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巧飞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了科学回答。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弘扬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时代价值,提供了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经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制度认识。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理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还需要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新的阶段,美丽中国是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我国将积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加强调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整体性、体系化、执行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首先,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①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系统整体,不能用相互割裂的方式来看待。自然生态中的任何一种要素缺一不可,这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危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忽视生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造成了生态链的破坏。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单单保护某一种自然资源,而是把它们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物质能量交换遵循一定的自然运行规律,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不仅仅蕴含着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也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当人类破坏自然资源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生动实践。自然资源部重组反映出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统一管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生态治理的制度性安排,要求协调好系统治理与分类管理之间的关系。
其次,把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根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 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较大成就,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较大满足,但同时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逐渐突出。我们面临着发展起来之后的诸多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层次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关注着人们的生态需要,切实保障生态民生。新时代,不仅需要促进制造业升级,同时也需要产业的生态转型;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生态效益。绿水青山不应只是人们的向往,而更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生态需要。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所,与身体健康直接相关。人们对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愿望始终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考察调研显示了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关系着沿岸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黄河流域的治理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整体性、协同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涵盖了众多领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重要部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以满足人们的生态需要、保障生态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二、弘扬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时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崇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照自然界运行规律办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论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与文明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突出了以系统性思维、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一是以整体性思维看待生态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从宏大的历史观来看待自然生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③的论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自然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属于较低的层次,也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崇拜。农业社会,人们往往能够通过掌握自然规律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社会,由于运用了机器生产,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呈现出规模化的趋势。世界文明的历程告诉我们,人对自然的过度利用会阻碍文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违农时”“知足知止”的理念都体现了古代思想家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一些文明古国走向衰落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环境衰退。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延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目的就是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而实现社会永续发展。
二是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制度建设的总目標和阶段性任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题中之义。按照不同的作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可以分为强制性、激励性、引导性等不同类型的制度。制度体系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系统,需要发挥不同类型制度的作用。强制性的制度,比如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属于刚性约束,体现了底线思维。激励性的制度侧重于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协调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传统的以政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的生产行为造成的环保问题查处力度不足。因而,转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倡导绿色GDP,并且把生态环境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中是极其必要的。比如,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执行环境考核分值两倍于GDP考核分值的评价考核制④,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我们不能因为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也不能因为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政府需要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诱导微观经济主体达到合作均衡,消除环境污染⑤。资源价格与环境价格机制的形成,有利于保护稀缺性资源。比如制定再生水价格阶梯式收费标准,提高污水处理价格等措施,有助于人们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自觉。资源价格改革是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要求。生态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如何保障人们的生态权益需要制度的规范、约束。除了正式制度之外,还要完善一些非正式制度,发挥它们的引导性功能。比如主要由政府引导的环境宣传与教育制度,这些往往没有强制性,需要积极引导公众,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生态意识。
三是以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有限度地利用自然的思想,强调对自然的可持续利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对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需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步伐。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路需要强调绿色底蕴,处理好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的举措中谈到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对于推进制度改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提出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用制度保护环境” ⑥,把源头保护上升到制度层面,并且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制度建设的部署中。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颁布,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和制度建设,强调了主要目标,对于八类制度的推进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和安排,加快推进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在这八类制度里面,每一部分都有系统的部署,比如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主要从十个方面进行系统完整的安排,这使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更加趋向于协同性。如有的学者指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涵盖了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和实施机制这几个方面⑦,因而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单单指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度创新作为一项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重点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制度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强调了坚持节约为先、保护优先的方针,完善各方面的制度。总而言之,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始终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持续推进制度建设。
三、深化了发展与保护关系的认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看待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制度变革,深化了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制度认识。
首先,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是互相矛盾、彼此对立的关系,两者也可以相互转化。生态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同时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⑩,这道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价值,强调了发挥生态价值的优势,也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应当达到的和谐共处的状态。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生态,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也更加丰富。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很多地方积极探索生态扶贫,把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摆脱贫困、激发内生活力的重要途径。很多农村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不仅脱贫而且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生态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可以解决贫困问题。生态扶贫必然伴随着资源利用、环境开发,这就需要在生态的承载范围内合理有限度地进行改造。
其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谈到了发展的重要性。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但是发展仍然是基础性的。追求经济发展并不是牺牲生态效益或社会效益。随着经济领域不断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五大发展理念融入经济发展中,需要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当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绿色发展方式不仅关系到经济领域的结构优化,而且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经济领域面临结构优化的重要时期,高质量发展是目标和要求。高质量发展必然体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不仅要承担好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要抓住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培育新产业,推动经济生态化发展。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中,生态环境保护被纳入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中。这不仅仅是执政理念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转向的现实要求。环境经济制度创新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理念的贯彻落实,比如绿色财税金融制度体系创新,体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再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生态治理之间的内在耦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做出系统性部署。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自然资源在世界排名靠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这就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克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模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基础作用。生态文明制度的设计、实施需要落地,而制度的执行力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力。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整体运行。这就需要变革不合理的制度机制,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发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考察调研时就指出,黄河流域的治理需要坚持系统治理的原则,应当把黄河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制度创新,针对上中下游的不同特点进行因地治理。
四、提供了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思路
现代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展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在此之后,世界各国按照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来积极应对生态问题。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审议通过,显现出中国积极实践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决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和环境的问题开始凸显,我国逐步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把生态文明战略列为重要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各国看成是利益相关的共同体。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2016年,我国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在制度保障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路径。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其他国家共享生态保护的有益经验,共同保护地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谈到,中国和非洲各国处于中非命运共同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續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中非合作中的“八大行动”,其中包含了绿色发展行动,发挥了中国参与以及引领全球生态治理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关制度建设的内容为后发国家避免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全球生态治理问题,提出应当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保护地球的行动中。习近平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做出详细的阐释,彰显了以制度建设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治理科学化水平的思想智慧。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部分,已经纳入顶层设计,充分体现我国系统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推进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体现的价值理念,而且也是全球应对生态危机的价值追求。绿色发展,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突出了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与“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路子不同,生态生产力要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普遍性的问题,也存在针对各个国家实际情况的特殊性问题。二战之后,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西方学界和政界提出了通过制度变革來实现生态现代化。我国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在有些方面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比如排污许可证制度、国家公园体制。同时,我国也取得了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积极成果。比如,宏观上,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领域的建设中逐步推进制度创新;微观上,提出了绿色财税金融制度。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取得的积极成效对其他国家推进生态治理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制度创新推进全球生态治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必然要求的,这也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研究”,编号:15BKS055
注释:
①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07、462页。
②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③⑨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1、170页。
④卢风:《生态文明新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179页。
⑤何爱平、石莹、赵菡:《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学解读》,《经济纵横》2014年第1期。
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页。
⑦夏光:《蹄疾步稳绘就生态文明蓝图》,《中国环境报》2015年9月14日,第2版。
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2页。
朱克力:《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中信集团出版,2016年版,第329页。
习近平:《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22页。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