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例研究模式及应用

2020-09-27 23:06李淼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课例研修协作

课例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协作的关注课程教学的教师研修活动,是一种以典型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表现形式、以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螺旋上升式教学研究活动。[1][2]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打造更多优秀课例,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的服务功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课例研究现状的回顾,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例研究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打造优秀课例,进而推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并发挥其辐射效能提供支持。

● 研究现状

课例研究是日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常态化机制,其传统模式包括三轮小组会议和一到两次课程学习,全部过程一般要在三周内完成,总时间大约是10~15个小时。[3]日本课例研究模式的关注点是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当前课例研究主要聚焦在个案分析和比较研究两个方面,通过分析个案和比较研究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举措,但对课例研究模式的改进和创新还略显不足。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的进程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模式仍比较缺乏,从而限制了课例研究的辐射作用和范围。

● 理论基础

1.变异理论

变异理论(Variation Theory)是由瑞典歌德堡大学Marton教授创立的一种学习理论,是指为了认识某一事物,就要审辨出该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关键属性(本质特征)。[4]课例研究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学习过程,以变异理论的一个概念框架为指导,假定课例研究总是针对一个研究对象(内容),并且与教师对该对象(内容)的理解有关。[5]具体而言,课例研究的理论假设由三个要素构成:关注研究对象(内容)、采取“知即见”的观点,以及建立在三种类型的变异之上[6],其中,研究对象(内容)是指在课例研究中研究什么内容,以及课例研究者如何理解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7]在识别出这些变异之后,教师将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例研究对象(内容)的关键方面。[8]

2.协作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通常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者学习和知识建构受互动和协作的影响[9],实现共享学习目标。由于学习团队中个人的智力差异和行为差异,协作学习被看作是一种提高学习者参与度,促进知识共享和再生的有效学习方式[10],协作学习可以用各种技术来支持。

● 模式构建

1.核心内涵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例研究模式,以变异理论和协作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理论指导—名师引领—协作打磨—集体反思”为主线,开展“三轮备课两轮打磨一轮授课”的课例研究活动。

2.主题选择

根据变异理论,课例研究主题选择要重视学生对研究对象(内容)的感知和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设计,要致力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此外,课例研究主题的选择还要符合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3.过程模式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例研究模式依托网络研修平台、智课系统及智能录播教室等信息技术研修环境,借助课堂行为分析工具、研修APP、论坛、磨课工具等信息技术研修工具,按照制订计划→第一次备课→第一次研讨→第二次备课→授课观课→评课议课→第三次备课→课例研究总结等步骤开展活动。根据课例研究的需求和目标不同,教研员可以自行调整课例研究的步骤,因地制宜开展活动。

4.效果评价

本研究中的课例研究效果评价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课堂分析工具对主讲教师的课堂实录进行可视化分析,重点关注T(教师)行为(板书、讲授、师生互动、巡视)和S(学生)行为(读写、举手、听讲、生生互动、应答),计算师生行为转化率,从而判断该节课教师的教学模式。同时,通过系统建模的方法统计单个学生个体行为与整体行为的匹配度,基于数据绘制学生参与散点图和课堂表现曲线,直观展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情况。

5.应用案例

《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2017版)第六单元第13课,整篇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有限,所以“感受情境美、动词美”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对以“如何帮助学生感受情境美和动词美——以《荷叶圆圆》为例”为主题的为期4周的课例研究活动进行探讨。

(1)制订计划。通过在线平台组建《荷叶圆圆》课例研究团队,制订课例研究计划。

(2)第一次备课。团队教师进行第一次在线集体备课,形成教学设计V1.0,并进行线上归档。

(3)第一次研讨。团队教师进行第一次在线研讨,明确应借助影像资源向学生展示荷塘、荷叶和荷花的美,构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作者对荷叶的赞美之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中关于荷叶的几处比喻句。

