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宇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学领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基于此,针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展开教学研究,探究实现写作有效教学的策略,实现初中英语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阅读范文,掌握英语基础知识;鼓励学生仿写作文,拓展英语知识宽度;进行自主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以上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写作有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35-0125-01
初中英語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教学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把握好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针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专项的教学研究,不浪费教学课堂的有限时间,争取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写作教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新的收获,逐渐加强英语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在学生愿意主动接受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式教学,保证初中英语课堂上实现高效的写作教学。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查阅了大量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相关的资料与书籍,总结出以下几点实现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指导学生阅读范文,掌握英语基础知识
要想实现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需要确保学生在进行写作之前有良好的英语写作基础。基于此,教师需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保证学生可以理解英语文章的写作方式,掌握其中的语法。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再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对英语写作进行学习。
例如,在对“What does he look like?”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包括描述人的样貌,用疑问句来询问他人的外表,掌握其中的重点单词,学会形容词的叠加等等。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基础教学之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学习这些知识的用法,对文章有一个深入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学习过后,就可以在写作中对这些知识进行运用。如果学生对英语的基础知识都不会,就进行写作练习,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太多,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打击,不仅抵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教学课堂也可能会失去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仿写作文,拓展英语知识宽度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初始阶段,需要先让学生试着进行仿写,按照范文的格式,特定的写作主题,对文章框架进行扩充。这样的写作练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的方向,写作的内容也不会空洞、毫无意义。学生在进行仿写时也会掌握其中的语法和句型,实现对英语写作的有效教学。
例如,教师对“Where did you go on a vacation?”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搜索一篇与教学主题相呼应的文章,在文章中要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包括一般过去时态的表述,用英文来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教师让学生自行找出文中的学习重点,根据学生自己找到的知识点,仿照文章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学生在写作中要正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上,学生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填充,实现英语的有效学习,拓宽现有的认知水平,对英语学习进行更好的掌握。
3.进行自主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的写作教学之后,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主写作的机会,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行学习的机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个空间,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学生通过英语写作练习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在英语课堂上实现了有效学习,提高了写作水平。
例如,教师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自主写作训练。在写作训练中,学生规定时间内完成就可以,教师不对学生做任何其他的要求。学生将近段时间对学习和生活的想法用英语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分享,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英语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自主写作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没有约束的学习环境中自行发挥,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不给学生制造学习上的太多压力,没有了教学中繁琐的要求,学生可以挖掘更大的学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从而实现在英语写作学习上的进步和成长。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关键的阶段,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知识,对现有的英语知识进行扩充,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这样一个学习阶段,初中英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是无法替换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将写作教学重视起来,保证学生可以在写作教学中学到英语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丽.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102-103.
[2]缪莉.促进初中英语写作有效教学的对策研究[J].名师在线,2018(3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