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而上的“希望之路”

2020-09-29 10:39许幼飞周龙
当代党员 2020年15期
关键词:花菇城口县沿河

许幼飞 周龙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曾是城口县沿河乡的真实写照。

沿河乡“身藏”秦巴腹地,崇山深涧、峭壁如屏,呈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形态格局。

曾经,外出务工几乎是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唯一途径。

2017年,沿河乡被识别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彼时,全乡县道仅有3公里,社组通达率仅为66%。

如今,还是同样的大山、同样的峭壁,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在驻乡工作队的助力下,沿河乡已然涅槃——一座座白墙灰顶的民居高低错落,一项项产业推进得热火朝天,“空壳村”已不复存在。

“好日子就在前头!”乡亲们浓浓的期盼终于要实现了。

“我什么也不要,只希望能把路修好”

修路,是沿河乡北坡村村民孙少珍盼了一辈子的事。

今年75岁的孙少珍住在大山深处。过去,从家到沿河乡场镇只有一条骡马道通行,不仅要走上两三个小时,而且近一半的路程在悬崖边上。

“就算生病了也不愿意去场镇,全靠老伴给我配药吃。”孙少珍的老伴龚自朝是大山里的赤脚医生。

出诊时,由于山高路远,龚自朝穿着草鞋一走就是四五个小时,脚上时常被磨出水泡。

交通不便,成为孙少珍心底最深的痛。

一次,城口县相关负责人到村里调研,孙少珍再也按捺不住悲伤,“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带着幾分哭腔说:“我什么也不要,只希望能把路修好!”

“我们想让深山里的200多户人家搬出来。”北坡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明回忆道。

2016年6月,城口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从群众需求出发,千方百计修通公路!

大山横亘在眼前,几乎垂直的角度令人生畏。挖掘机多次险些滚落山坡;工人腰系绳索在悬崖飘荡;不稳定的山石随时可能塌方。

3.48公里长的公路,整整耗时2年,投资2200多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高达630余万元。

最终,一条呈“Z”字形的天堑之路通到孙少珍的家门口。“路修好了,孩子回来看我们很方便!”

如果说,天堑之路是畅通了沿河乡交通的“毛细血管”,那么,沿双公路则打通了沿河乡的交通“大动脉”。

沿河乡距城口县城仅40公里,但位置“掉角”,一条省道的通乡公路到沿河乡,便成了断头路。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形成交通闭环,融入全县交通大格局,沿河乡在城口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助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启动沿双公路的建设。如今,沿双公路19.3公里已完成建设并投用,全乡村通畅率100%、社组通达率100%。

“在家门口就能增收,为什么还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电视、冰箱、抽油烟机……沿河乡联坪村村民王正召的家装修精美。

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9个房间,五世同堂也不拥挤。

最抢眼的,是屋梁下悬挂着的一排排老腊肉,肥瘦均匀、色泽鲜亮。

“现在顿顿都可以吃肉,哪像以前那样哟!”王正召的妻子刘尚香在灶台张罗着午饭。

“以前是哪样?”记者不禁追问。

“住在山上,几乎与世隔绝。”这一问,刘尚香停下了手里的活,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彼时,王正召为了生计选择外出务工,家里4位老人全靠刘尚香照料。山高路远,邻居之间隔着山沟,见面往往需要下山再上山。因此,刘尚香总是在赶路。到沿河乡赶场需要走上一天的山路,等到采购满一背篓生活用品背回家时,常累得腰酸背痛。尽管如此,刘尚香还是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

1998年,全家搬到山下。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支出不断增大,且老人均丧失劳动力需要供养,这个家庭很快就入不敷出,于2013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联坪村开始发展花菇产业,17户村民参与其中,年底时每户村民大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看到首先“吃螃蟹”的村民因为种植花菇增收,刘尚香动心了。

于是,她贷款8万元和4户村民合股成立花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花菇产业。她还把外出打工的丈夫“吼”了回来:“在家门口就能增收,为什么还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种植花菇可不是一件轻松活儿——在花菇点种期间常需要熬夜工作,白天刘尚香还需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做农活。日子虽然辛苦,可刘尚香依然笑得很开心:“我觉得很值!”

在众人的辛勤照顾下,头茬花菇就卖了10万元,王正召一家实现稳定脱贫。

如今,刘尚香更忙了。因为勤劳、有孝心,她被选举为村妇委会主任。“既然担任了村干部就要负责,把群众的事情做好!”她说。

“只要勤劳苦干,没有翻不过去的坎”

6月23日,天色刚刚放亮,大山里一片寂静。

简文会洗漱完毕,出了门。他要前往附近的高山上,照料自己养殖的几十头山羊。

走至半山腰,就是身体健硕的简文会也忍不住喘上几口粗气,但他的目光格外坚定:“这些羊是我的‘钱袋子,大意不得。”

简文会是北坡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众人口中称赞不已的“大孝子”。

2019年,简文会母亲因为意外导致瘫痪,父亲早年间腿脚受过伤,行动不便。

一边是急需人照顾的母亲,一边是在主城里上学的两个孩子。在和妻子商量后,简文会咬咬牙,放弃了外出务工,留在了村里。

缺少了务工的收入来源,靠什么维持生计呢?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建议:“发展养殖产业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是你家目前最为合适的脱贫路径。”

方向确定了,但养啥?“养殖山羊疫病发生的概率低,且羊肉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政府也有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的补助政策。”简文会胸有成竹。

说干就干,简文会利用妻子老家的宅基地盖起了羊棚,并陆续购买了20多只山羊。羊棚的位置位于迎红村的高山上,他每天不得不早些出门。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简文会每天来回奔波的次数更多了。“要经常帮母亲翻身,但羊被放出去后又不能不管,不然它们会去破坏庄稼的”。

“我是年轻人,辛苦点没关系。”简文会的话很朴素,“而且有这么好的扶贫惠民政策,只要勤劳苦干,没有翻不过去的坎。”

面对贫困,简文会从未低头。在通往致富的道路上,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格外坚实。除养羊外,家里还种植了魔芋等作物,养殖了几十只鸡和鸭。此外,他还担任了生态护林员。

“我现在想扩大规模,年底养到100余只山羊。”聊到未来,简文会眼里有光。

扶贫先扶志。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虽然有着不幸的遭遇,但在党委、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下,正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幸福生活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猜你喜欢
花菇城口县沿河
不同干燥方式对花菇品质的影响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
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完成首次核燃料组件装载
九九歌
冬季花菇的管理要点
新闻就在基层群众中
城口县完成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田间测产市级验收工作
对城口县旅游发展情况的几点研究
花菇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