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自我控制现状及教育干预研究
——以山东省德州市直机关幼儿园课题实施为例

2020-09-27 08:39孙志国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自控实验班小班

孙志国

(山东省德州市直机关幼儿园,山东德州 253000)

关于自我控制,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会根据自己对自我控制的不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去探索自我控制的本质。如:从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角度、从气质的角度、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等等。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杨丽珠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为自我控制给出的综合定义是: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综合系统;它表现为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督、校正、调节的作用,使自己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从而成功地适应社会。国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自我控制让个体拥有较高的心理调适能力、较好的人际关系、较低的犯罪倾向、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更倾向于远离危险行为,甚至对于学习成绩来说自我控制的预测作用要比智力的预测作用还要大。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关键期是4岁左右。幼儿4岁时表现出的自我控制能力高低能够有效预测他们在成年以后的认知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水平。此时期幼儿的行为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能够较为容易地进行干预教育。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会使那些自我控制行为较差的幼儿得到有效的改善,进而更好地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我园于2017 年5 月至2019 年7 月,独立承担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课题《3-6岁儿童自我控制现状及教育干预研究》,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3-6岁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现状,进而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探寻运用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以及探索运用游戏活动对低自控儿童进行教育干预的方法和路径。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首先在我园小、中、大年龄段各选取了两个班,然后由每个班的三位教师运用《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量表》对本班的每名幼儿进行研究前测。然后,依据各个班的数据统计结果,在每个年龄段分别确定了实验班和控制班各1个,共确定了小、中、大3个实验班,109名幼儿(3-6岁儿童)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同时,在对应的控制班同期展开对比研究。

(二)研究框架

本研究分别从幼儿自我控制的四个维度出发,依据《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量表》得出的数据,开展集体研讨,形成3-6岁儿童各年龄段四维度自控培养目标。进而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实施四维度游戏系列活动,展开教育现场实验研究,同时对低自控幼儿进行个案干预。具体如图1所示。

(三)研究工具

图1 研究框架

《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量表》是以辽宁师范大学杨丽珠教授及其团队10多年有关幼儿自我控制的研究为基础,采用开放式访谈、开放式问卷及情境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应用因素分析、多质多法等高级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得以形成的。问卷包括自觉性(表现为在无人监督时,个体对禁止体验行为的认识和与看护人期望相一致的动机及相应的行为上)、坚持性(表现为在某种相对困难情境中,为达到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的一种行为倾向)、冲动抑制性(表现为通过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而控制冲动性行为的能力)和自我延迟满足(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表现的控制能力)四个维度。问卷的分半信度是0.94,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96。本研究中不同方法测量同一特质的合成相关系数(会聚效度指标)r=0.72,教师评方法内不同特质的相关系数r=0.59,实验方法内不同特质的相关系数(区分效度指标)r=0.41,不同方法(教师评价与情境实验)测量相同特质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工具具备良好的会聚效度;同种方法测量不同特质的一致性程度低,说明特质间的相对独立性,工具具备良好的区分效度。问卷信效度良好。

(四)施测与数据处理

通过spss19.0数据处理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整理如下。

差异比较测查证实干预培养效果显著。

1.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差异检验

表1 小班前测差异检验

通过表1 可以看出,小班控制班与实验班在幼儿前测自控得分中,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

表2 中班前测差异检验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中班实验班与控制班在前测幼儿自控得分中,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

表3 大班前测差异检验

通过表3可以看出,大班实验班与控制班在前测幼儿自控得分中,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

2.控制班在前测与后测得分上的差异检验

表4 小班控制班差异检验

通过表4可以看出,小班控制班幼儿的后测得分与前测相比,自觉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性、总分都有了显著的差异(P<0.05),坚持性维度差异不显著(P>0.05)。

表5 中班控制班差异检验

通过表5可以看出,中班控制班幼儿的后测得分与前测相比,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性、总分都有了显著的差异(P<0.05)。

表6 大班控制班差异检验

通过表6可以看出,大班控制班幼儿的后测得分与前测相比,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性、总分都有了显著的差异(P<0.05)。

