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要:在当今数字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艺术文化空间靠原本的开拓渠道方式来提升自身微传播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应该利用新技术加以创新,扩展影响力。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辟和占领新的市场,互联网的开放、分享特性使产业市场实现跨地域拓展。城市体验式文化空间的推广与发展,要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推广方式,采用交互体验式的创新推广模式,将文化空间服务升级,利用互联网完成自我的创新改革。
关键词:文化空间;用户体验;创新推广
中图分类号:K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0-0184-02
体验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服务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体现,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交互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大众在体验过程中的需求落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文化空间的发展,也要顺应数字媒体时代人们的体验需求。博物馆、展览馆、社区书院等每个城市的文化空间既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也表达了市民的时代文化追求,彰显的是一种价值理性,长期以来这种理性被忽视了,然而当今社会却迫切需要这种价值理性的回归。作为文化空间它具有平等性、公益性、开放性、人文性等文化特质,充分发挥文化空间的功能,并加以推广,需要重视文化空间作为场所的作用,重视新技术在文化空间服务中的应用。这也是当今时代对于艺术的新使命。
1 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逐渐兴起了自然交互,虚拟现实等多学科,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不断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学、美学,改变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研究模式,并融入了鼠标指针、命令行、触摸、语音识别、视觉跟踪、手势识别等多种交互技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普及,使得数字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数字化生活也成为现如今的大势所趋,城市艺术文化空间如何搭载数字技术这条列车,利用交互体验式推广形式更好的去宣传城市的艺术文化内涵。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当前数字环境的背景下,众网络媒体时代的来临,为用户在体验过程中的需求落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网络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升级和更新,更使得用户与产品间的自然互动成为现实。用户更加的注重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心理感受等的体验,因此,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用户的体验感受非常重要。多通道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使得用户与交互式产品之间能更深入的交互;并且,数字产品的交互方式也更加的简单自然化;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可访问性。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究如何将这些技术自然的融合到城市文化空间交互中,以现有的技术水平让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加丰富,并使得广大用户在与数字产品的自然交互体验中,享有更多的趣味性和直觉化的感受。也更好更直观的感受到,城市文化跟科学技术以及艺术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1.2文化空间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文化空间在数字化时代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现实生存状况。通过对文化空间的调研和考察,来探索现有文化空间的发展,及如何运用新技术在文化空间服务中。
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机构,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书院虚拟体验推广设计为传承书院文化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公共文化空间展示推广平台。在当前数字环境的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得以迅速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拓展、延续和推广中国古代书院文化,虚拟书院体验已经逐渐成为书院文化延伸发展的一种态势,它融合了三维影像、互动多媒体等数字展示技术,通过网络的桥梁,再现“真实”的书院文化。2015年12月,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中国書院计划”后,一系列的书院主题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场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书院文化的虚拟体验也将成为新一代科学与艺术相碰撞的产物。但是在书院主题文化迅速发展的背后,对于其虚拟体验的基础设计理论及应用方法的研究相对薄弱,从数据采集到3D建模实现,从交互方式到视觉流程中的模块化等的研究都比较少,更加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系统化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对践行书院虚拟体验的设计模块及设计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对书院虚拟体验实际的课题所呈现的设计面貌做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探索出一种观众参与度高的双向互动式展览体验推广方式。
