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情 段岩霞
作者立场决定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尤其是科普类作品。这类作品一般由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所写,是基于某种“劝说”“解说”或“指导”立场,向非专业的读者传播相关知识,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或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应该聚焦作者的立场,体味作者独特的表达,进而习得“这一类”作品的阅读模式。接下来,便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蝉》——笔者2018年的省级优课实录为例,简要阐释。
《蝉》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不仅以科学家的身份,近距离观察,仔细记录了蝉的生活习性、生存状况、体貌特征和繁衍成长,而且以昆虫热爱者的立场,用生动活泼、充满诗意的文字,再现了蝉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与思想。全文交叉运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五种表达方式,堪称“理性和感性的交响”“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所以,基于作者独特立场,从科学到文学,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容感知到情感体验,逐步体悟“这一篇”乃至“这一部”作品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便是本文的最佳教学路径。
一、梳理建构,明晰作者立场
科普类作品的首要特质是科学性和知识性,因而作者的立场首先体现在科学知识的呈现和顺序的选择上。在《蝉》这篇课文中,作者之所以没有按照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的生长顺序来写,而是从每年夏至“蝉的初次出现”开始写起,依次介绍“蝉的隧道”“幼虫蜕皮”“成虫产卵与孵化的过程”,最后又归于“蝉的土穴”,就是源于作者独特的研究立场和方式——同样是观察,一般昆虫学家是把昆虫做成标本,钉在木板上或者浸在酒精里,像“法医”一样观察、解剖;而法布尔是在野外“蔚蓝的天空下”“鸣蝉的歌声里”,把昆虫视作可爱的生命,像侦探一样追踪、观察、推理。为明晰作者的这一立场,笔者在初读感知、筛选信息的过程中,设计如下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发现、建构。
1.?梳理:圈画提炼有关蝉的科学知识,并根据表格提示为不同成长阶段中的蝉取个生动好听的名字。
2.?比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实际蝉的生长顺序又是怎样的?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的顺序?
3.?还原:圈画表示时间的词语,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法布尔?
4.?拓展:体会达尔文的评价“法布尔是一个难以效仿的观察家”和法布尔的自述“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
第一个活动把信息筛选转化为表格梳理,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为不同成长阶段的蝉重新取名则充满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不仅快速感知了文章内容,理清了蝉的成长阶段,提升了概括能力,还初步感受到了本文科学性与文学性、理性与感性交織的特点。而后续的比较、还原活动也是从理性到感性,让学生逐步明白:《昆虫记》实际上就是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报告。作为观察者,他最早观察得到的就是蝉“幼虫的出穴”,因此科学观察的顺序便成了他写作的顺序。而透过“半个小时”“九点钟”“十二点半”“一两个月之久”等表明时间的词语,则让我们看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与热爱,他一连几个乃至十几个小时或趴或立或俯身,凝神观察着蝉的一举一动。而最后的拓展既巧妙佐证了学生的发现,明晰了作者的立场,还有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二、比较还原,浸入作者立场
作者的立场还体现在作者独特的表达中。因为对昆虫的热爱,法布尔选用了全拟人化的手法,呈现蝉的科学知识;因为对昆虫的热爱,他忍不住像诗人一样赞美、歌颂,字里行间充满了田园诗般的韵律和节奏。然而,这份诗性的表达与科学的介绍水乳交融,八年级的学生只觉生动有趣却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会准确表达其中的“秘妙”。所以,在课堂主体部分,笔者让学生跳读课文,自选感兴趣的句段,圈点勾画,用“法布尔笔下的蝉多么……啊,你看……”的句式批注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并在文本紧要处、精妙处和学生似懂非懂处,运用如下策略,引导学生浸入作者立场。
1. 改写变形,体验作者的“目光”
文本改写就是通过重组语言或改变言语的外在形式,将作者的言语特点显性化,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表达特色,领悟到语言运用的规律,并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读写实践中。文本改写包括教师改写和学生改写。教师改写文本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范例,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在“蝉的地穴”部分,笔者便采用改写变形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法布尔语言的诗性。
(1)改写:请仿照老师的示例,用“断开一句、增加一点、改变一词、便成一诗”的方法,把你最喜欢的句段改写为小诗。示例:
腾跃,
翻转,
倒悬,
张开双翼。
上翻,钩住,脱出尾端。
蝉——你用奇怪的体操演绎着新生。?
