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
一、整本書阅读的宗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纳入学习任务群,并在2019年秋季起使用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设立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模块。整本书阅读应是指向学生终生发展的事业,所以整本书阅读的宗旨应是:为了学生的一生而阅读。
为此,整本书阅读可按目的、要求、预期效果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熏陶浸润式自由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学会筛选著作和做读书笔记,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能有自己的感悟,写成有思考的读后感。这一阶段的阅读对书目不做统一要求,鼓励学生文史哲泛读,以经典著作为主,可略微涉猎有影响的流行作品,不让学生把读书当任务,让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第二阶段是任务驱动式深度阅读,目的是依托专题教学,选定共读书目,自选研究角度,打通课堂内外,开展较有深度的学习,形成交流争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专题研究能力。
二、立足学生本位的整本书阅读实践
1. 熏陶浸润式自由阅读
自由阅读的时间一般放在高一阶段,因为高一起始年级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可塑性强,对未来的文理分科和职业规划还没有明确的方向。阅读恰好可以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为提升其学习能力、思维发展和审美创造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一阶段的阅读,对学生来说重点是培养兴趣,形成习惯,学会方法,对老师来说则重在兴趣引导和学法指导。阅读的起始阶段,教师需要对阅读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做出说明,并对学生的阅读书籍类型进行审核。每周开设一节专门的阅读课,建议师生共读,书目不限,关键是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老师的阅读行为对学生的阅读自觉也起着榜样作用。
为了督促阅读,增进交流,还可以设置“开卷三分钟”课前演讲主题活动。语文课前用三分钟时间推荐一本经典书籍,介绍作者和内容,说说推荐理由。这种语文活动既能促进读书、分享交流、彼此激励,又是对读书效果的检验。每个学生为了准备课前演讲,都需要回顾梳理所读书籍,总结阅读感受,这是思维能力的一次提升,同时又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演讲要求脱稿,可辅助课件或板书,与听众互动,必要时还需回答老师或其他同学的疑问。“开卷三分钟”课前演讲活动是读、写、说、听等语文能力的综合锻炼,是基于整本书阅读又超越整本书阅读的语文活动。
光读不行,还得写。学生学期末上交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将阅读感受沉淀深化,转变为自己的思考。读书笔记要求采用评点式,每一段摘抄后附一段点评或感想,点评要针对内容和艺术手法而谈,感想要结合自己的生活或阅读体验,点评与感想务求实与细,避免空洞、笼统,人云亦云。评点式读书笔记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阅读不是浅尝辄止的感受性阅读,而是品读细思式的思悟性阅读,思想在不知不觉间走向深刻。读后感重在“感”,应就书中具体某一点阐发,如评价人物性格特点,鉴赏写作手法,赏析段落。总之,必须切口小、感悟细。写读后感是在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对学生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为下一阶段任务驱动式深度阅读的开展打下扎实基础。
除了学期内的阅读课外,假期的阅读也必不可少。教师可以根据假期所处的阶段布置自由阅读任务或配合教学指定书目。读书内容应和学期内保持同等水准。
2. 任务驱动式深度阅读
有些经典名著需要通过共读去深入研究讨论,老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对整本书的“啃读”“深读”。这种任务驱动式深度阅读常常依托着教学任务共同完成,是对某一个专题教学的资料整合和深度挖掘。
在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的学习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论语〉选读》的专题教学,笔者开展了《论语》的整本书任务驱动式深度阅读,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分类阅读,学习奠基
首先,通读文本并分类。教师给出分类指导,共八组,分别是:孔子谈“仁”的篇章;孔子谈“礼”的篇章;孔子谈“孝悌”的篇章;孔子谈学习的篇章;孔子谈教育的篇章;孔子谈修身的篇章;孔子与弟子的故事;《论语》中的成语。
