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辰,陈先红*,程永浩,范 愉,靳桂民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050)
生物医药产业其领域特性具有较高的创新性、较高的科技附加值、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等特点,属于“高精尖”产业的典型领域。北京市拥有丰富的科研、教育、资金、人才、临床资源紧密链接,在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市经信委及中关村管委会等多部门联合推动下,北京已经形成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主要承载地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域,并已基本形成北研发、南制造的“一南一北”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1]。因此需要对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分布进行系统研究,为北京市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对于药品生产企业空间分布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国家或某一区域的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与竞争政策的研究[2]。少有针对省或直辖市的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分布直观研究[3]。因此,本文期望以北京市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2019年北京市BFDA查到的267家药品生产企业中的224家位于北京市区域内的药品生产厂地址作为原始数据,运用地理测绘学科中常用的热点分析法以及核密度函数分析法探索北京市区域内药品生产企业的空间布局。生物医药产业是北京市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因此,通过对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空间分布研究,评估其产业发展的分布情况,对调节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市目前有267家药品生产企业,但是由于北京市相关政策的要求,有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的注册地址与它的实际生产地址不一致。因此,本研究针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地址作为基本研究数据,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为224家的地址数据作为总样本量。这224家的地址数据来源于2019年2月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FDA)网站的公开数据。
通过将相关企业的文字地址数据逐个输入到谷歌地球卫星(GPSSPG)软件中,将其转换为精确的经、纬度地理坐标数据。运用地学信息系统(GIS)将转换后的坐标数据进行空间数字化处理,通过计算得出北京市区域内药品生产企业(厂)的空间分布图。并对北京17区(含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地理空间分布角度简要分析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区域分布。
核密度估计是一种从数据样本本身出发研究数据分布特征的方法,是对全部研究数据通过平滑处理形成的模拟概率分布曲线。因此,运用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分析特定区域空间数据的热点地区分布是可行的。根据单位网格内的药品生产企业地理数据点进行核密度估计并对各个地理数据点周围进行平滑处理。在二维空间结构中,核密度估计可用公式(1)表示[4]:
公式中,λ(a)是药品生产企业点a处的核密度估计,r为核密度函数的搜索半径,即带宽,n为企业点的数量,φ是企业点l与s间距离dls的权重[3]。
以上述公式为基础,根据统计学中正态分布分布原理,对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可包含整体数据的65%;加两个标准差可以包含整体数据的90%;加三个标准差可包含整体数据的99%。因此核密度估计值高于平均值±三个标准差代表药品生产企业的核心聚集区;核密度估计值高于平均值±两个标准差,低于±三个标准差代表药品生产企业的聚集区;核密度估计值高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低于±两个标准差表示为药品生产企业的外围影响区域。
通过GIS技术将转换后的企业地理坐标地址数据,导入ArcGIS10.2软件中,获得北京市224家药品生产企业数据点的空间分布图,如图1所示。表明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呈现出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平衡的分布。按照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在各个区分布数量从多到少排列:大兴区35家、通州区27家,亦庄开发区27家,昌平区25家,顺义区23家,怀柔区14家,密云区14家,朝阳区13家,房山区11家,平谷区9家,丰台区7家,海淀区6家,东城区4家,延庆区4家,门头沟区3家,石景山区1家,西城区1家。
其中,大兴区、通州区、亦庄开发区、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区的药品生产企业数量高达165家,占全市的73.7%,其他区的药品生产企业远小于上述区域的数量。由此可见,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远郊区县。
图1 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空间分布图
根据北京市各行政区地理地址数据与北京市224家药品生产企业地理地址数据结合分析,如图2所示,红色表示在该区内药品生产企业数量超过25家;橙色表示在该区内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在15至25家之间;黄色表示在该区内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在10至15家之间;浅蓝色表示在该区内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在5至10家之间;深蓝色表示在该区内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少于5家。
图2 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热点分布图
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计算出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的五个层次的聚集区域,如图3所示,其中红色为药品生产企业核心聚集区域,橙色为药品生产企业聚集区域,黄色为药品生产企业影响区域,浅蓝色为药品生产区域外围边缘影响区域,上述区域均是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其他深蓝色部分为药品生产企业非聚集区域。
图3 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核密度图
基于GIS地理制图技术可知,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空间分布特征显示为不均匀、不平衡分布,表现出显著的“聚集模式和散点模式”的空间聚集分布,药品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大兴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通州区等北京东部、南部地区。在不同区域内的空间聚集程度显示各不相同,其中,大兴区、通州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区的聚集程度最为明显,东城区、西城区、门头沟区、延庆区四个区的聚集的特征明显低于其他区域。
通过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可以科学的定量分析出北京地区药品生产企业的聚集区域,表明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的聚集区主要分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具体主要聚集在大兴区、通州区、亦庄开发区、昌平区。上述区域形成了北京市区域内以核心聚集区为主的不同层次的药品生产企业聚集区域,是北京市区域内药品生产企业的主要地理分布范围。除此以外,朝阳区、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区、房山区呈散点式分布,是药品生产企业的聚集区或外围影响区。这些地区较于核心聚集区的核密度分布,但发展潜力大于已经成为核心聚集区地域。
对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空间特征分布及聚集区域分布,有利于北京市药品监管部门对以上聚集区内企业着重进行监管。有利于在全市层面统一安排,精准、高效地对药品生产企业的进行监督、核查、认证等行政行为。可进一步控制药品监管过程中的时间、空间成本,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更精准的管控。
按照北京市相关产业政策以及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总体要求,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迁出北京至河北沧州。每年采暖期,京津冀地区大气治理要求,生产型企业均面临停产和限产的要求。面对北京市的政策调整,药品生产型企业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建议药品生产型企业顺应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趋势,由生产型向创新型企业转型。药品生产企业可以依托核心聚集区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例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企业与企业相互联合,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并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网络,开展前沿性、创新性合作研究。逐步将企业由生产型向科技型企业过渡。
目前,高校科研院所通常是科技成果发源地,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贮备,较强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是研发主体[5]。北京地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庞大,具有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基础科研能力及科技创新潜力。药品生产企业是医药科成果的承接方,主要负责产业化,实施生产、经营、销售。通过对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空间分布分析,可以令北京地区高校科研院所更准确的了解,北京市药品生产企业情况,为科技成果转化在京落地提供数据支持。期望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在京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