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及趋势研究
——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2014—2018年数据的分析

2020-09-28 00:23王荧婷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硕士生直属就业率

杨 院,王荧婷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350)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尤其迅速,2014-201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达255万。大量硕士研究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其就业问题逐渐浮现。同时,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成为经济的主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必然会对硕士生就业产生深刻影响并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衔接本科教育与博士教育的一环,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甚至影响着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职能的发挥。本研究基于2014-201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数据,分析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状况和趋势,进而探讨如何优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及提升就业质量。

一、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整体状况分析

基于2014-201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中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数据,从就业率和深造率进行分析,通过就业率来体现硕士整体的就业情况,通过深造率来体现硕士就业的整体结构,从而由这两个指标来呈现硕士生毕业去向的整体状态。

(一)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分析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签订就业协定、签订劳动合同、定向生、灵活就业、升学、出国出境、国家地方项目就业都在就业的概念里,因此本文的就业率为就业人数与毕业总人数之比。图1对比了2014-2018年部分直属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以2014年就业率为依据自左向右为降序。从图1可以发现直属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整体保持较高的态势。36所直属院校5年平均就业率为96.89%,所有高校的硕士生就业率都超过了86%,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就业率最高,为100%,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就业率最低,为86.21%。2018届中,就业率超过98%就有17所高校,可见硕士生就业率情况良好。

第二,高校硕士就业率越低,就业率波动就越大。从图1可直观看到,分布在左侧即就业率较高的院校,在这5年的就业率波动变化很小,如北京交通大学硕士毕业生在2014-2018年的就业率分别是99.4%、99.29%、99.02%、99.46%、99.64%;而相对靠右的即就业率较低的院校,在这5年的就业率波动变化则比较大,如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生在2014-2018年的就业率分别是91.99%、91.67%、90.32%、94.97%、96.3%。

第三,毕业生就业率与高校类型紧密关联。一般财经类、理工类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经济需要结合紧密,就业率较高,如2018届的中央财经大学(99.23%)、西安交通大学(99.76%)、北京交通大学(99.64%)。师范类、农林类大学就业率相对较低,如2018届的华中师范大学(91.48%)、南京农业大学(96.3%)。结合这两个特点可以推测师范类、农林类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受就业市场行业变化的影响较大,而市场对财经类、理工类院校的硕士生需要相对稳定。

图1 2014-2018年部分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变化

图2 2014-2018年部分高校硕士毕业生深造率变化注:部分直属院校的硕士生就业数据未单独列出,故未展示。

(二)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深造率分析

深造率可反映硕士研究生继续学术道路的情况,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硕士生选择工作就业的情况,体现了硕士生整体的就业结构。国内升学和出国出境学习等都属于毕业生进行深造学习,因此本文中的深造率为国内升学人数与出国出境升学人数之和与毕业总人数之比。图2对比了2014-2018年部分直属高校硕士毕业生深造率,以2014年深造率为依据自左向右为降序,可发现直属高校硕士毕业生深造率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各高校平均深造率较低,校际之间差距较大,年度波动范围较小。36所高校5年的平均深造率为8%,2016届中央财经大学硕士毕业生的深造率最低,为1.87%;2018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深造率最高,为21.26%,约为前者的11倍。5年内整体深造率波动范围不是很大,大都控制在5%以内,深造率波动较大的有中央音乐学院(2014届4.05%,2015届10.97%)、吉林大学(2014届3.19%,2018届7.64%)等院校。从深造率可以推测,直属高校硕士毕业生工作就业率较高,绝大部分硕士生选择直接工作。

其次,学校类型以及学科差异与硕士毕业生的深造率紧密相关。农林类和医学类大学的深造率相对较高,如2018届的南京农业大学(16.27%)、中国农业大学(13.97%)、北京中医药大学(21.26%)。可见农林类、医学类高校硕士专业注重基础性和学术性,需要进一步深造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教育回收率。财经类、师范类大学的深造率相对较低,如2018届的中央财经大学(2.69%)、西南财经大学(2.64%)、华东师范大学(4.99%)、华中师范大学(6.39%)。财经类、师范类专业学习针对性强,实践性强,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有更多的硕士毕业生选择直接工作,因此深造率较低。

二、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可一定程度上体现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表1~3展示了2014、2016、2018年部分代表性高校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包括国有企业、民营及三资企业、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党政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这些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就业单位数据,分析发现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具有以下特点:

