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

2020-09-27 02:52:00徐迎雪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分度盆底肌力

徐迎雪

(南京市江宁医院妇产科,江苏南京 211100)

盆底主要功能为对盆腔脏器起到承托作用,使盆腔脏器处于正确位置并维持正常功能,其构成组织为多层肌肉与筋膜[1]。 女性妊娠与分娩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妊娠后子宫体积增大导致腹腔压力上升造成盆腔脏器的重力向盆底肌肉发生转移,盆底肌肉受到重力持续性压迫而逐渐出现松弛。 盆底功能障碍容易导致病人出现尿失禁、阴道异常以及盆腔脏器脱垂等情况,造成产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进而还会发生性生活不满意等现象,对女性生殖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妇女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降低[2]。 故该研究在该院2018 年11 月—2019 年12月收治的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中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并与常规治疗进行对比,深入探讨其应用价值,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案

1.1 一般资料

该院纳入74 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开展研究。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n=37),A 组年龄23~39岁,均值(31.14±2.25)岁;B 组年龄22~40 岁,均值(31.03±2.41)岁,以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3]:均符合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临床诊断标准;生命体征稳定且神志清晰;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加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4]:存在处于月经期或晚期产后出血等阴道出血者;合并盆腔脏器恶性肿瘤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存在精神异常或认知障碍者;不愿意配合研究者。

1.2 方案

A 组:指导病人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告知病人在咳嗽或打喷嚏前,可以主动且有意识地进行盆底肌收缩,尽可能减少剧烈运动等;采取常规盆底肌锻炼方法,嘱病人每日按要求完成。

B 组:(1)收缩功能训练:嘱病人将大腿肌肉与腹肌彻底放松,盆底肌展开收缩训练,连续进行3 次快速收缩,尽量产生最大张力,保持3 s/次,进行6 s 放松后再次进行,训练时长在20 min 左右,3 次/d;收腹提肛训练,嘱病人将双腿处于屈曲状态,深吸一口气后进行5 s 肛门紧缩,呼气同时进行5 s 彻底放松,上述动作反复持续训练20 min 左右,3 次/d;训练过程中注意对产妇肌肉收缩坚持时长进行观察。 (2)盆底肌肉电刺激:使用盆底康复治疗仪(PHENIX U4 型,国械注进20153541809),频率设置为8~33 Hz、脉宽设置为320~740 μs, 对病人盆底神经肌肉实施低频电刺激,20 min/次,2 次/周。 (3)为病人提供信号反馈,主要通过将肌肉活动信息借助多种形式 (如肌电图等)转化而来,对病人盆底肌肉收缩予以指导与纠正,督促其主动开展练习。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运用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调查表(ICIQ-SF)与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表(I-QOL)[5]评分。 (2)盆底电生理指标及POP-Q 分度:盆底电生理指标包括盆底肌疲劳度以及阴道动态压力。 (3)手测盆底肌力评定标准:手测感受肌肉有明显轻微收缩反应,持续性反应不显著为Ⅰ级;肌肉收缩下,手指进行向上及向前运动,持续时长达2 s,可完成运动2 次为Ⅱ级;肌肉收缩下,手指进行向上及向前运动,持续时长达3 s,可完成运动3 次为Ⅲ级;肌肉收缩下,手指运动受肌肉收缩影响,持续时长达4 s,可完成运动4 次为Ⅳ级;肌肉收缩能力强,与手指压力可持续对抗达5 s 时长,可完成运动≥5 次为Ⅴ级[6]。 (4)盆底肌力恢复情况:盆底肌力恢复至Ⅲ级及以上为显效;盆底肌力恢复至Ⅰ、Ⅱ级为有效;盆底肌力未见恢复为无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7]。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漏尿评分

治疗前两组漏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 组治疗后患者ICIQ-SF、I-QOL 评分均显著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产妇漏尿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产妇漏尿评分对比[(±s),分]

组别ICIQ-SF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I-QOL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A 组(n=37)B 组(n=37)t 值P 值12.76±2.51 12.83±2.63 0.117>0.05 5.65±1.42 3.02±1.09 8.937<0.05 34.95±5.18 35.42±5.24 0.388>0.05 63.54±7.52 70.93±8.65 3.922<0.05

