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萍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人民医院,广西 桂林 541500)
高血压脑出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脑出血疾病,其致残率高、死亡率高,预后性差[1]。患者通过手术能够清除积血,减少颅内压迫,降低脑疝风险,但术后易造成中枢性呼吸衰竭,引起通气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生命健康。临床常用机械通气建立人工气道的方式,改善患者通气功能障碍,保障患者呼吸道通畅,而人工气道护理是否得当,与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将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期间人工气道的护理方式效果进行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系统数字随机法分为综合组和常规组,各39例。其中综合组男患者27例,女患者12例;年龄50~70岁,平均(62.34±4.24)岁;病程1~12年,平均(6.35±2.43)年。常规组男患者29例,女患者10例;年龄51~69岁,平均(61.45±3.97)岁;病程2~13年,平均(6.25±2.6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严格执行术后医嘱等。综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人工气道管理小组。以医生、护士、家属为小组成员,从患者实际病情出发,制定针对性护理计划,建立完善的护理培训体系,使护理人员深刻把握疾病机制,严格按照护理计划规范操作。(2)保持人工气道通畅,包括管道安全、体位指导、吸痰。管道安全:护理人员需对气管导管进行妥善安置,导管固定带松紧需适宜,防止松脱;可适当垫以棉球或纱布防止患者皮肤黏膜损伤;协助患者翻身或咳嗽,避免气管导管与呼吸机管路脱落;评估并做好导管插管深度记录。体位指导:无半卧位禁忌者,可将床头抬高30°~45°,使患者取半卧位,有利于患者咳嗽和深呼吸,减少分泌物反流。吸痰:根据患者各项指标进行适时吸痰;吸痰前后给予患者充足吸氧,提高患者体内血氧饱和度;吸痰动作需轻柔快速,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患者出现心率失常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应暂停吸痰;吸痰各环节都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3)人工气道温湿化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采取雾化吸入器给药、蒸汽加温加湿、恒温湿化器对患者人工气道进行湿化、温化,病室定时通风,室内温度维持24±1.5℃,湿度是50%~60%。(4)口腔清洁护理。护理人员采集患者口腔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以及检查患者口腔内部,根据口腔实际情况针对性选择护理液;护理前需反复检查确认气管、气囊有无漏气;更换牙垫重新固定气管导管,每日口腔护理4次。
对比两组患者ICU治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对本次的研究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使用t检验计量
资料(±s),x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可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观察比较,综合组ICU治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ICU治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ICU治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
经观察比较,综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机械通气期人工气道的建立,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提供了呼吸支持,保障了患者的治疗时间,而整个治疗的成功和失败深受人工气道护理质量的影响,所以对人工气道进行全面、系统、完善的护理,可发挥机械通气的最大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可能,对患者病情的康复十分重要[3]。本次研究中综合组对人工气道护理采用综合护理方式,结果显示,综合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本文综合组护理人员通过建立人工气道护理小组加强完善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人工气道护理的开展做好了基础;一系列人工气道通畅的措施可保证人工气道的固定和畅通,避免分泌物堵塞或误吸造成的肺部感染[4];人工气道温湿化护理可维持呼吸道黏毛-纤毛清除功能正常,对患者吸入气体加温加湿,减少痰痂形成,避免患者刺激性咳嗽和血氧饱和度降低;对患者进行口腔清洁护理,可预防口腔病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由此可见,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期人工气道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模式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期间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速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