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淑兰
摘 要:2016年,全国民族预科教育实行全国会考,会考对一年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产生了多重影响,主要集中于对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考评方式的影响,在课程目标上修订为以“补”为主,“预”和“补”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鼓励百花齐放,“双课堂”协调运行,在考评方式上试卷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
关键词:会考; 影响; 大学语文; 课程目标; 教学方式; 考评方式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9-133-002
民族预科教育连接着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挥着“预”和“补”的衔接作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本科生的任务。大学语文是预科成立以来开设的属于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学语文是给所有预科或所有大一学生开设的属于素质教育的基础课。[1]”大学语文在预科教育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规范预科教育的质量,2016年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预指委)颁发了6号文件,将大学语文课程纳入会考范围,意在监管民族预科教学和管理过程,提高民族预科教学质量。会考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考评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对教学目标的影响:以“补”为主,“预”“补”结合
2016年预指委颁发了6号文件将大学语文课程纳入会考范围,会考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即大学语文课程侧重于学生识记、分析理解、阅读鉴赏、表达应用四方面能力的训练,且以统一会考的方式来检测相关预科学院对于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2017年预指委再次颁发通知,对大学语文会考要求和试卷结构做了调整,考查从识记向阅读理解与阅读鉴赏逐渐侧重,侧重于学生的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换言之会考对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侧重于学生阅读理解、鉴赏、审美与表达能力方面的新要求。
大学语文教研室教学团队依据会考要求亦兼顾到学院实际和学生具体情况修订教学目标。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作为湖南省唯一的预科培育基地,每年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招收学生1000余名,学生覆盖37个少数民族。预科学院学生丰富多样的民族背景和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使得大学语文教学一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籍和西藏籍学生由于汉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而“汉语应该算作他们的一门‘外语,由于这门‘外语与母语的差异较大,就使得在汉字学习表现出困难重重,进而会影响到学习兴趣。[2]”新疆籍和西藏籍学生在口语表达和语言沟通上存在着种种的障碍,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位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上,那么教学目标的实现将是难以想象的。
通过调查发现非新疆籍和西藏籍预科生在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上存在着如下的情况:
第一,书写不理想。大部分同学在文字的书写上经常出现错字、别字,卷面潦草难看,写作水平不理想。
第二,语言表达不理想。在口语表达上,大部分同学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也有部分地区学生如广西、甘肃等地学生在口语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普通话表述不清,存在沟通的问题。
第三,羞涩不自信。预科生是低于本科线招收的学生,总体而言,部分学生在行为与学习上缺乏自信。
第四,预科学制比较特殊,只有一学年的時间。因此,在这样一个多元、多水平且学制短的群体中实现教学目标是一种挑战,在会考背景下结合学院实际和学生具体情况修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也是一件既具有理论意义亦具有现实和实践意义的事情。
在上述情况下修订教学目标不能复刻中学语文教育,也不能提前跨越本科大学语文课程,而是采用适合预科学生实际的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对于大部分学生发挥“补”的作用,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基础知识,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多发挥“预”的作用,提升语文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在整个课程教学目标中实现“补”和“预”的衔接作用,具体如下:
第一,加强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基础作用,提高汉语的运用能力,实现预科生在书写、阅读和写作上的基本教育。
第二,凸显大学语文培养高尚情操和人格的人文素养作用。
第三,统筹人类思维和交流工具的学科特征,培养预科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举办各种学科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大学语文基本素养和学习自信。
二、对教学方式的影响:实行“双课堂”教学模式
预科学院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学方式要求较高。一般来说,大学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这种活动不再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暗含着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个体的自信心、勇气、表达和交往能力的锻炼,崇尚个性和主体性,暗含着学习者对各种信息价值的判断和选择,在交往中不断求证、丰富和完善,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内化成自己的品格和创造力。[3]”为了更好地实现预科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大学语文教研室鼓励教师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创建开放的课堂,采取科学合理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出现了百花齐放、各扬其长的局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课堂”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为了上好第一课堂的四十五分钟,适当允许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多样性多层次性的状况,将民族文化如新疆歌舞、藏族歌舞贯穿于课堂教学,使第一课堂既富有知识性又兼具趣味性。有些授课老师以“翻转课堂”代替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将学生分为语文学习小组(通常六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课程实践和主题分享。在学生讨论中,师生营造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的课题氛围,形成良好的预习、阅读、实践、讨论等环节的教学模式,老师由原来的主导地位向引路人的地位转变,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态度转变。在多种多样教学手段的应用下,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在寓教于乐、寓乐于教中既掌握了知识点又提升了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同时,大学语文教研室联合教务办和学工办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平台,举办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为预科生提升综合能力,培养人文素养搭建平台。
大学语文教研室围绕“听、说、读、写、演”五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活动。“听”的方面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人文社科类的经典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主持人大赛以及经典影视,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说”的方面,通过“课前五分钟”讲述环节以及举办演讲、配音、朗诵、主持人等比赛活动,创造多种多样的“说话”机会,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读”的方面倡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交流,鼓励学生多去学校图书馆选借图书。学院建立藏书丰富面向学生开放的阅览室,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学院学工办组织院级层面的“石榴籽”读书会,定期进行交流。另外各个班级通过大学语文教研室提供经典书目和学生自选书目,建立班级读书角。通过从学校到学院到班级的多层方式,做到随时随地有书可读,有经典可品,有读书报告交流会可交流,让思想不断地碰撞;“写”的方面教研室制定双向度的书写要求和任务,提高学生的书写和写作能力:一是写好汉字,通过临摹字帖和自主练字的方式让学生写对字、写好字、写美字,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文化认识、美学认识;二是写好文章,大学语文教研室给学生规定了大量的练笔任务,通过不断练笔为学生写好文章打基础,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在“演”的方面,大学语文教研室在每年5月份举办“语文课本剧编演大赛”,在活动中展示学生语言驾驭能力、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共情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在改编和表演的活动中实现了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双课堂”教学模式的协同运行,既实现了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对教学评价机制的影响:试卷考核与动态考核结合
课程考评方式是课程的指向标,对教学的目标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了大学语文课程考評的最优化,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大学语文教研室联合教务办和学工办进行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大学语文》课程本身考核方式的调整,二是专业分流考核依据的调整。以往的大学语文考试主要以期末闭卷的形式为主,考试内容也局限于传统试题模式,难以考察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创新能力,忽略了学生平时的考核环节和动态考核环节,教研室降低了闭卷考试成绩在期末测试中的比重,增加了平时和动态考核的比重。成绩考评方式实行课上和课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考评模式。学院层面上修改学院分流方案,降低考试成绩在分流中的比重,增加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核比重,激励学生参加学校、学院、班级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方式,引导并发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钻研探索能力,为预科学生适应大学本科阶段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程学兰,赖兰香.经济全球化与高校中国语文教育的回应[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周坤.探究性学习在少数民族汉字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田宗会.高校课程教学质量关键要素的考量与构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