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康强 卓文婉 李勇 孙琦琳 黄邦夏
[摘要]本文从送审规模、审计时效、审计质量三个维度,重点介绍基于集中化改革背景下“三维五化多元”投资审计新模式,深入探究提升投资审计效能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发展注智赋能。
[关键词]投资审计 新模式 多元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审计方法已面临巨大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随着企业内部审计集中化改革的快速推进,原有的分散管理模式转变为“全集中”审计统筹管理模式,现有的建设项目审计模式已难以支撑投资审计业务快速发展及集中化管理变化带来的新要求。立足新时期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变化,构建适合现状及未来的投资审计新模式、突破当前管理难题、精细化过程管控、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提速增效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和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三维五化多元”投资审计新模式实施背景
一是地市属地化管控能力削弱。集中化改革后,地市撤销内审机构及人员,地市公司投资审计项目持续稳定开展的属地化管理职能存在缺位,部分地市现有资源和水平难以支撑审计精细化管控要求。人员集中后,属地管控监督力度下降、时效响应慢。二是审计项目执行差异性明显。不同送审部门、不同地市、不同外部审计专业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支撑资源存在差异。不同送审项目、不同地区的投资审计项目实施的审核标准、作业规范、成果质量差异较大。三是项目质量管控力度不足。传统的投资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形式单一、控制方式方法成效不明显,难以形成长效质控机制。四是审计时效与质量间存在矛盾。审计项目部分环节为质控关键,但也存在耗时长、影响效率的问题。
二、框架设计思路
聚焦送审规模、审计时效、审计质量三个维度,以集中统合能力增进公司投资审计效能,开展人员集中化、审核标准化、勘查差异化、复审常态化、送审信息化的“五化”能力建设,同时建立多元化沟通渠道和全方位咨询服务支撑方式,构建“三维五化多元”投资审计新管控模式(见图1),全面支撑内部审计转型发展,实现投资审计工作的提速增效。
三、实现路径
(一)围绕“送审规模”管理维度,关注送审颗粒度的确定和配套实施细则的完善
1.审前控颗粒、定模板。明确投资审计最小送审颗粒度,采购订单/单项合同,禁止拆分送审,并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校验送审颗粒度是否符合规范。同时细化投资审计实施细则,规范全套送审资料模板及格式,设置送审金额下限,鼓励同项目、同框架、同单位合并送审,最大程度实现审计资源的精准投放,提升审计效益。
2.审中优服务、强监控。一方面,建设投资审计服务厅,实现资料预审统一归口管理和过程问题快速响应,同时提供多元化沟通渠道和全方位咨询服务支撑方式;另一方面,明确投资审计全生命投资关键环节时限要求,系统自动实现点对点不间断提醒,同时建立分析监测模型,设置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及优先督办管控,提高基于规模批量审计的实施能力。
3.审后控风险、重闭环。注重审计成果的推广,定期归纳共性审计问题,建立典型审减案例库,统一审核标准,定期召开建审沟通会和合作伙伴交流会;组织开展“以案治本”活动,从源头推动业务部门规范前端管理,规避同一问题反复出现,降低企业内部管理风险,为后续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围绕“审计时效、审计质量”两个管理维度,聚焦五化能力锻造提升
1.队伍建设实现“人员集中化”。见图2,实现对投资审计专职人员的集中管理、考核和调度,统一开展审计业务。同时,为强化地市投资项目审计风险的现场管控,本着“降本增效”的原则,创新引入地市投资审计专员属地化现场驻点的双重管理运作模式。一方面,明确界定省市投资审计人员配置要求和关键职责分工界面;另一方面,发挥省公司集中统合能力,以编制、选聘、考核、培训四方面为抓手,优化投资审计专员运作管理模式,持续提高投资审计专业水平和实施能力。
