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景凯
我国经历了2003 年“非典”疫情、2008 年“5·12”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应急考验,考虑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政治等严重负面影响,人们对当今社会巨系统脆弱性的关注越来越高。
当前,由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资源利用开发加深、网络通讯发展、人员交往贸易增多等因素影响,社会和自然界都已进入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大、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大的阶段,人类社会面临的公共安全形势呈现出多灾频发、并发和灾害衍生等特点。作为关注从公共安全到安全与韧性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做好日常安全生产和有针对性提升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等方面,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更加明显。
国际标准化组织2019 年10月发布了新修订的业务连续性管理(BCM; 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体系标准(要求)ISO22301:2019, 与2012 年 发 布的 第 一 版ISO22301 相 比, 名 称由“Societal security—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公共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要求)更新为“Security and resilience—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安全与韧性-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要求),即大类由“公共安全”扩展为“安全与韧性”。由此可以看出,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国际化实践更加迎合了“韧性社会”的发展潮流,更加注重组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对脆弱性的识别与管控,从而增强组织韧性以保持业务连续。
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上下游、产供销为一体的庞大联合产业体系。上游企业的产品就是中下游企业的原料,长期稳定的市场产销需求和良好的供需合作关系一旦形成,就会由于某一个业务链条的中断而导致系统灾难。
本次由湖北武汉发现并很快爆发,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企业、社会及政府都带来了很大考验。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石油石化企业在自身遭受疫情影响、人员缺岗的情况下,首先要努力实现油气保供,特别是湖北武汉等重灾区的保供任务,确保把疫情对社会稳定及安全生产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在原有产能基础上,部分化工企业及时调整装置或工艺流程,开足马力生产或转产抗击疫情需要的聚丙烯纤维、次氯酸钠、乙醇等产品,以保证生产防护、消毒物资及日用消耗品等紧急用料。大部分员工因休假不能及时返回工作岗位,部分在岗人员坚持加班加点,人员缺岗、工艺流程变更、疫情防控等给企业安全生产增加了新的考验。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按照“资源、市场、国际化、创新”发展战略,把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能源公司作为企业发展目标,依据国资委有关要求,对照国际标准和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不断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体系。
自1993 年中国石油派出灭火队赴科威特参加油气井灭火,迈出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步伐,开展了国际业务合作,扩展了公司业务。1997 年,中国石油通过学习借鉴国际通用的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风险管控模式。2008 年,中国石油参照国际能源行业规范、国际十大能源公司披露风险排序,结合公司“战略、经营、合规、报告”4 大目标考虑,识别出17 种类型的风险,在全集团公司对“全业务流程、全过程控制”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探索建立“体系可靠、风险可控、运行可持续”全面风险管控模式。先后印发《风险管理办法》《业务流程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识别出“油气资源、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经济政策及监管、投资、海外政治动荡与政策变化、市场波动、业务结构、违法经营及交易、自然灾害”9 项重大公司层面的风险,为实现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保持业务连续性,中国石油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重点突出、立体防控”工作思路,规范风险管理流程,建立起涵盖经营管理各领域较为完善和持续运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总部层面统一组织,对识别出的风险开展3 种评估,即年度重大风险评估、业务风险评估和专项评估。
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4 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自2005 年起,中国石油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在国家“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原则框架指导下,中国石油全面构建了“应急预案、制度标准、组织保障、救援保障、科技支撑”五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并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了统一指挥和调度。中国石油总部层面4 大类“1+22”预案,对4 类突发事件形成了全覆盖,3 大应急救援响应中心、2 个应急救援体系与分级分区域联动的队伍保障体系对整个业务提供了救援响应支撑,有16 支救援队伍列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在应对2008 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大连“7·16” 输油管道爆炸火灾、2015 年天津港“8·12”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应急中多次经受考验,在开展社区救灾、应急救援联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石油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切实履行好油气保供职责,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体现国有企业的担当。及时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研判疫情带来的人员安全及经营风险,进行每天日调度,分析研判疫情进展,按照“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和上下游、国内外一盘棋部署,做到疫情防控和生产运行两不误。
