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杨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
在桡骨远端骨折后,行固定术治疗期间,患处往往可感到明显疼痛,腕关节功能受到影响,不利于预后,因此,需要为患者提供准确的护理配合[1]。早期康复护理属于现代康复理念的一种模式,主要指疾病恢复早期,对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结合患者机体恢复程度和身体耐受能力制定的综合干预方案。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实际病例,合理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并探究其临床价值。
本次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7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病例选取起始时间:2019年1月-2019年12月,经信封法分组:A组共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25~74(49.45±8.15)岁;B组共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25~74(49.42±8.10)岁。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②行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治疗;③认知能力正常,可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②血液循环功能障碍;③参与同期其他临床研究。本研究属自愿参与,参与者及家属获知情权,组间基线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
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后,加强对患者患处的观察,预防并发症等,采用当面宣讲,播放视频等方式展开健康教育,在医嘱下指导患者的饮食、用药、日常活动等。
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内容为:①腕关节功能训练:行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第1 d,由专业康复师开展腕关节、掌关节被动功能康复训练;行内固定术后第2 d,受机体状况影响,不同患者间的患处疼痛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可根据其患者疼痛程度,选择性地从被动训练转为主动训练,以强化手指张合功能;该项训练每天训练2~3组,每组3~5次,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疼痛剧烈,可在医嘱下给予患者一定镇痛药物,在药效发挥后,行关节早期康复训练;术后第3~7 d,康复师可协助患者进行主动握拳、松拳、前臂绷紧及放松等训练,单次持续3~5 min,每天训练3~4次;术后7~14 d。②术后疼痛护理:骨折带来的疼痛感显著,为展开精准的疼痛护理,医护人员可采用专业疼痛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患处疼痛程度,结合患者的知识程度和接受能力,进行正确的疼痛知识普及,使其正确认识自身病情及疼痛来源等。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状态下,医护人员有选择地采用疼痛护理。③术后心理康复护理: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期较长,在长期处于休养状态下时,患者正常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极易形成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不利于骨折的康复。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交流,了解患者负性情绪的来源,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亲和的态度,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并实施。
测定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评估腕关节功能、护理满意度等。
①疼痛程度: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2]评测,总分10分,0~10表示疼痛程度呈递增趋势,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情况越严重。②腕关节功能:采用Gartland-Wreley腕关节评分系统评估,评分标准:优:0~2分;良:3~8分;可:9~20分;差:≥21分;优良率=(优+良)/39×100%。③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包含环境设施、质量与安全、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操作熟练度等,满分为100分,划分等级为:较满意:>85分;满意:55~85分;一般:<55分。护理满意度=(较满意+满意)/39×100%。
所得数据均用excel表格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两组术后回病房时、术后2 d、术后4 d、术后6 d时的疼痛程度对比见表1。
表1 术后疼痛程度对比(±s,分)
表1 术后疼痛程度对比(±s,分)
?
两组腕关节功能对比见表2。
表2 腕关节功能对比[n(%)]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见表3。
表3 护理满意度对比[n(%)]
早期康复护理在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将腕关节功能锻炼与患者的早期康复阶段相结合,在循序渐进的方法下,提高腕关节功能。本次研究数据显示,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给予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后,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优良率达到92.31%。数据显示,在早期康复护理的合理应用下,患者护理满意度也明显提升,提示,该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将早期康复护理合理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中,具有缓解疼痛,提高腕关节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