3.实验班在前测与后测得分上的差异检验

表7 小班实验班差异检验

通过表7可以看出,小班实验班幼儿的后测得分与前测相比,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性、总分差异都非常显著(P<0.05),由此说明,小班实验班幼儿在经过各种干预措施后,其自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表8 中班实验班差异检验

通过表8可以看出,中班实验班幼儿的后测得分与前测相比,自觉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性、总分差异都非常显著(P<0.001),由此说明,中班实验班幼儿在经过各种干预措施后,其自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表9 大班实验班差异检验

通过表9可以看出,大班实验班幼儿的后测得分与前测相比,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性、总分差异都非常显著(P<0.001),由此说明,大班实验班幼儿在经过各种干预措施后,其自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4.控制班与实验班后测差异检验

表10 小班后测差异检验

通过表10可以看出,小班实验班幼儿的后测得分与控制班幼儿相比,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性、总分差异都非常显著(P<0.001),且实验班幼儿在各个维度上的均值均大于控制班,由此表明,小班实验班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好于控制班幼儿。

表11 中班后测差异检验

通过表11可以看出,中班实验班幼儿的后测得分与控制班幼儿相比,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性、总分差异都非常显著(P<0.001),且实验班幼儿在各个维度上的均值均大于控制班,由此表明,中班实验班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好于控制班幼儿。

表12 大班后测差异检验

表13 3-6岁儿童自控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表12可以看出,大班实验班幼儿的后测得分与控制班幼儿相比,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性、总分差异都非常显著(P<0.001),且实验班幼儿在各个维度上的均值均大于控制班,由此表明,大班实验班幼儿自控能力的发展好于控制班幼儿。

研究发现:通过我们的干预培养,小、中、大班实验班被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前后差异显著,而控制班的幼儿被试前后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对实验班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有显著效果。

二、研究结果

(一)形成了3-6岁儿童各年龄段自我控制的四维度目标图表

研究初期,课题研究成员举证,就各年龄段幼儿在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四个维度的表现进行具体描述。通过集体讨论后再进行概括提炼,形成了各年龄段自我控制的四维度目标(如表13)。了解幼儿当前自控状况是研究的基础,再描述、凝练成目标,会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二)初步形成以游戏干预为中心的多元立体教育干预

游戏干预是我们教育干预的主要策略,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环境、信息、人际等因素进行了整合,多方位促进幼儿自我控制水平的提升。

1.环境干预——良好环境是幼儿能够充分开展游戏的前提

物质环境方面,如:干净卫生的活动室、睡眠室,能与幼儿互动的墙面,科学合理的区角设置,丰富立体的游戏材料、沙水池、泥巴乐园等,都能带给幼儿丰富的体验。幼儿置身游戏的环境中,就会与环境自觉产生愉悦、自主的互动行为,对于落实一日生活中自控能力培养大有助益。精神环境方面,如:教师能够尊重、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倡导幼儿同伴间多交流,强调快乐、分享、合作氛围的建立(小班以分享活动为主;中班以两人交朋友入手,打开合作之门;大班注重小组合作的方式,自由交流)。注重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尊重、信任的关系,日常远足活动选取目的地、联系节日大型演出场地等活动,教师都会与家长协商完成,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

2.信息干预——生活中新信息的注入使游戏活动更具吸引力

一方面,幼儿的学习是建立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远足参访可以最大程度丰富幼儿的经验。另外生活中的模仿与习得,也使得幼儿的游戏丰富多彩,更好地作用于幼儿。另一方面,绘本阅读是幼儿获得游戏素材的重要来源。绘本中的故事用来讲述、表演,对其中的人物语言、行为进行模仿也是对幼儿实施教育干预的好方法。

3.人际干预——对幼儿进行教育干预的主要手段

教师将游戏活动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随时随地借助游戏对幼儿施加影响,促进幼儿自控发展。如:班级利用角落空间开辟出自控游戏角,鼓励幼儿利用晨间、区域、自由活动、离园等环节自选材料进行活动,效果良好。另外,个案追踪工作、增加游戏频次、表扬鼓励为主的多种教育方式并行,以及自我控制策略的指导等,都是教育干预的好方法。同时,家长的介入干预也要重视起来,毕竟家园配合、亲情陪伴、家长榜样的力量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游戏到游戏系列活动,实现了研究工作的创新