2.2 盆底电生理指标及POP-Q 分度

两组治疗前盆底电生理指标及POP-Q 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B 组患者阴道动态压力,POP-Q 分度AP 指示点以及肌纤维Ⅰ、Ⅱ类疲劳度均显著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所示。

2.3 两组治疗前后肌力测评

B 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手测肌力及电测肌电值改善情况均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两组治疗前后肌力测评(±s)

表3 两组两组治疗前后肌力测评(±s)

组别手测肌力(级)治疗前 治疗后电测肌电值(μV)治疗前 治疗后A 组(n=37)B 组(n=37)t 值P 值2.45±0.49 2.43±0.57 0.162>0.05 3.61±0.72 4.18±0.84 3.134<0.05 6.62±1.32 6.71±1.34 0.291>0.05 10.25±1.53 13.94±1.95 9.056<0.05

2.4 临床疗效

B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 与A 组81.0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 所示。

表2 两组盆底电生理指标及POP-Q 分度对比(±s)

表2 两组盆底电生理指标及POP-Q 分度对比(±s)

注:与A 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时间阴道动态压力(cmH2O)POP-Q 指示点(cm)C AP肌纤维疲劳(%)Ⅰ类 Ⅱ类A 组(n=37)B 组(n=37)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64.95±22.31 78.42±22.16 65.16±24.21(83.02±21.37)#-4.69±3.31-4.42±4.16-4.75±3.27-4.03±4.34-2.94±0.51-3.03±0.43-2.91±0.52(-3.06±0.45)#-0.85±1.92-0.53±1.37-0.84±1.90(-0.24±1.26)#-0.43±0.95-0.48±1.13-0.45±0.97(-0.25±1.20)#

表4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3 讨论

产妇在生产过程中, 若产道存在猛力收缩情况,则容易造成盆腔局部组织(如肛提肌、会阴神经、筋膜等)损伤,使得阴道前壁与子宫体解剖结构产生改变,最终引发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8]。 由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尿失禁、盆腔组织脱垂、排尿困难等症状,再加上产后机体激素水平急速下降,往往导致其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产后生活质量。因此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显得尤为必要。

妊娠与分娩会导致产妇盆底Ⅰ、Ⅱ类肌纤维出现拉伸及损伤,为日后引发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张力性尿失禁埋下隐患。 盆底肌康复训练主要通过生物电刺激、对病人盆底肌力减退、子宫脱垂等现象进行改善,使盆底肌张力及耐力增强,有助于松弛的盆底肌肉功能恢复[9]。 其中生物电刺激可使得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提高,对部分由于长期受压而出现功能暂停的神经细胞起到唤醒作用,从而利于神经细胞功能恢复。 而生物反馈疗法主要借助压力曲线、肌电图或者其他形式将肌肉活动信息转化为视觉与听觉信号向病人进行反馈,引导其自主开展正确的盆底肌肉训练,同时形成条件反射[10]。 李世琼等[11]的报告显示,产后早期开展盆底康复技术能够促进产妇盆底功能显著提高,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且疗效确切。该研究中,B 组病人经过治疗后, 其ICIQ-SF、I-QOL评分,阴道动态压力,POP-Q 分度AP 指示点,肌纤维Ⅰ、Ⅱ类疲劳度,手测肌力及电测肌电值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盆底肌康复训练运用于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病人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选择盆底肌康复训练进行干预,可显著改善病人的漏尿等临床症状,恢复其盆底肌力,促进临床疗效提升,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但是该次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与局限性,例如选取样本数量少、疗效缺乏客观性指标等,因此临床可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引用更具有客观性指标等,更加深入分析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于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的意义。

猜你喜欢
分度盆底肌力
制动主缸体斜孔加工夹具的设计应用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0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Coco薇(2017年12期)2018-01-03 21:18:37
三齿盘定位分度工作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STM32F4的时栅数控分度转台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器件(2015年5期)2015-12-29 08: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