1 月21 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就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重要指示印发通知,对集团所属企业制定落实疫情防控方案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并专门对湖北地区13 家企业实施领导值班、建立“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等提出具体要求。春节期间30 多万名干部员工坚守岗位,所有加油加气站全部正常运行,确保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平稳有序。
自1 月27 日起,集团公司疫情防控实行领导小组日例会制度,全系统按照“宁可十控九空,不能失防万一”的要求,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展开。集团公司及时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导手册》,对不同类型企业复工复产、人员返岗、观察隔离等提出要求。采取推迟各种大型会议,严格控制20人以上参加的会议,暂停海外项目人员动迁等措施,严防疫情传播。落实“干部在岗、班班见领导”要求,加强24 小时应急值守与信息报告制度。对上岗人员个人防护特别是疫情防控保护、消毒、门禁管理措施等,严格执行到位。同时,按照员工帮助计划(EAP),加大疫情防控期间员工心理健康咨询与疏导。另外,为了加强合同履行法律合规风险,国际业务疫情防控、远程办公涉密以及相关业务等,也都进行了统筹安排和专门部署。
例如:大庆、新疆等油田确保安全防疫、采气生产与产能建设战“疫”复工两不误,长庆油田天然气生产创历史最好记录。西南油气田精准调控,确保武汉用气无忧,通过储气库采气、天然气资源统筹等多种形式,实现每日向川渝鄂及华北地区共提供1 亿立方米天然气能力。
大连石化、兰州石化等企业积极协调,优先保证聚丙烯纤维、次氯酸钠、乙醇等原料生产,大庆石化全力生产保障医用氧供应。西北销售所属武汉油库库存稳定在9 万吨以上,有效保障了特殊时期湖北油品供应。湖北销售公开承诺并实现中国石油加油站24 小时正常营业,4 000 多名一线员工坚守岗位,800多座加油站正常运营,有力地稳定了武汉市油品市场。天然气销售多方筹措落实天然气资源,终端用户用气平稳充足,湖北省各地均未出现供气短缺的情况。此外,中国石油宝石花医疗集团也积极响应号召,在提供企业与当地医疗救治支持的同时,先后派出医疗队和60 名医疗骨干(截至2 月20 日)驰援武汉。
通过这次疫情防控的检验,进一步说明我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完善,关乎社会平稳发展的安全生产管理与突发事件应急的运行机制还没有有效形成,配套制度及相关标准还没有健全。在应对可能的大灾大疫面前,必须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要求大局出发,系统考虑业务连续性管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做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准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企业必须从长远战略考虑,梳理可能引发业务中断的各类突发事件,特别是组织不可接受的业务中断事件,从“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也要高度警惕灰犀牛”两个方面,提出业务连续性管理计划,并依此对照完善和检验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特别要针对这次抗击疫情工作实践,迅速补齐企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短版,把劳动防护的概念从片面强调职业伤害防护扩大到职业健康防护,把安全生产的主体扩展到医院、学校等涉及产品与服务的单位(场所),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安全、大应急工作格局。
对引发生产经营各项业务的中断事件进行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按照“预防、应急处置、救援响应”3个环节既有侧重又相互关联的原则,实现对安全生产全链条的系统管理。当下,要特别注意避免把“预防”与“应急”“救援响应”割裂开来的倾向,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做好坏处准备,全面、科学、合理进行风险分类分级,分重点、按层次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与应急准备。政府、企业应联合组织针对可能发生的“巨灾”或不可接受最大灾难事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情景构建,进行模拟演练和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活动,检验现有应急准备能力建设,磨合协调响应机制,进而对强化应急准备能力建设提出可行的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是社会化进程中,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持组织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产物,体现了新时代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特征,契合我国社会主义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与传统安全管理理论实践及方法相比,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更加全面系统考虑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把企业安全生产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公共安全体系,更加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造成的业务连续性冲击,为我们强化应急准备能力建设和做好业务连续性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业务连续性管理从提出以来,其内涵及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由于社会制度、文化及国情的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模式或固守某一行业的经验做法,应该以业务连续性管理原理为基础,探索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理念相适应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运行模式,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来指导安全生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