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山”下的勇士们
——记武汉雷神山应急医院建设项目中的安全人

2020-09-28 10:18赵原
劳动保护 2020年7期
关键词:火神神山吊装

文/本刊记者 赵原

雷神山建设项目中的安全团队

2020 年伊始,湖北武汉爆发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1 月23 日,随着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武汉封城,决定在蔡甸区知音湖畔建设一座火神山应急医院(以下简称“火神山”)。1 月25 日,火神山建设激战正酣,为保障危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武汉市决定:半月之内在江夏区黄家湖再建一座雷神山应急医院(以下简称“雷神山”),两座医院由中建集团独立承建,开启火神、雷神“双线作战”模式。最终,武汉火神山、雷神山10 天左右双双落成。建设者们更成为“中国速度”的缔造者。近日,火神山、雷神山双双获评第二届中国医院项目建设创新奖。

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在创造中国奇迹的背后,又经历了哪些安全难题?安全管理人员作出了哪些贡献?为此,本刊记者对全程参与雷神山建设安全保障工作的中建三局一公司中南公司安全总监杨瑜进行了专访,展现“中国速度”背后安全人的风采。

“奇迹”的诞生

雷神山工程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组数据:

总建筑面积:7.5 万平方米(是火神山的2 倍多)。

床位数量:1 500 张。

院区设置:重症医学科病区、亚重症病区、普通病区。

医技科室:手术室、心电诊断科、超声影像科、放射影像科、医学检验科。

项目创新:十几项。

施工时间:5 天完成60 余张机电深化设计节点图;48 小时内搭建病房1 ∶1 异地样板;12 天完成1.5万平方米机电安装。从1 月26 日开建至2 月8 日晚,仅仅14 天的时间,雷神山即开始收治首批确诊患者。

中国安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存成高度评价了两座应急医院的建设,他说:“在极限工期内突破各大难点,有效进行资源组织实施,合理运用先进施工技术等经验,对行业发展具有极大借鉴意义。”

战役打响!

1 月23 日,武汉市政府接到任务,兴建两座医院——火神山、雷神山。一场与时间赛跑、举国关注的战役打响,由中建三局牵头建设。按照常规,这样的项目至少要建两年,要在10 天左右新建两座传染病医院,仅是找工人这件事就难倒了大家。火神山、雷神山总共需要工人的数量是3 万多人,在春节期间,由于交通管控工人出不来,工程开不了工。但是为了打赢这场战役,所有人都不计得失!很快地,4 000 余名管理人员、3 万5 000 余名工人如同满天星般迅速聚拢“两山”,3 500 多套机械设备火速集结,开始披星戴月轮班作业。而这其中,就有雷神山工程的安全负责人——杨瑜。

1 月25 日,正值大年初一,杨瑜得知中建三局接到雷神山建设的任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资深安全总监,他坐不住了,主动向领导请缨,要求参加雷神山建设。“当时,我身在老家湖北荆门,每天从新闻中看到武汉的疫情越来越严峻,感染的人数每天都以几千例的速度增长,心里特别难受。一听说要建雷神山的这个消息,我觉得自己必须要站出来——我所在的中南公司本身就在武汉,像雷神山建设这种大规模的集团作战,这么紧的工期,安全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作为一名安全总监责无旁贷!”

当晚,杨瑜和父母商量。杨瑜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听到儿子的决定,沉默了许久,最终说了一句话:“你要做好自己的防护,保证自己的安全。我们等你平安回来!全家都为你骄傲!”

自己有没有想过害怕?杨瑜说:“每天都能听到从武汉传来的疫情信息,谁都会害怕,这是必然的。但是,都害怕谁去做工作呢?工作总要有人去做的。”

一切从“0”开始

获得领导批准后,杨瑜立即驱车400 千米,从荆门赶到了武汉雷神山建设现场,到了现场后发现——自己没时间害怕了。“虽然去之前也有过思想准备。但到了现场后才发现,实际情况比我事先想到的压力大太多了——现场什么条件都不具备。”

一到雷神山建设现场,领导就给杨瑜提了几个要求:“没有时间准备了。你马上把4 项工作担起来:安全生产工作、防疫工作、交通指挥工作、安保工作。”“这几项工作交给我的时候,我当时是蒙的。”杨瑜坦言,“以前工程的正常流程都是先组建机构、临建建设,所有资源条件都具备之后,工人经过教育交底、培训再安排进场施工。而那个时候,所有资源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但是时间不允许杨瑜有半刻犹豫,他立刻开始策划方案,规划所需的资源,联系后勤保障、志愿组织、招标采购等不同系统,连夜就把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找到并组织起来。

