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因”到“顺势”

2020-09-29 07:45陈亚琢张延龙
青年时代 2020年21期
关键词:模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陈亚琢 张延龙

摘 要:网络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模式。“模因”理论所反映出的问题,切实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上。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有的放矢、潜移默化地进行相关教育,减少网络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模因;网络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把握“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科学地进行相关教育管理工作,已是当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高校教师创新工作方法,开拓工作新形式,深入学生中间,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坚定政治站位,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这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必须联系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看问题,必须辩证看待目前中国存在的内部矛盾和国际关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言传身教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视角看待问题。目前,虽然教师能够以正确的政治立场讲授问题,但面对社会的千变万化,尤其是网络带来的巨变,依然存在“力不从心”之感。因此,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厘清矛盾点,对于高校思政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了思政教育内容、要求,其中重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并且提出“十大育人”要求,涵盖了高校育人中的方方面面,渗透了各个环节。其中包括学生的身心健康、资助工作等切身利益问题,更强调了科研、实践、网络等方面作为育人的主要方式。其中,网络的影响尤为突出。伴随着网络带来的巨大信息量,人们的思维也在急剧跳跃,“网络热词”等信息总是突然兴起又突然衰微,人们总是无法抓住其脚步,总是不能及时预见一些问题。这使得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被动情况。

(一)“沉迷网络”现象不断加剧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游戏、视频等能够以更简单的方式被人们获得,学生往往更易为信息搜索的“获得感”和网络游戏带来的“成就感”所满足,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虽然沉迷网络的原因很复杂,但网络及其副产品所具有的特性也加剧了学生的“沉迷”,并且一旦有学生出现此类问题,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并不能以较短的时间扭转这一情况。

(二)“不良信息”影响学生心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不良信息迅速传播。而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并不能很好地辨别其中真伪,更容易成为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虽然实名制制止了部分不良信息的传播,但是网络环境的隐蔽性,并不能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三)“网民意志”左右现实思维

“网络舆论”总是片面性且非理性的,裹挟善良网民,挟制事件发展,甚至可以干扰相关部门的正常办案程序——这通常被称为“网民的意志”。在虚拟世界中,人人都可以成为“正义的使者”,仅凭一面之词便发表言论。受网络环境中的“戾气”影响的学生,逐渐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狭隘和直接,更有甚者将一些不实消息进行转发和评论,引发更多人具有倾向性的讨论。这是学生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需要格外提防的问题。

二、从传播学角度重构相关问题

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之所以存在“成瘾性”,逐渐“侵蚀”当代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因为其内容存在以下特点:通过大数据掌握的观者喜好倾向,“洗脑”的音乐和舞蹈动作,这些都吸引着用户不断刷下去,甚至忘记时间。这种媒体信息的传播模式呈现出的新的特点,一些学者将其概括为模因(meme)现象。简要说来,即一种信息特征通过“复制”的形式传播到“宿主”身上,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出去,从而达到如基因般扩散的目的。从模因存在和传播的条件来看,模因得以传播需要有载体或宿主的携带为基础。作为一种文化或信息的复制因子,模因与基因同样需要有载体的携带,只是和基因不同的是,基因的载体通常只能是其构成的生物体本身,而模因的载体多样化,在原则上它可以是任意一种信息媒介。因此,在道金斯看来模因的根本特性只能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之中,“当你把一个有生命力的觅母移植到我的心田上时,事实上你把我的大脑变成了这个觅母的宿主,使之成为传播这个觅母的工具,就像病毒寄生于一个宿主细胞的遗传机制一样”[1]。

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存在的现象可以通过以上理论进行解释。通常,以思想政治教育包装成模因的形式,以抖音、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是常规做法,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如预想中简单。更多的情况是,虽然运用了新媒体平台,但浏览量低,学生兴趣不强;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容较少,无法起到真正的教育和宣传作用;学生的兴趣随机性较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没有重点可言,需要全部贯彻到学生身上,这就形成了矛盾……这种新媒体运用方式也失去了现实意义。

三、辩证地看待模因内核的新媒体媒介问题

首先,模因存在着一些负面问题。模因具备变异性。模因的传递并非都是一成不变的,恰如一道菜品的制作方法,它被发明出来之后,必定会经历改良的过程,人们可能会增减一些配料,以期达到自己喜好的口味。这就为菜系的进化奠定了基础。又如一个故事,经过许多人的传述,有人会在传述过程中增添一些细节,也有人会在传述过程中删减一部分内容,最终会和原先的版本有所区别。同时,模因具有选择性。与基因一样,模因也会面临选择的压力。这是因为人的大脑的加工能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一个模因在进入人们的头脑之前,必然会经历和其他的模因之间的激烈竞争,这就构成了一种选择的压力,不同的模因具备不同的传播能力,那些朗朗上口的旋律通常会比那些蹩脚的旋律更容易获得人们的青睐从而传唱下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存。

网络等新媒体环境也是如此。网上的“谣传”产生正是因为模因的这一特性。当我们在现实中使用的时候应当采取一种谨慎的态度。提防“模因”自身利益得到凸显而淡化了利用“模因”本身的目的。因此,在网络阵地中,合理“扬弃”其特性,引导网络而非被网络所引导。

四、启发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高校教师而言既是政治要求也是工作方法。而对于网络阵地而言,在内容上要把好政治站位,在传播方式上,要尽可能地关注和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但不要为学生的思想动态所左右,更不能被当下流行的网络平台所左右。

其一,要适应快节奏的网络环境。必须认清,当下网络环境特点已经是新时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者要走到学生心里去,要减少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就要走到学生中去,观察和思考学生中流行的热点,而不是拒之于千里之外。

其二,要在网络环境中保持自我。当线上教育形式兴起,人们在更多情况下只是模仿其形式。因此,不能触及到学生真正的兴趣点,不能引起學生共鸣的情况下,仅从形式上的模仿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趣味性,反而导致脱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情况发生,使得教育“变味”。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其三,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知识储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在日常教育管理之余加强学习,必须紧跟时代变化,对于热点问题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轻松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是灵感获取的过程,而灵感伴随着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教育而言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循环作用。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创新与实践基础之上,思政教育的发展才得以常青。

五、结语

教师应当将网络阵地的特性转化为工作中的利刃,增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把握,正确看待新媒体平台宣传作用的优势与劣势,旗帜鲜明、方法得当、坚持引导、不断创新。“模因”作为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可以从一方面给予教育者启发,从概念的本身出发,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找出新的方式方法,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苏珊·布莱克摩尔.谜米机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2]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丹尼尔·丹尼特.意识的解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模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