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鸣
摘 要:在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强化方式方法的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高校要不断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开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效果。本文就主要围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以及在具体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通过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探索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结合当前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平台创新、内容创新等方面入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一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顺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潮流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不仅仅是改变了信息沟通和传递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影响[2]。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要转变教育思维,突破传统的教育组织形式,借助于互联网络来获取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平台的拓展,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向网络教学,体现高校的教育先进性与创新性。
(二)迎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探索实施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当前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实际需求所决定。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群体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于互联网的了解和应用程度更深,甚至于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借助于互联网和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行为方式的融合,以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实现教育内容的传递,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和互动,更好地契合了教育规律,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动态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类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手机、平板和电脑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的标配。借助于这些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相关思政内容的学习,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中,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就能够随时打开自己的手机或者电脑来接受教育[3]。这种动态化的网络教育模式就代替了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同时借助于互联网络,还能够更加及时迅速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无论是在教育的广泛性,还是教育的覆盖性上都具有传统教育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互动性
伴随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推广,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大大增强。在传统的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还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单向传输的教育形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不利于学校和教师更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而通过开辟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道,学校及相关思政教师可以就相应的话题来发起互动讨论,学生更愿意在网络平台中进行意见的交流,同时还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气,同时还方便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优化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教育平台构建不够完善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虽然实施了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相应的网络教育平台构建水平较低,所采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取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4]。主要就是体现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很好地整合利用相应的网络资源,没有完全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只是借助于现有的一类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来实现信息传递渠道上的更新,但是对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缺乏有效监督,并且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运营管理不够专业,进而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效果。
(二)学生缺乏网络信息甄别能力
当前高校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阻碍就是日益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和网络信息的冲击。互联网创造了一个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网络环境,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但是在互联网络中也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和有害信息,学生缺乏对这些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再加上大学生的猎奇心理,意志不够坚定,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成型,就很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诱惑和误导,进而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待完善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和完善的问题。首先就是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实现了平台和形式的创新,但是在内容上缺乏与时俱进性,仍然是以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为主,所謂换汤不换药,仍然难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其次是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利用的网络资源比较有限,相应的教学内容文字和图片居多,相关的影音视频资料较少,缺乏立体、生动和直观的教育。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措施研究
(一)搭建优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首先就要搭建更为优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学校可以投入必要的资金来设计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让学生通过学籍号进行注册和登录,这样方便对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同时可以借助这一专业平台进行线上督学,在设置时长任务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化的选择内容进行学习和观看,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5]。其次,这在借助于微信以及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来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规范化的运营和管理,组建专门的运营管理团队,及时更新和发布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且对不良信息进行监督,从而实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二)强化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
在实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前的互联网环境来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引导。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有关网络道德和互联网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内容[6],让学生时时警惕互联网中不良信息的诱惑,明确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作为公民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通过强化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公民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的引导,能够为更好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優化和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要更好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进一步优化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是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结合当前重大的社会话题和热点新闻事件来开展主题教育,设置相应的互动讨论问题,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中进行自由的讨论和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积极和正向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真话对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7]。其次,是高校要重视对各类网络公开课程和其他相关影音视频资源的应用,可以借助于当下流行的短视频网络平台来进行相关教育视频的制作,借助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纪念日,如国庆节、烈士纪念日等鼓励学生尝试进行主题视频的制作和推广,从而不断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五、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开辟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法制博览,2020(15):243-244.
[2]李凡.“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途径[J].福建茶叶,2020,42(3):308.
[3]朱新洲,蒋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3):61-62.
[4]孟祥,刘洋.“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3):5-6.
[5]陈明珠.“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4):81.
[6]喻欣楠.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与路径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169-170.
[7]黄亮,姚家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9(24):4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