(4)第二次备课。团队教师进行第二次在线集体备课,形成教学设计V2.0,并进行线上归档;同时,团队教师一致推选张老师作为主讲教师进行授课。

(5)授课观课。主讲教师张老师在智能录播教室进行授课,部分教师进行现场观课,部分教师进行在线观课,所有教师同时在线填写观课量表。

(6)评课议课。张老师授课结束后,全体教师在即时生成的课堂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评课议课。①师生行为数据。从课堂S-T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行为分布为读写(19.03%)、举手(3.49%)、听讲(70.04%)、生生互动(3.95%)和应答(3.49%),而教师行为分布为板书(0.47%)、讲授(26.46%)、师生互動(0.24%)和巡视(72.83%)。②教学模式。基于师生数据生成的课堂RT-CH分析报告表明了张老师的这一节课属于“混合型”课堂,教师行为占有率为56.72%,学生行为占有率为43.28%,行为转换率为13.43%。③学生参与度。各时段学生参与度的散点图展现了这一节课全体学生参与的情况。④课堂表现一致性。在课堂的前半段,曲线走高,说明学生课堂行为较一致,如齐读、齐写之类、在课堂的后半段,学生课堂行为较离散,发生了个体举手,个体回答问题等行为。

(7)第三次备课。根据评课议课结果,团队成员进行集体备课,形成教学设计V3.0,并进行线上归档。

(8)课例研究总结。本次课例研究活动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感受情境美和动词美——以《荷叶圆圆》为例”这一主题,开展了学习分析技术的混合式课例研究活动,进行“三轮备课两轮打磨一轮授课”。在观课和研讨过程中,课例研究团队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 结语

本研究构建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例研究模式,以变异理论和协作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为研究主题来源,致力于解决教学实际难题,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经验和能力及实际需要,重视学生对研究对象(内容)的感知和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同时,依托信息技术工具,注重教师团队协作,进行教学设计打磨和集体反思,关注研修数据分析、实时交流研讨及研修效果评价,解决了传统线下课例研究受时空限制的难题,提高了课例研究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教师研修的“工学矛盾”。但是,该研究模式也仍然存在如下问题: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参与课例研究的全过程,教师对课程的研究、数据的收集及对学生学习的启示不够熟悉,教师缺乏资源和机会开发教学内容知识等。

为此,笔者提出推進我国课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策略:第一,研究者和一线教学人员要联手加强课例研究模式设计的行动研究,逐步优化基于网络的课例研究模式,在线上开展主题发布、备课研讨、观课议课及教学反思等过程性活动,汇聚和分享资源,便于教师随时随地参与课例研究;第二,研究者应关注如何搭建基于教育大数据的课例研究环境,记录海量的研修数据,为教师个性化研修提供精准服务;第三,课例研究组织者应为每次示范课例的主题负责,寻找典型教学内容,制订适用于教师混合式研修的课例研究活动方案;第四,发挥专家引领作用,设计出更加科学的课堂观察量表和优秀课例考核量表,评价教师的授课效果和推广优秀课例,为广大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提供基本模板、工具和案例等;第五,管理者应该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加课例研究的积极性,增强课例研究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1]杨彦军,童慧.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知识协同建构模式及其实践效果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103-108.

[2]童慧,杨彦军.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成长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62-67.

[3]Fernandez C.,Yoshida M.Lesson Study:A Japanese Approach to Improv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4.

[4][5]Marton,F.,&Booth,S.Learning and awareness[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1997.

[6]M. Matoba,K.A.Crawford,&M.R.Sarker Arani.Lesson Study: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Policy and Practice[M].Beijing: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05,133–157.

[7][8]Eric C.K.Cheng. Learning Study: Nurturing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aching Competency of Pre-Service Teachers[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4,42(01),51-66.

[9]Dillenbourg P., J?rvel? S., Fischer F.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Principles and Products[M].New York: Springer, 2009.

[10]Barkley E.F.,Major C.H.Collabo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s:A Handbook for College Faculty[J].The Jossey-Bass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Series,2005,56(04):328-329.

作者简介:李淼浩,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教育硕士,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管理、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课例研修协作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课例
粤桂扶贫协作成效显著 天等脱贫号角铿锵嘹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2018年粤桂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摘录)
协作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