表1 2014年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表2 2016年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表3 2018年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首先,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企业,其次是事业单位,最后是学术性单位。纵观五年数据,除师范类高校外,大部分高校的硕士生在企业的就业比例超过了60%,以2018届为例,东华大学硕士在企业的就业比例最多,为89.07%。直属高校硕士生在国有企业比例也比较高,大部分超过了20%,如2014-2018年北京大学硕士生在国有企业的就业比例分别是34.86%、39.29%、40.83%、35.93%、34.13%,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硕士研究生在学术性单位(包括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教育单位)就业的比例并不高。2018年大部分院校硕士毕业生在学术性单位就业比例低于7%,比例最高的是西安交通大学(10.3%),比例最低的是上海交通大学(3.04%),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流向了非学术性市场。已有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毕业研究生有486,455人,到普通高校就业的有40,293人,只占8.3%(其中硕士24,404人,占硕士毕业生的5.7%;博士15,889人,占博士毕业生的29.9%)[1];2009年至2012年,劳动力市场中从事非科研工作的研究生从113.26万人上涨至277.88万人,增长164.62万人。[2]这些结论与本研究的结论一致,从而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以非学术岗位和单位为主。

其次,不同学科类型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具有显著差异。在公布详细数据的30所高校中,8所高校硕士生在国有企业就业比例超过了30%,财经类大学以及部分高水平综合型大学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比较高,以2018届为例,如中央财经大学(62.73%)、北京大学(34.13%)、天津大学(35.88%)、清华大学(32.8%);有7所高校在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比例超过了50%,理工类以及部分高水平综合型大学在民营及三资企业工作比例较高,如东华大学(62.44%)、上海交通大学(52.17%)、浙江大学(61.23%)、复旦大学(55.03%)等。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和部分综合型大学在事业单位的就业比例较高,如2018届的北京师范大学(60.89%)、中国政法大学(36.17%)、北京大学(31.49%)。师范类院校硕士研究生主要流向了事业单位中的中初教育单位,政法类和部分综合型大学硕士生主要流向事业单位中的党政机关。

最后,不同高校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分布与学校属地具有关联。硕士生在国有企业就业比例高的高校和在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比例高的高校在地域上有明显的聚集效应。院校地处北京、天津等地的高校硕士生在国有企业就业比例较高,如2018届清华大学(32.8%)、天津大学(35.88%);地处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高校硕士生在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就业比例较高,如2018届上海交通大学(52.17%)、浙江大学(61.23%)、南京大学(42.64%)。华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占主体地位,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经济活跃,不同地区经济状况影响了高校硕士生的就业选择。地处京津地区高校硕士生在党政机关就业比例相较于其他地区比较高,如2018届北京大学(22.45%)、北京师范大学(18.06%)。

三、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析

直属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体现了我国硕士生在地域上的就业取向,以及硕士劳动力与地区直接的互动关系。表4~6展示了2014、2016、2018年部分代表性高校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分布,研究选取了学校属地、北上广和东、中、西部等其他地区这些就业地域维度进行分析,发现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去向具有以下特点:

表4 2014年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

表5 2016年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

表6 2018年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

首先,学校属地对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吸引力最大,但不同学校属地对其高校的就业吸引力有一定差距。具体而言,高校硕士生更倾向于留在学校所在省市就业,绝大多数高校的比例超过了30%。其中,上海市和广东省对其境内高校硕士生的吸收和保持能力最强,如2018届的上海交通大学(71.78%)、东华大学(78.58%)、中山大学(75.9%);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对其属地高校硕士生就业吸引力相对较弱,如2018届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8.57%)、武汉理工大学(39.84%)、西安交通大学(37.15%)。

其次,北上广地区对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吸引力很大。大部分高校硕士毕业生在北上广地区的就业人数占较高比例,如2018届天津大学在北上广地区的就业比例为33.82%,浙江大学为26.52%,四川大学为17.46%。但这三个地区对不同地区的硕士毕业生吸引力有差异。根据数据显示,对于华北地区高校硕士生,吸引力从高到低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广东和上海;对于华东地区的高校硕士生,吸引力从高到低的地区分别是上海、广东和北京;对于华中、华南地区的高校硕士生,吸引力从高到低的地区分别是广东、上海和北京。由此可见,广东省对省域内外高校硕士生都有着强大的就业吸引力,说明其拥有更丰富的就业机会和更优异的工作条件。