分类的好处,一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针对性阅读,避免无任务要求带来读书的盲目性;二来像《论语》这样内涵深厚的经典作品,分类阅读便于学生把握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内涵;三则可以使学生按照各自的阅读兴趣组成读书小组,进行相对集中的主题阅读,啃读、深读,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课上印发《史记·孔子世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自读,或小组合作,通读梳理全篇。每人列表整理孔子的生平事迹,画出孔子周游列国图(或表)。目的是通过梳理使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经历,便于后期学习时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情感内涵。播放电影《孔子》,鼓励学生撰写侧重人物性格形象分析的影评。目的是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孔子及其主要弟子一生的追求,由读转写,深化思考。推荐阅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钱穆的《论语新解》及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以上都是通读学习,是后续学习的奠基,这些自主阅读和学习奠基非常必要,可以帮助学生寻找阅读兴趣点(阅读之前的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对《论语》缺乏兴趣)。
(2)精读精讲,以点带面
通读只是基础,经典篇目还需要精读精讲。笔者设计的精读精讲篇目采用小专题式,分为“孔子与世人”和“孔子的政治理想”两个方面。
“孔子与世人”专题一主要选择了隐居之人对孔子的态度的章节,“孔子与世人”专题二选择了普通人对孔子的行为的章节,这两个小专题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孔子不被世人理解的处境却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孔子的政治理想”专题一选择“季氏将伐颛臾”篇目,理解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的政治理想”专题二选择“沂水春风”篇目,展示了孔子“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几组小专题互有联系,彼此补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处境。精讲篇的学习是对自主学习的推进,使问题走向深研。
(3)合作研究,成果展示
全班同学以四人为单位,共分为十六个阅读小组,每个小组根据组员兴趣就之前的阅读分类任选一个研究任务。具体的研究步骤分为四步。
第一步:找。找出与研究选题有关的章节,对重点章节和疑惑处做好记录,写下阅读和研究的感受。
第二步:查。利用工具书翻译字词,把反复出现的字词和名句整理成知识卡片;查找与选题有关的网络或纸质资料,帮助研究走向深入。
第三步:结。就选题总结孔子的相关思想,形成研究结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简练,论据充实具体。
第四步:联。联系现实问题和生活现象,进一步思考孔子思想对当代生活的启示;也可联系自身经历,表达自己对孔子思想的感悟和理解。要求观点具有启发性,所举事例鲜活、生动、典型,具有现实性。
成果交流按照选题的顺序依次进行。展示的程序包括:成果演讲、板书核心观点、听众提问、组员答辩、读书笔记交流、板报展览。这样做可以全方位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读书研究的积极性,做到眼到(认真阅读)、手到(勤做笔记)、口到(讨论发言)、心到(思考答辩)。最后板报展示的既有读书笔记,又有小论文,还有思维导图和孔子周游列国图,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多维度的展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特长。
三、两种阅读方式的关系
从教师的角色来说,熏陶浸润式自由阅读考验教师的决心和耐心,任务驱动式深度阅读考验教师名著研读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前者,学生的自主性很大,老师的角色是一个引领者,把学生引领至一片广博的海洋,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安宁与充实。后者,老师的选择很重要,既要配合教学,又要使学生产生兴趣,还要研究出深度,所以布置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很关键。丰富的阅读内容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人文底蕴,海量的阅读也让他们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做到细读与略读相结合,而这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
從学生的阅读效果来说,学生更喜欢熏陶浸润式自由阅读,这样的阅读从兴趣出发,没有心理和课业负担,学生读起来要轻松自在许多。带着任务读书虽有一定强迫性,但有了之前自由阅读的兴趣基础,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又因为学生自由选择研究课题,以小组为单位,任务式阅读又有了一定的配合性与挑战性,所以阅读成果往往很丰富。这两者是铺垫与升华的关系,没有前者的润泽,后者会很突兀,学生的思维未必跟得上,也容易带有抵触情绪,效果未必好;没有后者的提升,前者会较肤浅,团队的思想碰撞能带来更多启发和收获。
就笔者多年推动落实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经验和对学生的后期观察来看,整本书阅读要想落在实处,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必须立足学生的发展本位,从培养长久兴趣和终生习惯出发,老师以决心、恒心、耐心、真心去帮助学生,整本书阅读方能产生长久效力。事实上,笔者的多名学生就通过整本书阅读的这两种途径而在紧张的学习中阅读了大量书籍,从而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兴趣点,立志成为文学工作者,这真是意外的收获。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