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泰斗光学巨擘

2020-09-27 23:14张和西汤青兰
老友 2020年9期
关键词:物理系物理学教学

张和西 汤青兰

饶毓泰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饶毓泰在美国、德国等地从事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研究工作,是早期研究斯塔克效应的光谱学家之一,在气体导电和光谱学方面有较高造诣。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物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桃李满天下,当代物理学界的骨干大多是他的门生,他与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被并称为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

求学欧美图救国

1891年12月,饶毓泰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今抚州市临川区)钟岭乡朱饶村,又名俭如,字树人。他的父亲饶之麟,字瑞徴,是一位清朝举人、拔贡生,曾任七品户部主事;母亲余峨之出生于书香之家,教子有方。饶之麟为官多年,清正廉洁,甘于清贫,48岁便离开了人世。从此,孤儿寡母生活得非常艰难。

饶毓泰天资聪颖,酷爱读书,自幼在叔父和舅父的教导下读“四书五经”。1903年,他进入抚郡中学堂(今抚州一中前身),1905年只身前往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后转入中国新公学。胡适曾就读中国公学,后来又担任中国新公学英语代课老师,与饶毓泰既是同学,也是师生。

1911年,当全国人民欢庆辛亥革命胜利的时候,20岁的饶毓泰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本来,他怀着科技救国的梦想欲出国深造,但因筹资困难,未能如愿。次年春天,他应聘回到临川,执教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两年后,他以突出的成绩,考取了江西省公费留学生。1913年,他远渡重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4年后毕业时,他没有像一般留学生那样踌躇满志,束装东归,而是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所掌握的知识距离国家的需求还相差很远。于是,他又报考了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在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康普斯的指导下深造。

经过4年的苦心钻研,1922年,他完成博士论文《水银蒸汽的低压弧光对荧光的影响》,并于同年在美国权威刊物《物理评论》上发表。这篇论文一公之于世,立即在美国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大家都认为,这是物理学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因为它回答了人们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饶毓泰设计的电弧光源的电压比通常的低,是气体导电研究的一项新成果,饶毓泰因此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此时,国内的几所名牌大学,如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都先后去函,邀请他回国执教。1927年,饶毓泰满怀豪情,学成回国,应聘到南开大学创建物理系,任南开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开始在那里讲学授业,辛勤耕耘。

当时的中国,科技园地满目疮痍,还处于严寒的冬季,物理学更像是一块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为了开发这块“荒地”,饶毓泰风餐露宿,勤勉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他深感国内科研条件落后,而物理教学又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为了彻底改变国内物理科研的落后面貌,他于1929年再度离开祖国,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体物理学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掌握了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斯塔克发现的斯塔克效应原理,写出了《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的论文。量子力学是物理学进入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标志,诞生于1926年,以后的几年,正是量子力学理论系统完善和实验充分论证的重要时期。饶毓泰的这篇论文是当时物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了震动。

创新教学育英才

1932年,饶毓泰带着新的科研成果回到祖国。应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之聘,他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翌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接着又担任该校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虽然名家荟萃,蜚声中外,但理学方面基础较差,特别是物理学教学方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学术空气也很沉闷。

为了打破因循守旧、封闭落后的教学局面,饶毓泰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从建立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金工车间入手,购进了一批比较先进的光谱设备,解决了全体师生急切盼望解决而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有些仪器购置困难,饶毓泰就亲自设计,动手制作,不仅节约了开支,而且更加实用。在饶毓泰的影响带动下,广大教师积极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不久,一些教师在分子光谱论述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颇有价值的成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饶毓泰提出“演示实验”的教学主张,立即得到学校师生的支持和拥护。根据这一主张,他将理学院的一个小礼堂改建成阶梯教室,建立了“演示实验室”。上课时,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演示,这易于学生听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和科研实验紧密结合的同时,饶毓泰又对图书馆进行充实整顿,订购了大批外文图书资料,并采取开架形式,简化借阅手续,给全体师生提供方便。他鼓励同学们不定期举行学术报告会,辅导学生做学术报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不久,日寇入侵,北大南撤,饶毓泰辗转前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物理系主任。当时,物价飞涨,米珠薪桂,大学教师工资低微。西南联大校部和住宅区相距10多里,饶毓泰往返都是步行,生活十分艰苦。他不但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亲自教授“光学”与“光的电磁理论”等课程,还要做好系里的组织领导工作,团结来自各方面的教学力量。

