,本文从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两个不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看文学作品的翻译。
关键词:文化差异;准确性;文学作品;翻译
作者简介:陈珊(1982.3-),女,甘肃张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2
对于不同的译本,每个人有不同的评论,有人强调注重整体性,就是将作品的整体意境语言风格结合,整体翻译,但有人却更加注重逐字逐句的翻译,第二文学作品翻译,不单单是两种不同国家语言的交换,更重要的是不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社会文化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无处不在,小说也最能反映社会文化的问题,人性的丑陋,社会的虚无,生活在战争后的人们,堕落、茫然。海明威的小说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只有充分了解原文所赋有的文化背景,才能译出准确性高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本文通过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不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文学作品的翻译。
一、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对于文学翻译也有一定的影响,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生活方面的差异,称谓方面的差异,价值观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如果一味地只注重逐字逐句翻译,也许会让读者对原文产生误解,所以翻译前一定要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做细致的了解,以下从两个方面解释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1.生活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经常可以看到整条街的咖啡馆并且满座,尤其在下班的时间,是一种社交场所,而在中方有这么一句话,饭桌上谈生意,餐馆经常是人们谈话聊天的地方,也有一些茶馆,但茶馆有比较适合中老年人,所以餐馆的市场还要更加宽阔些,以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例:
例1:It was late and everyone had left the café...
曹庸先生译文:时间有些晚了,大家都已经离开餐馆。
张祥麟先生译文:深夜时分,咖啡店里的所有客人都已经散去。
两位译者将café译成不同的意思,曹庸先生将这café译为餐馆,张祥麟先生将它译为咖啡馆,café一词起源于法国,指可供茶,咖啡,小食,饮料的餐饮店。《柯林斯高阶词典》对café解释为a place where you can buy drinks .simple meals ,and snacks。《剑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cafe解释a restaurant where simple and usually quite cheap meals are served.(一般不供应酒类)小餐馆,小饭馆,咖啡馆,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也有相同的解释。
如果从词典的角度看,曹庸先生翻译的餐馆更加贴切些,但是如果将作者的写作背景结合,一战后虚无、烦闷、嘈杂的世界,他应该想要一个安静的洁净宜人的地方,咖啡馆在我们的的印象中便是如此,静谧美好,不像饭馆给人一种嘈杂的感觉,张祥麟先生译文可以表达坐着内心的期盼。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译文准确还是从写作背景来看,cafe译为咖啡馆或者餐馆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人际关系及称谓问题的关系
自古以来,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西方国家,崇尚自由独立,人人生而平等,长辈与晚辈之间地位平等,亲属关系设有详细的区分,例如aunt代表着姑母、姨母、婶婶、伯母、舅母,而中文却有详细区分,每个称谓都代表着不同的人际关系。
同样以例1为例,曹先生将old man译为老人,而张翔麟先生却将old man译为老头,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般对老年人都有尊称,前辈、老人家等等,曹庸先生的译文让读者对这个老年人心存敬意,而海明威小说中的人物空虚,飘无定所,战争后的美国,人与人之间没有美好,只有冷漠,家庭破散,社会存在感缺乏,老人内心空虚,寂寞。所以将old man译为老头,让读者更加可以感受到老人孤独的形象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可以更好的 理解原文。
二、文学翻译的准确性
文学翻译一定要做到准确性,翻译出来的东西一定要准确无误,才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但是如果只注重字典上的翻译又会使原文失去韵味。所以在注重准确性的同时也要加以修改,保持作者真实想表达的意思。
例1: he left the difference
曹庸先生译文:他感觉得到跟白天不同。
张祥麟先生的译文:情况不同,他感觉得出来。
这个difference 指什么?结合上下文,这里的difference应该是指白天和夜晚的区别,白天的城市昏昏沉沉,而到了晚上这世界又是那样的宁静,没有一点声音,尽管老人听不见,但他能感受到 这一份宁静安逸,所以我觉得直接译为他感受得到夜晚的宁静美好。
例2:the old man liked to sit late because he was deaf and how at night it was quiet...