2.作业规范实现“审核标准化”。建立审核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全面制定并完善投资审计全过程作业管理规范。统一管理规范,统一审核标准及作业模板,统一送审及审计项目实施流程,并固化于信息系统中。一是建立全套送审资料模板,提高送审资料的规范性。将送审资料数据直接转化为审计系统数据,实现送审资料统一收口管理,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二是优化审计过程各类明细表,明确审核原则,规范审计中介机构的审核成果输出。三是丰富审计报告呈现样式,使过程询价文件、现场勘察图文并茂,提升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3.现场监督实现“勘查差异化”。审计集中化及“工程决胜行动”都对审计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根据在审项目进度分析,项目勘察已成为制约项目进度的主要瓶颈之一(在审项目勘查用时约占项目总用时的30%以上)。为此,对现行投资审计项目勘查范围及勘查比例要求进行优化调整,实施现场勘查多情景差异化管理以提高勘查效率是必然选择。一方面,按送审金额分档、送审项目专业分类设置不同实施情景;另一方面,确定差异化方案的实施变量,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各参数。同时借助现场勘查APP,实现勘查全过程可视跟踪,提高廉洁风险防控能力(见图3)。
4.质量管控实现“复审常态化”。通过审中、审后一系列质量复核常态化管控措施,加强对审计中介机构服务质量的管控,推动工程建设部门前端管理精细化,减少各地市各审计项目质量差异。一是制定统一的复核标准及审核要点(9项复核要点、34项复核细则),在审中环节全量实施常规复核。二是建立工程项目造价指标分析库,快速查找结算费用异常细项。三是每年例行开展造价审计项目质量后评估。根据风险评估测算模型,选取部分问题典型的审计项目,围绕重要风险点开展专项质量评估。同时,为确保复审常态化机制持续运行并有效发挥作用,分析复审机制长效运行的先决条件,构建四项重要配套保障能力:一是法律依据(合同)保障。将复审相关条款、复审与初审审计中介机构的差异和费用核算、扣罚规则写入审计中介机构服务合同。二是系统流程支撑。在建设项目审计系统中开发复审模块,实现必审项目复审流程的系统流转,抽审项目手动选择,确保复审全流程跟踪监控。三是考核管理办法及沟通机制完善。完善初审、复审单位的考核管理制度,强化二次复审结果应用;建立定期通报及交流警示机制,推进复审发现问题的及时纠正、整改。四是独立的专业复审机构参与。确保承接复审业务的专业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再参与同类项目的一审审核工作。
5.系统支撑实现“送审信息化”。通过建设项目审计系统与外围相关业务系统对接改造,进一步提升送审资料电子化、信息化的水平,推动送审资料信息化程度持续提升。一方面,对接工程建设管理系统(PMIS),审计资料直接从PMIS建设环节提取,推动送审资料从纸质化向电子化转变。同时,实现施工单位及建设部门一键送审,实现审计意见及时交付以及100%项目全程可视可溯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对接采购合同系统(SCM),输入合同或采购订单编号,自动提取符合送审条件的合同/订单的全字段信息和基本送审信息,进一步提高送审项目的准确度(见图4)。
四、阶段性成效
“三维五化多元”投资审计新模式,成功缓解了审计集中化改革所带来的业务增量压力,审计效能和质量均得到极大提高,在审计精细化管理、风险防控及降本增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实现审计效率和审计效益双提升。二是有效提升审计质量。通过过程常态化复核和定期质量后评估,及时对审计结果进行偏差预警,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堵塞了“高估冒算”风险漏洞。三是推动业务前端过程管理精细化。四是显著提升投资审计内部管理效能。结合勘查APP,按场景实施差异化“远程+现场”勘查,解决了现场勘查影响审计项目时效的瓶颈问题,实现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平衡。送审信息化实现了“一键送审”,大大提升了送审效率,并实现全程可视可溯的信息化管理。审核标准化实现投资审计全过程各项作业标准文档及管理规范,使投资审计审前、审中、审后全过程统一标准管理。五是基础研究取得较为突出的理论成果,为企业内部投资审计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管理模式和实践经验。
(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邮政编码:510627,电子邮箱:13802887887@139.com)
主要参考文献
郭丽萍.关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业, 2019(14):16-18
郭强,豐满.探索新时代内部审计创新发展之路[J].中国内部审计, 2019(6):64-67
刘华京.企业内审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分析[J].财会学习, 2019(26):28-33
丘君.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7(7):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