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峪村的古建筑之美

2020-09-28 10:30刘少才
建筑 2020年17期
关键词:宅院四合院院落

文 / 刘少才

郭峪村的历史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郭峪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21 公里处,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一看便知具有防御性的军事功能。明清两代,该村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共走出18 位举人和15 位进士。加之商贸发达,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现仍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40院、1100 间,这些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院落门楼多呈高挑牌楼式,半拱层叠,样式华丽,等级很高。民居多为四合院,为北方“四大八小”格式。

郭峪村历史久远,建村当在唐初。明朝时,郭峪为里,到了清朝,又称镇。民国六年(1917年)实行编村制,郭峪里改为郭峪村。

郭峪村规模宏大,形制完备,村落古建面积达18 万平方米,有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水井、遗址等,现在的郭峪城址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为了防御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而修建的。城呈东西窄南北长的不规则形状,南北400 米,东西300 米,高12 米,阔5.3 米,城周1400 米。城堡设东、北、西城门3 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 座。郭峪的城墙上,开凿有三层六百余眼窑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郭峪城因而也被形象地称为“蜂窝城”。城墙上设有炮台,城内有地道直通城外。

1 四合院俯视图

2 三额枋牌楼门

这种建造法,一来方便居住,二来方便防守,这不仅让屯兵有了营房,储物有了仓库,也展现了郭峪古人在建筑史上的创举。这座城规模宏大,在山西村镇城墙的建筑中极为罕见。

郭峪的古人为什么要修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呢?原来,山西自古富产煤铁,商贸繁荣。山西又是北方游牧民族侵掠中原农耕文明财富的主要通道,明末清初又多流民劫富,因此,有经济实力的山西人才兴建起这么多坚固的城堡以求自保。

豫楼位于村子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 年),和郭峪城同为“防御”性的军事建筑。楼长15 米,宽7.5 米,高33 米,7 层构成。底层墙厚2 米,每递高一层,墙递缩0.15 米,直至第7层,墙厚0.8 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而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分两条,都可径通城外;第二层为5 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王珩于明崇祯十三年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 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五层西墙正中,镶有墙碑一块,为《焕宇变中自己》;六层西墙正中也镶有墙碑一块,为《焕宇重修豫楼记》;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钟铃,经年累月在风中叮咚作响。总体看来,豫楼的军事元素更加强于民居特色。

民居的墙体特色

郭峪村最大的特色是古民居得以保存下来。郭峪建筑群大多为明清时期建筑,现存传统院落在建筑格局、形式、材料以及工艺等方面保持原状,整体设计和营造均出自当地工匠之手,是地方建筑文化传统的真实体现。

据介绍,郭峪村保存较好的古住宅近40 幢,其中明代住宅10几幢,清代住宅20 几幢。尽管许多宅子历经几百年风霜战乱,有些已破损,但仍可以从那砌筑的挺拔的磨砖对缝的高墙、气势不凡的一幢幢宏丽的门楼、粗壮的梁架以及各类雕饰细巧和手艺高超的木雕、石雕中看到当年辉煌的印迹。由于经济条件较好,这些住宅大都采用砖木结构。一种为全部砖墙参加承重,另一种则全以木料为承重构件。承重的墙,墙体很厚,通常均在70cm 左右,这在北方也有防寒之意。为节约用砖,墙的内外皮用好砖砌上一层,有的全用顺向砌法,有的隔行改为一顺一丁或三顺一丁的砌法,内部则填入碎砖及黄泥。为了墙体结构牢固,有些建筑还在墙内砌上小木杆,使内外皮砖墙相互拉结。由于外表为整齐美观的砖墙面,人们习惯上称这种房子为“砖包房”。采用木柱承重的建筑,砖墙多为空斗墙,包住木柱。不论砖包房还是木柱承重,建筑上部均为抬梁式木结构,用排架组成若干间单的房屋。

北方四合院

住宅的基本型制是内院式的,由三幢或四幢三开间的单体房屋合成三合院或四合院。院落大多坐北朝南。一般的住宅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主宅院,二是附属院,三是花园或菜园。主宅院是家庭主要成员的院落,为招待宾客,院中常建有厅房,兼作主人的书房。有的讲究气派,则专设厅房院、书房院,所以主宅院可能包含两座甚至三座院落。

3 汤帝庙

4 上坡巷道与易守庙宇

5 小姐楼

6 村后远眺

1 豫楼

2 拱辰门洞

3 村东北护村城墙

此外还在前街西侧比较宁静的地方辟第三个院为书房院。附属院包括厨房院、马房院等,位于主宅院的左右或背后,有自己独立的大门,也有与主宅院相连的小门。许多老宅都有园地,供种花或种菜,地段很不规整,有的还是剩余的房基地,有的专门占一块适宜的地段,并不都与住宅相连。四合院是郭峪村及其附近村落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住宅空间型制,即中间为院落,四面有四个大房子,四角还有八个小房子,其中厢房两边的小房子被楼梯占用,只在二层搭成出厦,这种房子称为“四大八小”。

四合院虽是独家居住的理想居所,但小户人家建一幢四合院并不容易,于是有几户不同姓氏的人凑钱合建的。郭峪村东北部“塌城口”处就有两个这样的大院。比四合院规模较大的还有两进式四合院。第一进院上房为接待和礼仪性的厅房,单层。第二进院上房为二层或三层楼房,形成前厅后楼的格局。厅房为穿过式,又称过厅,后壁正中有门通后院。一般厅房及它的厢房均出前檐廊,厅房用头栱,饰彩绘,规格比后院上房高。

群组式住宅

此外,还有一些大型的群组式住宅。这些群组式住宅由几个院落组成,大致分以下几种:其一,不考虑分居的数世同堂住宅。如郭峪村张鹏云的老宅院,曾是一组六个院落组成的住宅群,除了三个主要用于居住的院落,还有专给未嫁女儿住的小姐院,待客的厅房院、厨房院,还有用于储藏和伙计住的杂务院,以及菜园兼花园等。

其二,考虑分居的,由若干个相似的单元组成的住宅。如位于窦家胡同北侧的窦家大院,将四幢四合院组成紧凑的“田”字形平面,每幢住宅大小相等,布局一致。四院之间,有一条前后纵向巷道将它们分割成左右两部分,每侧前后两院,都向巷道开门,院之间有相通的小门。这种布局很像棋盘,叫“棋盘院”。巷道如楚河汉界,被称为“河”。“棋盘院”四周方正,外墙高大封闭,一旦遇有紧急情况,可关闭巷道大门躲入宅中。

其三,商人们将一些南方的园林式格局做法移到自家宅院里来,建起园林式住宅。院内有居室、轩厅、书房、望景厅、眺台及厨房等,俗称上花园,是在坡的上方。而坡下是以树木花卉为主的园地,俗称下花园。上下两园地势高差很大,有层层错落的台阶转折上下。

正是由于明清人文的鼎盛,使郭峪人精心打造了一座座别具风采的官宅民居,还在城内外修建和整缮了20多处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庙观寺塔、护村城墙,使郭峪“如化城蜃楼,人间仙境”。

郭峪村不是像山西大部分民居博物馆那样的空城,这里的人民依然在祖辈留下的古董房里安居乐业,让人有种说不出的亲近和羡慕。

猜你喜欢
宅院四合院院落
宅院
八一作品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老宅
白居易洛阳履道里宅院的置石
四合院下的宝藏
四合院里的义务管理团队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