曹庸先生的译文:老人喜欢坐到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在夜里,十分安静。
张祥麟先生的译文:老头喜欢在这坐到很晚,就是因為他即使耳背,但此时夜深人静。
关键词在于because,曹庸先生的译文主要强调老人是个聋子,所以在寂静的夜里,他什么也听不到,喜欢坐的很晚,张祥麟先生的译文“老人喜欢坐的很晚,”是因为他能感受到白天与夜晚的不同,尽管他耳背,张祥麟先生的译文更加具有逻辑性,表达意思清楚明白,而曹庸先生的译文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为“因为老人是个聋子,所以他喜欢坐到很晚。”让人不知所云,意境的表达很重要,如果只注重逐字翻译,那么会让人产生误解。
例3:A girl and a solder went by in the street,The girl wore no head covering and beside him。
张祥麟先生的译文:一个少女和一个大兵结伴走过,少女头上的无遮无盖,跟在大兵身边匆匆走着。
曹庸先生的译文:有个少女和一个大兵走过大街,那个少女没有戴帽子,在他的身旁匆匆走着。
Head covering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帽子,用英文的解释是 a garment that covers the head and face,但是遮盖头并不只有帽子还有头巾,头罩,“无遮无盖”范围更广。在当时的西方国家,有身份地位的女人出门在公共场所是一定要戴帽子 的,如果出门没有佩戴帽子是失礼的行为,更何况这个女孩还在深夜出门,偷偷跑出来和违反军纪的士兵约会,无意识中她在向别人宣称自己是一个低贱的女人,说明了二战后的这个世界已道德沦丧,没有秩序。所以,那时帽子是一个女人的地位象征,翻译成“无遮无盖”不能体现女人的地位低下,不能更好地 表達作者想要表现的虚无世界。看似提及的女孩和士兵无关紧要,但作者却通过路过的两人衬托老人独自一人,老人的孤独,曾经的老人也是充满活力,享受着爱人与被爱的权利,现在却已是物是人非。
例4:“why?
“How do you know it was nothing?”
张祥麟先生的译文为:“为什么?”
“你怎么知道不为什么?”
曹庸先生的译文为:“为什么?”
“你怎么知道没事?”
Nothing mean not anything。没有东西, 没有事情,放在语境中,年轻的侍者问为什么要自杀,回答没事,感觉不通顺,让人难以理解,而翻译成不为什么,顺理成章,很通顺。但Nothing 又是这篇小说的核心词,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家,任何的一切都付之东流,不付存在,什么都没有。Nothing 译为没有引出更深层次的意思。
例5:“finished” he said ,speaking with that omission of syntax...
张祥麟先生的译文为:“完了”他说,含糊其辞。
曹庸先生的译文为:“没啦。”他不顾什么句法的说。
Omission of syntax:措辞省略,遗憾的语法,考虑到读者的理解问题,根据上下文张祥麟先生的译文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理解为没有酒了,二是理解为“你完了”你可以回家去了,有专门的注释(完了是省略语法,可以理解为“你杯中的酒喝完了。”小店的酒卖完了或者“你完了”等)让人觉得很清晰,理解得很 透彻,翻译的通俗易懂,而曹庸先生的译文过于拘泥原文,读起来使读者感到不顺畅。
三、结束语
不同的译者会带给读者不同的享受,一万个译者就会有一万个译本,读者所领略到的内容也不同,海明威对美国文学有很深刻的理解。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文字朴素,简单,平淡无奇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学意境,两个国家的语言又很大的差异,不仅是在生活方面,宗教方面,价值观方面,译者更有深刻的理解原文内容及原文的语境理解,不能只注重逐字翻译,结合上下文,把原文中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概念转化为符合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
参考文献:
[1]孙菲菲.影响翻译准确性的因素探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田德蓓.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1期.
[3]王春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传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10期.
[4]米卫文.论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事伦理[J].北华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5]邹园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分析及处理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