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林 张慧愿 张府柱 管毅
摘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数学在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等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院校数学类专业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依托互联网技术,以搭建专业基础知识养成、特色方向课程群建设和强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与生产科研紧密结合为核心内容的“2+2”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新路径。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6-0024-02
创新师范院校、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质量、智能化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和严峻就业形势下对高校更好的转型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贵州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加快贵州省普通高校转型发展,决定将六盘水师范学院等5所高校确定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学校。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依然是教师讲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式,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标准化课堂、统一教材、规定时间”的“教育批量生产”培养模式[1]。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西南地区本科院校,升本时间较晚,教育资源落后,经费不足,学生总体基础较为薄弱,大部分学生都是抱有学习4年拿一个毕业证的思想,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薄弱,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没有规划,也没有想着进一步升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想法,进取精神不足。
1 数学类专业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良好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自由的学术氛围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和科学良好的教育管理制度,但是,现实中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制度越来越行政化,与大学建立之初“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大相径庭,这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选课机制、期末的考核评价机制陈旧,会出现选修课程成为必修课程的情况,而对于部分学生喜欢的数学专业课,由于选修人数太少,这门课又开不出的矛盾。学术自由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造力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学术自由缺失,学生失去了批判的眼光,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会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1.2 缺乏具有数学特色方向的课程群
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是单一的、传统的数学授课方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在掌握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运用技能的培养。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在数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地方高校都忽略了特色方向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性。
1.3 理论与实践脱节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然辩证法、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程,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要学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幾何等专业必修课程,还要选学例如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数学建模等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作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安排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环节。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方式流于形式,很多学生从到实习学校到返回自己高校,却连讲台都没上过。
1.4 教师和学生课后交流较少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任教师大多承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还要完成学校要求的科研工作量和社会工作量,大部分教师在上完课后很少花时间和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1.5 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不足
数学类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包括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随机数学、计算科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和常微分方程。但是,很多地方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忽略了很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开设,比如实变函数、复变函数、离散数学等重要课程。
1.6 公共数学与其他理工科专业融合度不够
公共数学作为理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近几年虽有一定的改进,也做出了一些成绩,比如根据各专业对数学要求深度和广度的差异,将《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分为A,B,C三个不同的等级进行授课。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如上公共课的教师授课班级较多,很难把握各专业对公共数学要求的核心内容,有的专业课时量太少,公共教学部和各理工科专业负责人之间交流不多等。
2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要以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为主,同时兼顾研究生的培养。由于受各地州地理位置、政策支持、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生源也各有不同,虽然名义上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但却各有不同。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科学合理规划,构建真正适合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结合贵州某地州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互联网的依托下,充分考虑自然、人文和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做好数学类专业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工作,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搭建好平台,同时,重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的教学改革或者是科研项目,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简要地说,就是搭建好专业基础和特色课程群“两个平台”,做好理论与实践、科研与应用“两个结合”,培养模式如下图1所示。
2.1 重视专业学科素养的养成,构建特色方向课程群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弱,但作为教师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采取适用的教学方式,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工程师等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应用型高校教师在科研水平、学科理论深度等方面虽弱于世界一流大学高校的教师,但是应用型高校教师更注重掌握更多的技能手段,追求了解更广义的知识层面,更愿意深入了解学生的意愿。作为贵州一所以培养教师和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学生需要掌握牢靠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设置自然、人文、教师教育三个方面综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综合掌握基础概念的能力,形成初步的学科爱好,重视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尤其注重数学和各工科专业间的科学融合,要学会融会贯通,培养综合基础技能扎实、能够独立创造适应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其次,专业知识体系的重建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以专业基础课程为重要支点,兼顾拓展类、研究类和实践类课程,搭建好具有地方应用型特色的数学类课程群建设平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形成数学与经济统计、大数据、金融类方向深度融合的四类一体的特色课程群。
2.2 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达到区域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必然在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优化课程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在教学中融入启发式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某一问题的赛事,如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泰迪杯”数据挖掘、“三创”大赛、“3D”打印、“蓝桥杯”等既考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比赛。
认真扎实仔细地做好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应用型高校在学生进入校园后,都会安排导师负责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这些老师大多会成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他们和学生相处时间较长,对学生的性格、生活和学习都更加地了解,导师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因此,本科生导师可以通过让自己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研究中,或者是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然后独立完成结题工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综合运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 总结
尽管已经有学者给出了一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2-4],但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仍处于不成熟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文给出了“2+2”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倡导以培养学生原始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从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出发到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
地方高校在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下,可充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教师的培养、硕士点建设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强化“两个平台”。也能够通过学科竞赛、校企合作、教育实习、科研指导等方式,巩固“两个结合”。
参考文献:
[1] 江五元,夏茜航.新时代数学类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2(4):86-88.
[2] 周同旭.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体系构建[J].滁州学院学報,2017,19(2):67-70.
[3] 高阳,钟杰,徐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2):88-91.
[4] 宛楠,杨利.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6):143-145.
【通联编辑: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