在吴有训、叶企孙等人的密切合作和积极支持下,西南联大物理系全体教师风雨同舟,团结战斗,克服了重重困难,辛勤培育物理学人才,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前后,饶毓泰一边教学,一边进行一系列分子光谱的研究工作。1944年,他再次赴美,与A.H.尼尔森等合作进行分组光谱的研究,和他的合作者系统研究CIO3-、BrO3-和IO3-的拉曼光谱,并测定了光谱的退偏振度,从而定出了这些自由基的结构。1947年,饶毓泰回国,继续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并开设理论物理等课程,次年当选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士。

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是饶毓泰执教南开大学时的得意门生,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均是吴大猷执教西南联大时的学生。在国内任教期间,饶毓泰培养了包括“两弹元勋”邓稼先、郭永懷、于敏、屠守锷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如今,他家乡的父老乡亲也以“古有汤公(指明代戏曲家、‘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今有饶师”而骄傲。

一片丹心向杏坛

北平(今北京)解放前夕,在国民党退往台湾的过程中,饶毓泰也在国民政府“抢救学者”名单之中。国民政府曾特派飞机接他去台湾,但他不为胡适的劝说所动,而是毅然留在了北京大学校园内,一如既往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迎接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饶毓泰投入祖国的怀抱,获得新生,不仅担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教授,而且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此后,他还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务委员。

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信任,饶毓泰夜以继日,拼命工作,和年轻教师一道跃马扬鞭,奋战在建设新中国的征途上。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饶毓泰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为了培养领导骨干,使一批年富力强的同志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便辞去了北大校务委员和院系领导职务。

此时的饶毓泰,虽然年老多病,精力渐衰,中央有关部门领导一再劝他保重身体,不要过度操劳,医生也给他做出了“半天工作,半天休息”的疗养安排,但他老骥伏枥,雄心犹在。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饶毓泰在參加各项社会活动的同时,更加积极地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倾注了全部心血,专门为他们开课讲学,指导他们进行科学实验。

为了提高讲课质量,饶毓泰动手编写教材,从不假手他人,所以他讲课生动流畅,深入浅出,深受本校年轻教师的欢迎,也引起校外教师的兴趣。对于要求前来进修的校外教师,他一视同仁,认真指导,热情关心。

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界异军突起,随着激光问世,光学和光谱学迅速向前发展,此时饶毓泰尽管已过70岁高龄,行动、说话都有点吃力,但为了及时向青年教师传递科学前沿信息,他仍然坚持编写教材,为他们讲授“光的相干性”“塞曼斯效应与共振辐射”“荧光辐射的强度与偏振”等课程。

看到饶毓泰如此拼命工作,大家都为他的健康担心,但他总是报之一笑,深有感触地说:“我在科学界熬煎了50年,走的是一条险情四伏、孤军奋战的道路,真是一步一个血印啊!今天,伟大的党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工作环境,可惜我老了。但是在科学领域,还有多少问题需要我们这些老科学家去解决啊!我怎能安心休养?怎能静得下来?我现在考虑的不是多活两年与少活两年的问题,而是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能毫无愧色地说,我虽然贡献不大,但我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我对得起科学,我有一颗真正的科学家的良心。”

1966年,神州大地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开始了。在这场劫难中,很多人被迫害,平静的科学领域也遭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尽管饶毓泰贡献卓越,品德高尚,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被党中央和国务院列为保护对象,并通知北京大学切实遵照执行,他仍然遭到打击和陷害。1968年10月16日,饶毓泰愤而自杀,时年77岁。

“文革”结束后,1978年9月7日,党和国家为饶毓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邓小平、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等领导参加了追悼大会,时任北大校长周培源致悼词。追悼会上,广大师生深切缅怀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回忆起他一生操劳、奉国罄心,还将其5万元遗产全部捐献给国家,无不肃然起敬,潸然泪下。

责编/文邦

猜你喜欢
物理系物理学教学
动物身上的物理学(下)
美国大学物理系早期教学体验课程改革研究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严师黄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