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将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并分别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需要立足于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核心瓶颈因素。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新型城乡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7ZDA066)旨在立足于中国本土化实践,从理论创新视角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新型城乡关系问题。该项目除首席专家之外,课题组成员还包括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权衡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石磊教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保平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王桂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叶超教授等专家学者。
该课题集中研究全面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意义和实现路径。区别于已有文献,该课题立足于“中国”这个空间界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时间界定、“城乡关系”这个主题界定、“新型”这个目标界定,在理论层面捕捉到我国的本土化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体制转型阶段、发展中大国,进而拟提炼出“发展战略—制度选择—城乡关系—发展绩效”这样的新型城乡关系分析框架,在制度选择中内生政府—市场关系、政府间的结构、市场间的结构等三种制度,在城乡关系中则内生经济、社会、空间等三个视角。依据这种本土化分析框架,该课题在实证层面将分别研究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机制和新型城乡关系的现状特征、城乡要素配置对新型城乡经济关系的影响机制、城乡公共产品配置对新型城乡社会关系的影响机制、城乡空间互动对新型城乡空间关系的影响机制。作为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落脚点,该课题将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原则、路径和政策完善方案,并指出城乡在经济、社会、空间层面的“融合共生”是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根本指向,“市场内驱—政府补位的组合型政策”是我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政策选择,三种制度变迁和参与者的激励相容对政策的实施具有支撑作用。
该课题自立项以来严格按照预设的研究计划开展各项工作。2018年4月举行开题论证会之后,该课题组依据研究需要开展了多次实践调研,充实了理论文献和实证资料数据库,组织或参加了多个相关学术会议。立足于理论创新的目标定位和研究资料的不断完善,该课题组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形成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25篇,其中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1篇,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12篇。著作《从割裂到融合:中国城乡经济关系演变的政治经济学》是复旦大学“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丛书” 中的一本,该书还将由国际出版机构Informa UK Limited Trading as Routledge,Taylor and Francis Group出版发行英文版本。课题组首席专家及其成员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理论研讨会”、“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研讨会”等多个学术会议上报告该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019年10月,该课题顺利通过全国哲社办组织的中期评估,并获得滚动资助研究经费。从研究主题以及研究的进程状况看,该课题研究对我国的现代化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强化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期待后续该项目基于理论创新来深刻阐释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内在机制,在中国新型城乡关系问题研究中取得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及决策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