再次,东部地区对硕士毕业生就业吸引力比较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就业吸引力基本相当。东部地区对其他省域毕业的硕士生有着较强就业吸引力,西部地区对其他省域毕业的硕士生的就业吸引力略高于中部地区,特别是北京高校的硕士生更多地选择西部地区而非中部地区,这可能由于高校鼓励学生在西部工作做贡献,同时也有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的人才项目吸引着硕士生投身西部地区。

四、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趋势分析

从对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5年就业整体概况、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和就业地域分布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有从“工作”走向“升学”,从“稳定型”“学术型”单位流向“市场型”“非学术型”单位和从“中心”出走的三大趋势。

(一)“升学”趋向明显

在对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深造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选择升学深造的比例并不大,且每年的波动范围也比较小。但在这种小波动中,硕士生深造率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放弃工作,选择继续深造求学之路。

在统计的36所直属高校中,有24所高校的2018届的硕士生深造率相较于2014届有所增长,中央音乐学院(增长6.41%)、吉林大学(增长4.45%)、中山大学(增长4.4%)和兰州大学(增长4.06%)的硕士深造率在5年中增长较多;深造率一直名列前茅的上海交通大学,其5年的深造率分别是15.54%、14.9%、16.92%、15.95%、17.16%;深造率相对在低位线徘徊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5年的深造率分别是2.8%、2.9%、3.31%、4.73%、5.5%,两者皆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他深造率有所下降的高校变化幅度并不大,在五年中波动很小。硕士研究生从“工作”走向“升学”,受高等教育规模、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个人选择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一趋势逐渐显现。

(二)从“稳定型”“学术型”单位流向“市场型”“非学术型”单位

在对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的分析中,可以看到5年中硕士生有从“稳定型”“学术性”单位流向“市场型”“非学术性”单位的趋势,即硕士生有从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教育单位流向企业和事业单位,从国有企业流向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趋势。

根据上述表格中的数据显示,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整体上在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教育单位的就业比例下降,而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就业比例有所上升。部分高校硕士生主要从学术性单位和事业单位流向了企业,如山东大学(增加16.48%)、中南大学(增加14.77%)、西安交通大学(增加9.06%)5年中硕士生在企业就业比例增长较多;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从学术性单位和企业流向了事业单位,如北京大学(增加14.29%)、复旦大学(增加11.87%)、北京师范大学(增加7.97%)5年中硕士生在事业单位就业比例增长较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增加15.97%)、清华大学(增加14.7%)、浙江大学(增加12.88%)等高校硕士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比例增长较多。虽然还有小部分比例的硕士研究生选择在稳定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但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到非学术性劳动力市场,到受市场影响更大的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就业。

(三)从“中心”出走的趋势显现

在对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分析中,可以看到2014-2018年硕士研究生在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就业比例整体有下降的态势,呈现从“中心”出走的趋势。我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一直以来以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优良的就业质量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逆转。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首都北京,5年来对京内外高校硕士生的就业吸引力逐渐下降,在北京的高校中,除了财经类和政法类大学硕士在北京市就业比例有所增长外,部分高水平综合型大学硕士在北京就业比例明显下降,如北京大学(下降17.67%)、清华大学(下降12.6%),北京师范大学(下降4.04%);部分京外高校硕士生在北京的就业比例也有些许下降,如中南大学(下降2.11%)、上海财经大学(下降1.31%)、上海交通大学(下降1%)。上海对部分高校硕士生的就业吸引力也有些许下降,如北京大学(下降2.34%)、浙江大学(下降1.87%)。从“中心”出走的硕士生流向了哪里?从数据可以看出,更多硕士生流向了东部地区,其中尤以广东省为甚,此外也流向中西部亟待发展的地区。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直属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状况及其趋势的分析,我们发现硕士生就业率较高,深造率较低,且与高校类型紧密相关;硕士生主要就业单位为企业,其次是事业单位,最后是学术性单位,且与高校类型、学校属地紧密相关;对硕士生就业吸引力最强的地区依次是学校属地、北上广地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其中广东省具有很强的就业吸引力。在2014-2018年期间,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呈现从“工作”走向“升学”,从“稳定型”“学术型”单位流向“市场型”“非学术型”单位和从“中心”出走的三大趋势。基于以上分析,需要从建立多样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就业单位分布的引导和引导就业区域相对均衡等方面来促进硕士研究生合理就业,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