游戏系列活动,即把单个的自控游戏的实施,通过深入挖掘游戏元素,结合幼儿园一日活动,变为网络式的主题游戏呈现,使游戏活动更加丰富、立体,更为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开发积累了素材。

例:中班《夹小棒》游戏系列活动

图2 《夹小棒》游戏系列活动

由图2不难看出,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夹小棒》这个游戏活动拓展开来。从活动目标来看,原游戏活动的目标是这样的:

①练习手眼协调一致、手腕、手指的灵活性。

②能够遵守游戏规则,对游戏行为有自制力。

形成游戏系列活动之后,在拓展的生活活动《把小棒送回家》中产生了“学会整理小棒,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在离园活动《百变的小棒》中产生了“能够抑制冲动,合作玩小棒”;在延伸活动《撒小棒》中产生了“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等目标。这样,由单个游戏引发,形成多个游戏并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中落地,共同推动着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个案研究见证教师不一样的成长

在记录幼儿行为时,教师从只会笼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到能够从理论角度具体分析幼儿在自我控制某一维度的发展水平,进而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截取幼儿有价值的活动片段,开展研讨并分析其价值所在。渐渐学会从多角度、各个层面分析幼儿的自控表现,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策略,选择时机实施教育干预。

例:大班教师研究个案《“停”不下来的刘某某》

幼儿背景:

刘某某,男孩,5岁,特别爱说,说话的嗓门还很大,每天的声音都是哑哑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关注较多会稍好些,但是在进餐、喝水等生活活动环节中,如果老师不去提醒,他就会一直和朋友说个不停,自觉性、坚持性等自控能力发展均较差。

学期目标:

教师重点运用自控游戏进行教育干预,促进刘某某自控能力的发展。

干预措施:

(1)通过榜样、提示、鼓励的方法,强化其自觉性、坚持性。

(2)借助一系列自控游戏干预策略,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

追踪记录:

(1)“说话大王”(2018.09.06)

午休后起床时间,孩子们都在有序地穿衣起床、如厕洗手、喝水,然后安静地取加餐。刘某某起床后看到好朋友薛某已经在吃加餐了,径直跑到好朋友那里,趴到薛某耳边聊了起来,完全沉浸在和朋友的“畅谈”中……在此期间,薛某几次不理他,他还是没有察觉,直到全班小朋友一起说道:“刘某某,吃加餐了!”他才猛然发觉!之后,就有了“说话大王”的绰号。

(2)自控游戏《孙悟空打妖怪》之晨间活动《金鸡独立》(2018.10.12)

《金鸡独立》活动是一个以锻炼幼儿单脚站立平衡性和坚持性的自控活动。活动中,女孩与男孩相比,表现为控制力较强,控制时间也较长。男孩子中,刘某某和张某单腿站立时间较短,一会就身体歪斜,脚落地了。

(3)自控游戏《碰碰船》之系列活动《送糖果》(2018.10.26)

竞赛游戏送糖果中,孩子们活动积极性很高。规则是在单脚跳时不能踩着呼啦圈,同时还要有速度。活动中如果不小心双脚落地了或踩着呼啦圈了,就要重新开始游戏。这样,对速度和单脚行进跳的精准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之前有了《碰碰船》的游戏经验,孩子们单脚跳的能力相对都有所提高。看,张某和刘某某两个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努力保持单脚持续向前跳,只是身体在协调性和精准性上还有发展的空间。

(4)《我做你猜》游戏实录(2018.11.15)

游戏中,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描述者想尽词语来描述被猜的物品,还要特别注意不要出现被猜物品的名字。猜的小朋友更是全神贯注地倾听,认真思考物体到底是什么。轮到刘某某描述的时候,和他对应猜的石某选择的是一个削笔器。刘某某边比划边说道:“小朋友写字的时候,铅笔没有头了,就……”刚说到这里,石某就提出了异议:“老师,他出现笔这个字啦!”刘某某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并立刻进行了纠正。游戏持续了40分钟时间,孩子们在情绪和行为自控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5)自控游戏《我做你猜》之亲子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2018.11.28)

