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开展研学旅行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很快,研学旅行便在全国各大中小学掀起了热潮,并成为近些年热门的教育体验方式,研学旅行行业也成为中国教育产业当中的后起之秀。
研学旅行不仅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也与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相契合。研学旅行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将课堂搬到了大自然、博物馆等更有趣味性、更有意义的地方,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感受自然,为他们未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因而备受学校、学生与家长的喜爱。
然而,在广受欢迎的同时,研学旅行同样存在不少问题与争议。首先是研学旅行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有些研学旅行出现了“只旅不学”和“只学不旅”的现象,目标和内容过于简单,无法实现研学旅行的真正意义。另外,很多人认为,价格不菲的研学旅行不仅会给家庭带来额外的开支,甚至还会引发利益冲突,带来许多负面的社会影响。
研学旅行的意义主要有哪些?研学旅行的形式可以有哪些?如何花最少的费用,获得最佳的研学体验?研学旅行的安全问题究竟应该如何保障?如何实现教学与旅行之间的平衡?怎样设计研学旅行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如何形成合力,助力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关于此话题,本刊编辑特约几位作者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