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凤莲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不仅能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更能提高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维和鉴赏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0-0211-01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相结合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拼音汉字、语文阅读、口语交际、文学鉴赏、文化传承等内容,对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语文的人文性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高雅情操,提升个人修養,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广义上来说,婴儿咿呀学语、读书识字都是在学习语文。语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学科,也是最为基础的学科,在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学好语文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文学科素养,就是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理解、思维和鉴赏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语文提出要从四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同时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探究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1 积累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
语言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其他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基本的语言知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对他们来说,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学习言语更具有优势,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尝试自主阅读整篇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用字典查阅不熟悉的字词,并将字典释义批注在文中,以此来加深印象。同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可以请学生带着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在朗读结束后给予点评,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加强朗诵训练;也可以采用师生问答互动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知识丰富了,语言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2 重视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阅读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考察,也是一直以来的教学难点和重点。阅读理解不仅要考察学生对文章重点字词的掌握和理解,更要考察学生对文章总体内容的把握,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从这个层面来说,阅读理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以往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往往以讲课文的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对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出改变,在进行阅读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勾画出与问题相关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寻找问题的答案。阅读完毕后,让学生再结合整篇文章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然后组织好语言,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做出适当点评,纠正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训练中提升思维能力。
3 加强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属性,能够通过文字来描绘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带给人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雅情操和高尚品格,对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非常有益。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理念和经验的局限性,往往没有重视对语文的文学鉴赏,也就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都是非常有意境的,简单地进行文字理解并不能感受到,而需要大脑自由想象、用心去认真体会。比如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自然之景,夕阳缓缓下沉、黄河奔腾入海,构成了动态的美景,意境深远,回味悠长,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赏析,用心感受古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象,感受自然之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 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保留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值得中华儿女世代传承,发扬光大。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更有责任将传承中华文化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教学融入语文教学,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语文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在网上搜集并下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阅读材料,比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和神话传说等,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民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在语文课文中涉及到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加强学生对各种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热爱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000(010):21-24.
[2]李作芳.浅谈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37(01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