(一)建立多样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我国建国初期将研究生教育定位于培养高校师资和科研人才,培养的是学术型硕士生,主要为博士生教育作准备。从当前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小部分硕士生才能进入博士队伍中。所以,高校急需重新定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分类培养,优化不同类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同时,在现有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细分培养,使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与多样化的人才市场结构相匹配。

通过数据可发现,直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深造率低,主要在非学术性劳动力市场就业,从事非学术工作。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我国当前主要将硕士研究生分为两类,即一类是以学术研究能力为主的学术型硕士,另一类是注重专业的实践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专业型硕士。然而,目前硕士生培养还是以学术型为主,学生的培养及评价等仍以科研学术成果为主要依据;专业型硕士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在课程设置、评价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与学术型硕士差异不大,因此培养质量不高。从而一方面,我们要在现有的分类基础上,更紧密地结合硕士研究生实际就业去向对培养定位进一步细分。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将硕士学位分为经典型、应用型、专业型、混合型四种更细致的类型,我国可参考其分类方式,结合实际将硕士学位进一步细分,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硕士生多元个性化的培养需求。[3]另一方面,要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建立不同的培养机制,在培养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制度以及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多样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所以,高校要加快探索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机制,构建多样化的培养体系,使对学生的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要求更为匹配。

(二)注重就业单位分布的引导

人力资本在拉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的作用。数据显示,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更倾向于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因此,要加强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分布的引导。

一方面,引导硕士生到民营企业工作。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高科技企业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之一,为我国创新发展注入强大源泉。有调查显示,81%的企业希望引进硕士学历的科技人才,民营企业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才比例低至8%,表明民营企业对中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需求。[4]因此,引导硕士生到民营企业就业,既可缓解硕士生就业压力,又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政府应当扶持民营企业,完善保障体系;企业要健全体制机制,增强自身吸引力;高校要加强引导教育,培养硕士研究生正确的就业观,增强他们就业选择的多元化;媒体加强舆论引导,营造鼓励和支持硕士研究生到中小民企就业的氛围。[5]

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硕士研究生进行创业。鼓励和引导硕士研究生创业有助于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这需要高校、政府协同合力来推进硕士研究生创业。已有调查显示,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和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6]因此,高校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制定科学系统培养计划,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7]政府要加大对硕士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创业政策,增加创业资金投入,构建多元政策支持保障体系,打造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创业平台,完善集创业项目立项、资金贷款、信息服务、成果转让为一体的创业平台,形成健康高效的创业环境,让有志于创业的硕士研究生顺利创业成功。[8]

(三)引导就业区域分布相对均衡

区域均衡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区域分布上相对均衡。数据显示直属高校硕士毕业生主要流向了一二线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才分布不均衡会进一步加重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虽然从数据可以看出,硕士生有走出“中心”,流向中西部的趋向,但是比例仍然是很小的。因此要引导硕士研究生就业区域分布的相对均衡,实现我国区域均衡发展。

一方面,构建硕士生就业区域协同引导机制。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学生各主体协同引导硕士生就业流向。[9]政府要从宏观层面进行协调规划,根据区域发展和硕士就业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计划和就业项目,引导硕士生到中西部等地区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所有硕士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户籍政策,保障硕士生在不同区域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形成统一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加强立法,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公平和就业质量。高校要与政府合作,构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加强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教育,引导硕士生均衡就业。硕士研究生也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增强责任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另一方面,引导硕士研究生到“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就业。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从而需要吸纳硕士生到“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就业。这既有利于产业升级,也可以缓解硕士生就业难问题。有研究表明,对外投资通过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影响“一带一路”母国和东道国的就业,就业“双赢”在理论上是可能的,需要中国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双向经贸合作,优化合作方式,提升就业效应。[10]从而,这需要国家进行战略统筹,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做好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在节点城市就业的硕士生的社会保障权益。[11]

猜你喜欢
硕士生直属就业率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区12家直属文艺家协会西乡街道分会揭牌成立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赵燕磊
喜迎新年
——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赴遵义春节慰问演出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县市级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教育部直属高校门户网站排行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