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2020-09-27 23:09苏婵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苏婵

【摘 要】本文以钦州市卫生学校为例,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制定课程标准,完善考核机制;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模块与典型工作任务;培训教学师资,形成认知体系;校企合作,共育共培;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 工作过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B-0061-02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和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医疗系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已由“平台式”向“能级体系”转换,护士的培养重点也随之转向以能力为基础的分层次培训。因此,要培养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的护理人才,就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使学生具备上岗能力或接近岗位能力。

护理学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实训室示教—学生模仿练习—教师随堂指导”模式,课堂围绕理论展开,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学生以听为主,处于被动状态,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应用能力不强的现象,部分教学内容陈旧,与临床工作脱节,导致护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差。基于这些问题,钦州市卫生学校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将知识、技能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置身于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并将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融入其中,让学生尽快了解和熟悉护士临床工作的流程与方法,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及早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一、制定课程标准,完善考核机制

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本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临床护理实际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行业发展核心能力要求为标准,重新制定护理学基础的课程标准。主要以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为重点,将传统的学科本位“理论学习—示范操作—临床实习”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教学—临床见习—操作提升练习—临床实习”四段式培养模式。转变教学模式后,相应调整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删除多余重复部分,整合教学内容并采取模块教学,使学生每上完一个模块的课程就能到附属医院进行见习和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链接,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临床知识和护理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和工作。以往学校评定学生是平时表现(2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50%),为了更科学地考评学生,钦州市卫生学校建立“四位一体”的考评体系,考评内容包括日常表现(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理论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每学期三次实训抽考(随机抽签考试)、综合考核(包括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考评的主体包括学生、班主任、任课老师、实训教师、临床带教老师,考评的方式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二、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模块与典型工作任务

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到当地各级医院进行调研和交流,归纳临床护理工作与教学的不同之处,遴选教学内容;组织校内、校外护理专家根据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按临床护理工作情景模块进行重新编排,根据职業岗位设计教学情景,教师共同商讨制订教学计划,将护理岗位的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设计工作任务,优化教学内容。

其次,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将整个护理内容分成 17 个模块,设置了 17 个工作情景,其中有入院护理、病情观察、协助抢救治疗技术、用药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出院护理及临终关怀等。

再次,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由基护教研组教师以及当地各三甲医院护理专家共同商讨如何将日常护理工作过程的内容融入教学,根据课程内容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及患者需求进行设计。总的设计以“患者入院—住院治疗—出院”为轴线,围绕此轴线设计教学工作任务,即“入院护理(医院感染的预防、床单位准备、运送患者、常用卧位、保护具使用)—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评估、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护理文件的记录)—协助抢救治疗的护理工作(心肺复苏、氧气吸入、吸痰、洗胃、简易呼吸器使用)—用药护理(口服给药、各种注射、过敏试验、静脉输液与输血)—生活护理(患者的晨晚间护理、清洁护理、排泄护理)—饮食护理(医院饮食、一般饮食、特殊饮食的护理)—出院护理及临终关怀”。

三、培训教学师资,形成认知体系

对基础护理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和钦州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护理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学习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指标。首先,通过讲座的方式培训全体课题教师学习关于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课题的基本思路。其次,由项目组内年资最高的两位老师进行 2 场不同教学内容的示范教学,再发放课题相关资料给课题组教师进行学习,通过考核后,教师方可上岗教学。目前课题实施组教师已经基本掌握并且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基于护理过程的教学方法。

(二)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目前使用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趋势,而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课堂教学也需要融合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进行教学。但是,钦州市卫生学校部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是一个短板,因此,学校先后邀请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进行师资培训。从 2017 年至 2019 年,学校先后派出 10 多名教师分批次奔赴区内外进行信息化教学培训。目前学校建立起一支信息化教学强的师资队伍,保障了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临床带教、临床查房的培训。临床带教老师首先要了解见习目的和要求,提前熟悉各项操作标准,了解实训考核模式和考核标准。再通过科教科老师示范的模拟临床带教模式,让各科室带教老师观摩后了解临床带教的具体细节和带教方法,保证临床带教顺利进行。

通过培训,参与教学的老师基本了解课改的教学模式,并能根据教研组制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护理专业部管理老师定期和不定时检查教学质量,保障教学顺利进行。

四、校企合作,共同培育

钦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9 年搬迁到市职教中心旁,成为钦州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为进一步促进校医合作办学,实现“师资共培,学生共育,资源共享,教学共担,项目共研,过程共管”工作目标,钦州市卫生学校开展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临床带教老师在接受教学师资培训后,了解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教学计划,临床老师提前准备好病例和教学材料,当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示范后就到附属医院进行见习,临床带教老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示范和相关知识讲解。学生在学校学习之后根据模块再到医院见习,再现护理工作场景,渗透职业文化,达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与实践性。见习之后,学生再回到课堂进行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展了校医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突出了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特色,是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五、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护理学基础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分析,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想要上好堂护理学基础课,需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案例分析,还要有直观的操作视频,促使教学生动、有趣。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意教学资源的积累,导致教学资源分散,不能有效地分配和利用。为了整合课程教学资源,达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钦州市卫生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将护理学基础作为重点科目进行打造,建立护理学基础教学资源库,在 2018 年、2019 年共拍摄微课 10 个、操作视频 25 个、课堂实录 2 个,校本教材公开出版 1 本,还有整理出课程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案、试题库、数字化教材等,教学素材统一放在学校校园平台进行管理。这些资源有利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和日常学习,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备课负担,同时促进教师间的良好交流,达到资源共享。这些教学资源不局限于学生的课外学习,其应用更广泛,教师还将其作为翻转课堂、护理技能竞赛的指导以及作为病人健康宣教的补充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教学结束后,教师采用教学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展开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评教活动,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等方面评分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在课时安排方面,教学改革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在操作考核当中综合评价也比实施之前高。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在初次备课比较吃力,需要花很多时间准备教学材料、场景设置,以及和临床带教老师对接等;二是临床病例不稳定,有时已经准备好的病例临时有病情变化,无法进行见习,教学过程会在见习阶段耽误时间;三是学校任课老师与临床带教老师之间的配合问题,有待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磨合,提高默契程度。总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尽快形成临床思维,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实习和工作,教师应不断深入探索,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鲁俊华,关红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程实践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2).

[2]夏立平,常唐喜,何曙芝.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护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和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3]孙 英,冯敬华.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16(18).

[4]姚苏宁,严小惠.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护理学生“三站式”用药护理实训模式[J].中华护理教育,2012(9).

[5]王 洋.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3).

【基金项目】2017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护理学基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与研究”(GXZZJG2017A057)。

【作者简介】苏 婵(1986— ),女,汉族,籍贯广西浦北,讲师,现就职于钦州市卫生学校,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李 言)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MOOC的激励性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