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萍,谢菊英,肖 丽
(湘南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疗手段,因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WHO推荐64种针灸适应证中,痛证有32种,此外,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均证实艾灸镇痛疗效显著[1-4]。但国内外时有报道针刺镇痛临床效果不理想[5],可能与目前临床存在很多影响针刺镇痛疗效的因素有关,饮食因素就是其中之一。临床上,医生常常嘱咐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些饮食禁忌,其中,忌辛辣最常提及。然而,辣椒饮食是否真的会影响针刺镇痛的治疗效果,目前尚无定论。我国是生产辣椒大国,每年辣椒消费人群约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40%以上,而红辣椒的活性成分辣椒素,通过激活辣椒素受体(TRPV1),在感觉神经元的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疼痛密切相关。临床上,针灸镇痛疗效的“不确定”性是否与辣椒饮食摄入及其活性成分辣椒素有关,还有待研究。
本课题以辣椒饮食摄入为切入点,探讨辣椒饮食摄入是否会影响针刺镇痛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招募健康志愿者60人,年龄17~40岁,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号,按随机号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每组各20人。
①年龄18~40岁;②受试者近一周无辣椒饮食;③非精神疾病患者,非合并感染及出血者或孕妇;④无吸烟、饮酒史者;⑤本研究前一周没有接受其他针灸治疗或者相关治疗。
合并严重心血管、消化等系统疾病者;①本研究前使用止痛剂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②精神疾病患者,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孕妇;③本研究前一周参加其他针灸临床试验者;④本研究前一周内摄入任何含有辣椒的饮料和食物或酒精者;⑤有明显的认知障碍或沟通困难者。
①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入的病例应予剔除;②依从性差或疗程中自行退出者;③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不宜继续接受治疗的病例。
①对照组:受试者治疗期间食用无辣椒饮食;隔天测量其左侧足三里穴痛阈值,共测量3次。
②针刺组:受试者治疗期间食用无辣椒饮食;隔天针刺治疗1次,共治疗3次;取左侧足三里穴,用0.3 mm×40 mm毫针,针刺深度大约为1.0寸,针刺入腧穴后行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留针30 min后出针,取针后测量其左侧足三里穴痛阈值。
③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治疗期间食用无辣椒饮食;治疗期间每天食用60 g油制辣椒(老干妈风味豆豉油制辣椒),分入三餐饮食中,每餐20 g油制辣椒;隔天针刺治疗1次,共治疗3次;取穴与针刺方法同针刺组。取针后测量其左侧足三里穴痛阈值。
痛阈值。采用钾离子测痛仪测量左侧足三里处,受试者的痛阈基线及治疗后的痛阈值。
三组受试者性别、年龄、体重比较见表1、表2。
表1 性别比较 (n)
表2 年龄、体重比较
由表1、表2显示,三组间基线比较,性别、年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具有可比较性。
三组受试者左侧足三里痛阈值变化情况见表2。
由表3显示,在治疗前,三组受试者痛阈水平一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受试者未进行任何治疗,各时间点所测量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治疗后痛阈显著提高,各时间点所测量痛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治疗后痛阈明显提高,各时间点所测量痛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比较,各时间点所测量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针刺和针刺加辣椒饮食干预均能提高受试者痛阈,具有镇痛效应,而辣椒饮食不影响针刺镇痛的效果。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针刺和针刺加辣椒饮食干预均能提高受试者痛阈,60 g老干妈风味豆豉油制辣椒饮食不会降低针刺的镇痛效应,若加大辣椒剂量是否会影响针刺镇痛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虽然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比较,各时间点所测量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各时间点所测量痛阈略高于针刺组。研究表明,辣椒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辣椒素,而辣椒素能激活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上的辣椒素受体(TRPV1)。大量研究证实,激活辣椒素受体对于神经痛等各类疼痛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6-8]。可见,辣椒素能激活TRPV1有潜在的镇痛效应。而辣椒饮食是否增加针刺镇痛疗效,其作用是否与辣椒的活性成分辣椒素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适当的辣椒饮食不会影响针刺镇痛的疗效,而辣椒饮食是否增加针刺镇痛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