(2)播放“金蝉脱壳”视频,感受蝉“重生”的奇妙过程。
(3)师生随音乐朗读,品味作者精准而独特的表达。
第一项设计,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改写策略和语言范例,为学生浸入语言搭建了合宜的支架。第二、三项活动则为学生创设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情境,直接把学生引入作者观察的视角,体验到了作者彼时彼刻欣赏的目光以及目睹蝉“新生”时内心的喜悦与惊叹。而且从学生提交的改写作品来看,学生对法布尔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以及何所谓“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有了深切的体会,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切实的提高。下面是学生的部分改写作品。
学生作品一:
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
一片野草叶,一根灌木枝,
你来来回回,寻寻觅觅。
找到它,爬上去,
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背部裂开,露出淡绿的蝉体,
头、吸管、腿,还有折叠的翅膀
蝉——你正在进行神奇的蜕变。
学生作品二:
你那柔弱的身体,
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
你要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
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
摇摆在微风中,
当身体变得强壮,
便飞向翠绿的枝梢。
2. 比较突显,还原作者的情感
比较法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较,可以剥离浑然一体的语言,分化出语言背后事物的差异。将改写与比较结合,可以将作者舍弃的言语形式还原出来,有助于学生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理解作者的立场、情感或意图。比如,学生在阅读“蝉的卵”这一部分,对作为母亲的蝉为何对蚋的“掠夺”无动于衷,以及什么是“本能”困惑不解时,笔者便同时引入了改写和比较。
(1)比较原文和老师改写的语句,并用手做一做这两个动作,思考:作者为什么特别选用“轧碎”而不是其他词语?
原句: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改句:它要压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2)圈画文中表明蝉和蚋力量悬殊的词句,说说“什么是本能”。
(3)关注“只需……就可……”“并不是……然而它……”“它要……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等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发现,“轧碎”更能表达出蝉和蚋两种昆虫之间体型和力量上的悬殊,蝉要想毁坏这些坏种子轻而易举,压在上面来回滚一下,蚋们就全完了。然而蝉虽然拥有这样的优势,但是他们却没有这样的意识,所谓本能就是与生俱来的、无法通过自身改变的特点。对于蝉的这一本能,作者深以为憾。所以,他才选用“轧碎”“轧扁”“掠夺”“倒霉”等充满个人情感的词语、形成鲜明对比的关联词表达自己对蝉的疼惜,对作恶者的厌恶。
三、以篇达类,感悟作者立場
法布尔对昆虫的独特立场与个性表达不仅体现在《蝉》这一篇课文中,还体现在《昆虫记》的其他作品中。同时,从统编教材的编写体系来看,《蝉》这一课还担负着开启《昆虫记》整本书阅读的任务,《蝉》的教学终点也就是《昆虫记》阅读的起点。因此,笔者在课堂最后一个环节,链接《螳螂捕食》《田野地头的蟋蟀》等相关内容,让学生以篇达类,连类而及。
1. 对照阅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第一只小螳螂的孵化吹响了育儿室的起床号,每层的卵纷纷醒来,通道里变得热闹极了,大门处渐渐挤满了穿着外套的幼虫,它们争先恐后地往外钻。可是,就在螳螂窝边,有一些家伙早已垂涎三尺。(法布尔《螳螂捕食》)
(2)小蟋蟀用大颚拱土;它蹬踢着,把松软的碍事的土扒拉到身后去。它终于钻出土层,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但它如此瘦小,不比一只跳蚤大,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经历风险。(法布尔《田野地头的蟋蟀》)
……
2. 对比朗读,你感受到了法布尔怎样的情怀?
法布尔同类作品的引入,起到了互识、互补、互证的作用,使学生自主建立起联系,进一步感受到了法布尔拟人化的表达风格以及对所有可爱生命发自内心的热爱。最后的对比朗读,则让学生化身为法布尔,用法布尔的口吻,法布尔反驳他人责难时的原话,深度体悟法布尔的研究立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推动学生产生阅读《昆虫记》、了解法布尔的兴趣。
其实,不止是“这一篇”课文,阅读所有科普类文章都需要关注作者的立场,并基于作者立场沿波溯源,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策略。唯此,我们才能带领学生理性解读,感性体验,习得阅读“这一类”文章的基本范式,进而在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情感生成以及人文素养多个层面获得真正的提升。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课题“初中语文专题阅读与写作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C2017251)成果]
(作者单位:陈情情 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段岩霞 山东省高青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