2 书院数字化虚拟体验发展前景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内的文化展馆数字化工作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网上展馆、实体文化展馆的多媒体互动展示等。而且将像书院一样的文化展馆虚拟体验的推广方式将会成为一种宣扬文化的趋势。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将书院一类的文化展馆进行数字化变革,应该加强理论指导 ,理论在前,实践在后,在探索中前进。现如今的各类文化场馆在数字化演绎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问题,例如多媒体技术的滥用和缺乏思想。目前,很多文化场馆出现跟风现象,过度的追求新鲜的展示互动技术,缺乏对技术本身成熟与否的考虑。近年来,各大博物馆相继引进三维模型展示技术,虽然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新鲜性,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例如成本过高,三维模型的曲面粗糙,用户体验真实感不够等。大多数文化场馆虽然已经进行了数字化,但是在深度、广度和技术水平方面都比较有限,经常会出现大批游客围堵在多媒体展示区的现象。总之,数字内容标准差异性较大,不同应用的兼容性低,技术存在盲目性都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 城市文化空间体验推广的自然交互需求
在前面,我们给出了书院数字化虚拟体验的发展前景,并指出了面临的问题。随着人们对书院文化的认知与研究的逐渐深入,自然人机交互技术也不断地成熟,未来的书院虚拟体验将会以观众为中心,更加的注重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的空间。
公众的接受程度是书院虚拟体验成功的关键。为了使公众能更好地接受新媒体传播形式,了解更多的文化信息,就需要更加完善的理论指导,更加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更加先进的多媒体互动陈展技术。以公众的意愿为出发点来研究书院虚拟体验,才更能拉近公众与书院之间的距离,所以书院虚拟体验的研究重点应该“以公众为中心”,即为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服务。
用户体验是自然人机交互的重点。自然人机交互下的书院虚拟体验更加注重用户的感官感受,不断增强人与书院文化的沟通交流,改变观众在走马观花的猎奇之后对展品信息一无所获的窘境。自然人机交互下的书院虚拟体验充分发挥数字资源的优势,利用多模态(例如声音、触觉、味觉、影像、意念等)的虚拟交互形式去感染公众。
在当今信息社会的数字环境中,应发挥自然交互形势下的书院虚拟体验对公众文化生活的导向作用,并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来展示社会进步与书院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因此,自然人机交互下的书院虚拟体验,其存在价值就是对书院文化传承的最好诠释。
4 数字环境下,体验式文化空间推广及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将文化空间与新技术结合,采用体验式推广的新型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构筑一个健康的文化空间。计算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基本的生活模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这一门学科的出现,就是人类为了探索如何能跟计算机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并且能在沟通过程中有更加愉悦的感受体验。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不断进行优化和研发,从最早单一的字符用户界面,发展到图形用户界面,又到目前的多媒体用户界面,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在被不断的拓展。
随着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发展,鼠标和键盘作为用户与计算机沟通的主要输入设备,而屏幕一直是作为计算机信息的输出设备。因此,人机交互的作品中经常会使用“键盘按下”、“鼠标点击”等,分析并判断用户的行为和指令。但是,这种并不是人类原有的沟通方式。这就像当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我们必须学会改变自己,并学习新的方法来适应新的环境一樣。在这个环境中,计算机总是带给用户一种非生物性的冷漠感,为了消除这种冷漠感,经过用户界面设计师们不断探索,开发出更加自然直观和更加接近人类行为方式的人机交互界面,即为自然用户界面。
在这一阶段中,人机交互的重心从交互界面转移到了交互任务上,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平日的生活经验和直觉来进行交互,并完成任务。在当今时代,自然交互的发展在我们进行设计思考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灵感,如何将自然交互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利用人的多感官多通道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交互。计算机技术也为设计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多点触控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人机交互的高效性和自然性。也为不同的移动终端的交互方式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挑战。这已然成为了未来一种发展态势。
5 结语
数字环境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虚拟现实类产物的使用,也同时渗透到设计领域,设计者可以通过设备媒介来向受众展示设计结果,而且在计算机中搭建的数字模型模拟的自然环境以及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的虚拟场景,用户在虚拟场景中穿梭漫游产生身临其境感,也提升了设计后期的展示品质。传统文化领域加上新兴的科学技术,更好更有效的推广了城市文化的传播。
通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文化空间的体验式推广的创新性的研究。基于新的推广模式,传统文化空间产业通过调整推广模式,从传统传播媒介的固有思维中解放,在推广方式中加入了用户体验,形成了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型文化空间的推广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李克强:制定“互联网+”计划 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2015年3 月 5 日
[2]曹国伟:《“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经济形态》,2015年3月21日
[3]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81-88.
[4]李超平.重要的是转变服务观念 [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1(2):5-7
[5]任一鸣,公共文化空间:美国波士顿.剑桥公共图书馆个案研究[M]/叶辛.2006-2007年上海文化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