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琳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也是信息化时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一、制订合理学习计划,挖掘学生超前自学潜力
笔者进行课下辅导时,学生经常会提出串讲教材的要求,以弥补他们因为特殊原因导致的部分听课内容的缺失。教学要点串讲完之后,学生都会发出类似的感慨:“老师,几个小时就可以复习一遍的內容,居然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有点浪费,其实,完全可以更短的!”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进行超前学习。在不同类型的学校,这样的学生所占的比重会有差别。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超前学习法会让相当一部分学生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从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超前学习计划的制订应以学生个人需求为基础,教师要扮好指导者、参谋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制订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计划,明确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在自主学习的不同阶段做好前后学习效果对比,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获取继续学习的不竭动力。
二、提供配套阅读材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很多理科老师常常困惑,学生为什么对解释各种奇异自然现象的理论知识那么生疏,甚至有排斥心理?为什么理科课堂总是如此枯燥、乏味,学生总是提不起兴趣?甚至有时候连课程进度都难推进,更不要说让学生自主学习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理科教师常遵循“先理论传授,后实践分析”的授课思路,学生很难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兴趣,但这并不能说明学生厌恶获取知识,因为他们常常在讨论一些探索、发现、解密类的科普读物和节目时滔滔不绝。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是参与、体验,与现在关注度很高的“情境式课堂教学”异曲同工。情境式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笔者从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找到了解决方法,那就是给学生提供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从各种科普性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号、书籍中挑选合适的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组成阅读库,通过历史和现实真实事件的呈现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少老师担心学生因为阅读课外材料产生太多疑问,打击学习自信心。事实上,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的兴趣就越浓,有的学生会不满足教师的正常教学进度而提前学习。“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而独立思考,恰恰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三、合理设置导学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目前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学案与导学密切结合,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由于学校和生源的不同,导学案的编写在思路设计、内容选择、难易梯度分布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导学案的合理使用,能为学生提供自主、高效学习的路线图,老师则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在情境课堂教学中,一份精心设计的导学案既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复制,也不是课堂讲授要点的堆砌罗列,而应该是课堂学习的“导航图”。导学案的设计背景应围绕教学主题创设的情境,因为必备的材料支撑是引导学生不断向前的指示路标,重要概念、要点是“导航图”中需要学生寻觅发现的“宝藏”所在,必备的评价检测能清晰地呈现一节课的“行进”轨迹。
四、开展学科社团活动,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除了提供阅读素材、设置导学案方法,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动手、动脑的实践条件,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过程的有效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很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思考之角”“幻想之角”“难事之角”,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条件,让感兴趣的学生实践自己的想法,体验驾驭真理和规律的喜悦,成为知识的主体。
笔者和所在学校同学科的几位生物老师创建了生命密码社团,借助实验室已有的设施和能提供的试剂、材料等,为社团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动手进行模型构建、自主设计探究性实验等形式,感受来自“第二课堂”的乐趣,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为自学探究提供平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欢的旋律”。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乐器的功能,让他们尝试创作,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之,自主学习不是一味地给学生布置任务,逼迫学生提前完成对教材的学习或者预习,而是要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享受自主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功;不是学生迫于外力被动地表现出自主学习,而是发自内心主动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及技能。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