这其中难度最大的还是策划防疫方案——因为谁也没有经历过。杨瑜根据自己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找到防疫工作和安全工作相通的地方:“和抓安全要找到重点部位一样,我认为,防疫工作中的重点也是在几个重点部位——也就是生活区域、办公区域、食堂区域、施工区域这4 个人员最密集的区域。抓住了这几个重点区域,再抓住重点环节,如:入场人员防疫把关、检测体温;如果发生体温异常的人员如何处理;怎么样设置隔离点;如何联系医院,保证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救治等……思路就这样一点点清晰起来了。”

雷神山的建设现场仿佛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从第一天现场一无所有,到当天晚上就集结了800多人、上百台大型设备。第二天就集结了1 500 人左右,第三天到了3 000 人左右……给予所有人反应的时间都极短。

雷神山建设期间,杨瑜(中)在食堂检查防疫口罩发放工作

杨瑜从到现场的第一天晚上9 点多到第二天中午11 点左右,一共接打了350 多个电话,走了3 万6 000多步。“这其实是我们进场所有管理人员的基本数据,前10 天每个人每天睡觉的时间都不超过4 个小时。”后来,杨瑜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感叹:没有什么奇迹是凭空产生——都是我们建设人员每天3 万多步、工作15 个小时以上、接打电话两三百个换来的!

特殊时期的特殊安全管理

记者了解到,在雷神山建设现场,工作人员最多时有1 万5 000人左右同时作业,且他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劳务公司、建筑公司等。为了保证这些人员的安全,杨瑜想了很多的办法严防严控。

一是把好入场关。“再急都要把好入场这一关!我们的安全管理团队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所有人员都实行实名制管理,来自于哪里、身份信息、工作内容都一一登记,进场之后不分昼夜开展防疫和安全的教育交底。”杨瑜介绍说,“当时不像我们以前开展教育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放视频等。而是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告诉每个工人,每天要换2 ~3 个口罩,每个口罩发放点都在哪里,在哪里设置有体温检测等。”

在管理方面,杨瑜带领他的团队做到了24 小时开展进场教育。不论工人是什么时候进场,安全管理团队立刻带领人员领取物资、马上进行教育交底。然后再交给专业的施工人员带领他到施工区域,介绍现场环境和工作内容。“工期再紧张、条件再恶劣,安全教育这项工作都是万万不能少的,只有做了这项工作才能忙中不出错、提高效率。”杨瑜说。

二是把好过程关。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团队设立了3 个流动防疫小组和6 个安全监察巡逻小组。24 小时不间断地强化安全教育,进行现场纠错。“我们组成了多个巡逻小组,每个小组由1 个安全管理人员和几名具备安全专业知识的工人组成。每个人身上专门配发了双肩包,里面装了各种防疫物资、药品、扩音器、测温枪等——在当时那种工期紧张、现场情况复杂多变的现实下,我们的安全监管必须服务到现场,才能确保工作中不出现偏差。”

接近7.5 万平方米的施工现场,杨瑜和他的巡逻小组,几乎每天都要走3 万5 000 ~3 万8 000 步,至少20 ~30 千米。工作强度极大。正是安全管理人员十几个昼夜不断努力,保障了雷神山建设安全有序进行。

攻坚克难想“奇”招

回想起雷神山建设时的安全保障,用杨瑜的话说:“真是困难重重!所有人时时刻刻都处在作战状态,打过了一关又一关!”

一是决策难。雷神山工程创下了很多“奇迹”。在这背后,意味着很多从来没有人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时间就像悬在大家头上的一把“利剑”,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需要管理者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及时判断、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根据现场情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在这个工程中,是不能按部就班地工作的。我们一直处在不断纠错当中,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必须第一时间调整。”杨瑜说。

安全监察巡逻小组及其身后的“百宝”背包

二是防疫难。要保证这么多进场人员“零感染”,如何监督是最大的难点。“1 万多人在食堂吃饭,光就餐时间就需要2 个小时左右。”杨瑜不但想办法安排工人错峰就餐,还想到在就餐的地方发放防疫物资,“当时为了让每个工人每天都能及时领到新的口罩、及时更换口罩,我选择在食堂发放新口罩。因为每个工人都要去食堂吃饭,就可以保证每个工人每天至少可以领到2 ~3个干净的新口罩——必须要用最简单实用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不仅如此,杨瑜在每个人员的必经之路上都设置了体温监测点,保证每人每天都必然会经3 个体温监测点,真正做到了疫情防控无死角。最终雷神山建设期间无一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

