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的重量还给孩子

2020-09-27 22:59蔺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26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

蔺晨

〔关键词〕掌控感;生命意义;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6-0075-02

生命有多重?轻于鸿毛,还是重于泰山?

近年来,青少年群体中抑郁症的检出人数越来越多,出现自我伤害行为的孩子也是越来越多。有些孩子偷偷地在自己身上划下一道又一道的伤口,脱口就说出“活着没意思”的话语,遇到挫折轻易就想放弃生命。学校里一系列珍爱生命的教育好像都不能很好地改善这种现象,这让家长们很困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幸福时代,我们的孩子究竟是怎么了?在他们心中,为何生命那么轻飘,没有重量?除了社会因素,我想家庭教养也一定出了些问题。作为父母,我们要好好反思,寻找到问题的根源,把生命的重量还给孩子。

在我的心理辅导室中,经常见到出现这样问题的孩子,他们大都放弃了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他们被父母操控,无力反抗,有些以伤害自己作为报复,有些想结束生命逃离一切。他们的家长大多以爱为名,拿走了孩子生命的意义,打造了一个“空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也许外观上看起来很好,但是他们经不得一点风雨,甚至自己在心理上早已放弃了对生命的美好体验。

生命的重量从何而来呢?源于我们对生命的掌控感, 以及我们赋予生命的意义。

我们的孩子被动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生命诞育的辛苦没有深刻的感知,父母的养育付出对孩子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感恩,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不会成为增加他们生命重量的主旋律。生活的趣味性,自己的力量感与掌控力,才是增加他们生命重量的有效因子。

我们可以观察到,小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就是自己的身体。当他们笨拙地操控手指完成某项任务,充满了得意;能爬上爬下时,他们充满了喜悦;奔跑都是他们快乐的源泉……他们最初感受生命意义与趣味的方式,就是体验到自己的控制感与力量感。一岁多的小孩,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到处乱跑乱动,让家长担心不已。但我们细心观察,孩子的头在家具上磕了几次后,就学会了保护自己;在不平整的路上摔了跤,就会慢慢学着找平整的路走。我一岁多的小孩光脚在浴室滑倒了两次,就不敢不穿鞋去浴室玩了。如果家长一直秉承这种态度,放手孩子去感知自己的力量与成长,孩子就能学会拥抱他们沉甸甸的生命。

但事实是,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家长们想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保护,很多时候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操控自己的人生。父母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替代孩子的感受,表面上用讲道理的方式,希望避免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摔跤,实则剥夺了孩子的力量和他自己对生命的掌控感。当孩子觉得生命不属于自己,而属于父母,親子关系会越来越糟糕,他自然就不会爱惜自己的生命。

很多家长不敢放手,其实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学习焦虑的家长,总是担心自己一放手,孩子就会不学习,每天紧张兮兮地在孩子后面督促。疫情期间都要在孩子书桌上装个摄像头,监督孩子上网课。包办孩子生活的家长,总是觉得离开自己的照顾,孩子的生活就会一团糟。

我的孩子有段时间经常向我要零花钱,想买雪糕吃。我很疑惑,家里的冰箱总是放着品质不错的雪糕,为什么他想要一块钱去买那些并不好吃的雪糕呢?开始我总是建议他吃我买来的雪糕,不愿意给他零花钱。孩子对他的小伙伴能去买零食吃特别羡慕,尽管那些五毛、一块的零食在我看来既不好吃又不健康。后来我突然意识到,我买来足够的零食放在家里,不给孩子零花钱,其实是不信任孩子,不相信他会慢慢学着管理好金钱,不相信他会辨别出零食的好坏。

当很多家长不肯放手,总是思考着如何用“理论”培养孩子的金钱观时,我恰好看到了一个朋友的分享。她说:“从两岁开始,我们尝试让孩子自己管零花钱。中途因为吃零食过量,吃到拉肚子要吃药,不得不停止吃零食。到三岁多,她自己提出要管理自己的零花钱,一直到现在 5 岁,她已经在购买东西、管理金钱、数学计算,以及其他关于钱的很多方面有自己娴熟老道的一套。从一开始一拿到钱当天就花完,以致接下来一个星期都没有零食吃,也没有新玩具玩,每天特别痛苦难熬;到自己学会分配着每天花多少,或者今天花多了,明天就花少点,或者尽量购买便宜的东西,以便钱可以花得更久;再到如今,为了买更贵的东西,几个星期不花钱,忍住不吃零食,不买玩具,只是去看看就够;更多时候对零食和玩具都腻了,就把钱留下。最近,她让我们在她被某个玩具诱惑时提醒一下她要节省,不能由着她买,她要计划存多一点钱。为了有更多钱,她还想到各种赚钱的方法,如干家务、卖画、帮忙做事情。这两天把帐篷租给爸爸午睡,一天一块,如果周一至周五都租,周六和周日就免费。孩子比大人精明啊!”成长是因为放手。

其实,放手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可怕,孩子天然有向好的愿望,难道孩子真的品尝不出哪种雪糕好吃?难道孩子不喜欢干净卫生?难道孩子不想要好成绩?剥夺了成长体验的孩子,最终会在一堆道理中长成一个空心的孩子,看似完美家庭的完美小孩,内心深处可能无法产生对生命的热爱。放手让孩子去感知,跌跌撞撞的过程还能够增强孩子的心理耐受能力。各种经验的积累,就是孩子生命厚度、韧度的增加。家长只需在孩子需要时伸手拉一把,困难时给点支持,多点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长。我们要相信,孩子总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道路。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能感知到自己的生命,有力量掌控自己的生命,能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样长大的孩子,生命一定是沉甸甸的,不会被轻易放弃。没有意义感的生命是没有吸引力的。

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在这里想建议家长们,可以着力于培养一个愿意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孩子,而不是培养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前者更容易找到快乐。有个孩子特别喜欢在班级里面倒垃圾,有时候也会帮助同学值日。家长总是教育孩子不要那么傻,不要做那些又脏又累的事情。这个孩子成绩一般般,他就是从服务于班级、帮助同学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他因为被肯定、被赞扬而觉得做这些事情有意义。如果他的家长也能肯定孩子的勤劳,而不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亏了,我想这个孩子感觉会更好。出人头地、挣大钱、追求社会认可的成功,看着风光,其实会给更多的平凡人带来焦虑与挫败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能从被他人需要中找到价值感,从奉献本身中找到成就感,哪怕从做微小的事情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想,这样的生命一定是被用心呵护的沉甸甸的生命。

家长们,放手吧,鼓励孩子去探索,去追梦,去成为他自己……把生命的重量还给孩子!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东莞,523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
我好想逃离
班级原创心理剧《爸爸,你在哪儿》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早年经历与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留守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浅谈《傅雷家书》
社会工作介入再婚者家庭危机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