由于孩子们对游戏《我做你猜》的兴趣高涨,一直延续到在家中继续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玩。看,刘某某比划,爸爸猜,比划的望远镜惟妙惟肖,描述的眼镜具体形象……游戏使刘某某的自觉性增强了,和爸爸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6)自控游戏《我做你猜》之离园活动《猜谜语》(2018.12.30)

随着自控系列游戏《我做你猜》的开展,幼儿的兴致更加高涨,其中的猜谜语游戏成了每天离园必玩游戏。时间到了,大家就会自觉、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由主持人挑选自觉等待的小朋友轮流进行猜谜,猜对的幼儿能够成为下一轮的主持人。刘某某,自觉倾听、主动猜谜,俨然成了小主持人……

学期小结:

通过对刘某某进行个案追踪记录、分析和干预,大大促进了其自控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活动35分钟内,原来需要语言提醒5次以上,现在只需要一个眼神、动作就能达到提醒的目的;

(2)生活活动中能主动完成喝水、进餐等环节,然后再自由活动;

(3)在班级绘本剧表演中发挥了爱说的特长,成功担任独白主角。

由此可见,对低自控幼儿进行游戏教育干预是成功有效的。

教师在追踪研究幼儿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与进步,在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研究水平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期间,教师在省级及以上级别刊物公开发表了论文4篇;获得省级及以上级别教育科研成果奖5人次;获得“齐鲁名师”、“百佳教师”称号教师各1人;2017年10月,我园的《搭建游戏平台,促幼儿自控发展》获山东省第四届特色教育二等奖。

三、研究分析

课题研究结果证实,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借助游戏对幼儿实施自我控制教育干预,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

教师要注重日常对幼儿的观察,并客观地记录其日常行为表现,能够有效避免教师主观地评判自己的教育效果,保证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我们要求全体研究人员,观察要从细节处入手,细致认真。记录一定要直白,不需要刻意修饰,只为了获得幼儿常态化的表现。之后“因人施教”,才会达到有效干预的目的。

(二)注重关键期对幼儿的培养

3.5-4.5岁是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园来说大致就是小班下学期和中班上学期。这个时期,幼儿个体行为习得和心理特征发育较为容易,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最为敏感,可以领会教师的指令,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因此,教师尤为注重这个时段对幼儿自我控制的培养。

(三)要教给幼儿一些有助于提高自我延迟满足的具体策略

首先,要让幼儿学会等待。幼儿园是集体生活的环境,无论在教育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时,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等待环节。教师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幼儿的消极等待,同时一定要引导幼儿学会等待。如让幼儿在等待时说儿歌、做游戏,将注意力转移,都是等待的好方法。同时,要尽可能教给幼儿认识钟表。大概知道钟表的时针走一个格子代表5分钟的时间,5分钟之后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总之,要让幼儿明白只有等待才会得到他期望的事物。

(四)鼓励幼儿参加规则性的情境活动和角色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能够成功实现自我延迟满足。如:遵守角色游戏的规则,等待游戏顺序等。同时游戏又促使他们逐渐将各个游戏获得的行为规则内化为主体意识,又通过游戏的操作活动,将内化的主体意识表现出来,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创造平台和机会鼓励幼儿玩一些假想游戏,如“过家家”“小医院”等等。任何具有规则性的个体或社会性游戏都可以增进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

(五)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活动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伙伴之间互动关系的发展等都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契机。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就是幼儿自我控制发展提升的过程。

(六)注重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同伴接纳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特殊的变量,幼儿先天的一些特征会影响与同伴的交往质量,而同伴的接纳水平又会作为环境因素反过来影响幼儿心理特征发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往,同伴间的模仿、情感交流都会促进幼儿不断提高自我控制水平。

(七)家长要积极发挥自身榜样的力量

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场所,幼儿处于模仿学习阶段,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幼儿园教育一定要把家长教育纳入进来。我们在研究期间要求父母在家中要做到以身作则,做自我延迟满足的表率。如:家长在家可以针对孩子和自身的各种行为,共同制定出行为规范,贴在家中醒目的位置,家长和孩子相互监督执行。

猜你喜欢
自控实验班小班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及其自控改造与应用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电气工程中自控设备电磁干扰问题探讨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成功来自于自控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