三是交通难。“当时3 300 个集装箱3 天内要吊装搭建到位, 3 天内进场约5 000 台大货车,并且要找到卸货堆放的地点——整个场地只有那么大,怎么保证交通不出现拥堵,顺利地到指定地点?这真是让我们抓破了脑袋!”最开始交通指挥团队控制了建设现场的内部道路,但仍然造成了大量的拥堵。“我们发现这个方法不行。在和公司领导讨论方案后决定:首先延长交通路线长度。一开始进场路线长度不够,所有车一进来就拥堵,我们向外延伸2 千米,设置卡点,使得进场路线变长;第二设置单行线循环道路,所有车辆按照单行线在场地中行驶,在指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卸货,哪怕货没有卸完,时间到了也要赶出去再排队。除此之外,还要限制每次放行数量。我们和交管部门进行了协调,让货车可以占用公共交通道路,在几千米外又设置了排队的地方,并且给司机们准备了水和食物。”终于在杨瑜团队的努力下,在保障项目进度的同时,又保障了场内的交通安全与秩序井然。

四是安全管控难。杨瑜介绍,1万多工人在场内密集型作业,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交叉作业;另外,劳务工人的行为管理、吊装管理、用电管理、消防管理等都是难点。“例如,吊装作业,3 300 个集装箱需要在现场吊装到位,现场有150 多台吊车同时作业。为了保证吊装安全,第一就要保障吊装设备安全可靠,我们将500 台左右的吊装设备,全部进行了编号管理,所有设备是否检查过都有登记。第二在吊装过程中,所有吊车配备指挥员,在指挥下进行作业。第三分区域交错开吊装,尽量错峰进行作业。”

压力再大也得挺住

在采访中,杨瑜无时无刻不在感谢整个安全管理团队在雷神山建设中的付出:“我们团队的所有管理者就像机器上咬合的齿轮一样。由于这个工程时间太紧迫,工期压力太大,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不眠不休,大家几乎每天都是从早上6 点持续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 点左右才能休息。进场5 天之内,所有管理人员喉咙都是哑的,没有一人例外。”

建设后期,进入病区工作人员的培训交底

雷神山的工作人员究竟有多辛苦,已经让我们常人难以想象;但同时,在疫情最严峻的时期、最肆虐的地区开展工作,他们还担负着另外一种心理压力……

“比如我团队中的杜成东,是从老家湖北潜江赶过来支援雷神山建设的,期间他的小孩在老家突发高烧,疑似感染了新冠肺炎,妻子陪伴着孩子一起被隔离,每天他和妻子都是哭着通电话。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工作,他每天依然坚持高强度地工作,一直到项目的结束。”

十几天的高强度工作,不论下雨、下雪,都有安全管理人员在现场监督。很多管理人员免疫力下降,几乎全是靠药物撑过来。“你可能想象不到,所有人都在一种自我怀疑的心情下工作。因为新冠病毒潜伏期长,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被感染,有一点症状都会陷入自我怀疑,但还要坚持工作。”杨瑜回忆起在建设期间,自己几乎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经常凌晨四五点都有电话打进来,最紧张的时候他就睡在现场的车里,合眼两三个小时。“记得那时武汉已经公布有几万人感染了新冠肺炎,有一天晚上9 点,我们正在开会,我忽然全身发冷,感觉自己发烧,浑身无力,站都站不住了——立刻就怀疑自己被感染了。”后来杨瑜被领导强行赶回酒店睡觉。“狠狠地睡了一觉之后,又感觉满血复活了。”杨瑜笑谈道。

就这样,从建设开始到第一批病人收治,再到后期的维保工作,杨瑜带领着他的安全管理团队,一共在现场坚持了20 天的时间,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的壮举,为“中国速度”的缔造、为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缓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想起最大的收获,杨瑜发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做到的。”“身在疫情风暴中心,感受是最深的。这次中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可以说就是‘奇迹’!‘两山’建设也是‘奇迹’之一,我们安全人能够在‘两山’建设当中做一些事情,能够为抗击疫情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

猜你喜欢
火神神山吊装
火神之怒
年卜热桑神山
扎色神山
火神山医院
火神颂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医院交付
再谈液压吊装
立式设备吊装抬尾吊车的选择
永远的神山
争分夺秒的吊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