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遂良
因为女儿在驻外使馆工作,为照看小外孙女,近年来我随在外交部工作的女儿去过美国、老挝和澳大利亚几个国家,接触到国外的基础教育。想说一点对美国小学教育的感受。
美国孩子6岁起上小学读一年学前班,外孙女凭外交护照在住地就近入学,不收学费杂费。每班二十多人,没有课桌,围在一间有游戏设备的房间随老师一起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塑、讲故事、猜谜语,在户外捉迷藏、踢球、练操。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户外活动,在操场上滚一身泥巴,衣冠不整吵吵闹闹最为得意。一学期大约有两次左右的集体外出旅游、参观,或去农村劳动(摘果子、下水捉鱼、野餐)。低年级主要是玩耍,文化课内容浅显,数学学到一年级结束也才是加减法而已,也没有作业。书包背来背去空空如也。
美国人提倡快乐教育。所谓“Happy,love and relax ——开心,爱和轻松”。他们重视孩子爱玩、好奇、喜欢探索的天性,引导他们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的世界,培养独立思考、自我担当的人格。有一回小外孙女写了一篇关于美国警车开得太快笛声太响吓着了走路的小学生的短文,竟然来了两位警官到学校向她表示歉意,并送给她一辆警车模型做纪念。这当然是老师与警察沟通的结果。
美国小学的节假也特别多,寒暑假、春假较长,除了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传统节日,还和大人一起过马丁·路德·金日、总统日、阵亡将士日、退伍军人节等。有一两次我送孩子按时到校却没有一点动静,方知又放假了,事先没有注意网上的通告。学校内还有诸如帽子节、鞋子节、裤子节、袜子节一类的节日,到那一天鼓励孩子们戴各形各色的帽子,越奇怪越独特越好,裤子节则穿着长短颜色材质不同的裤子袜子。比如左腿穿红色裤子,右腿穿蓝色格子裤,一个脚穿短袜,另一个则穿长袜,五颜六色,奇形怪状,互相调笑,各丑其丑。校园里一片欢乐嬉笑,沸反盈天。
相对而言,他们不太重视书本知识,不提倡死记硬背,甚至没有教材,由老师现编,一个教师兼教英文、数学、音乐,全能负责。有一次外孙女谈到老师要征求他们去哪里玩的意愿,全班表决时让大家都闭上眼睛举手,以免互相观看影响了自己的独立选择。老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可以当面批评老师有什么话说得不对。他们不公布考试成绩,不排名次,没有什么优生差生、重点或非重点班级学校的区别。但是也有各种收费的兴趣班,下午三点放学后就是兴趣班和各种课外活动的时间了。
就我接触到的美国小学教师而言,我对他们怀有敬意,他们都非常热爱教育工作。孩子就读的华盛顿特区小学的班主任老师Mrs. Markins一家三代都在这所学校任教。她母亲退休后仍在教务处义务工作。我亲眼看到她给学生擦鼻涕、钉扣子,有次看到她蹲在地上,让学生把脚搁在她腿上给他系鞋带。后来我们搬家,小外孙女转到另一所小学后,所在班级只有她一个中国学生,老师发现她有些孤单,不太合群,学校就为她专门开了一次研讨会,除副校长、教务主任、班主任参加外,还请了一位校外的心理学专家,配一个中文翻译,邀请家長一起分析原因,商量改进措施,会后还发了一份书面文件给我们。为一个学生召开一次心理分析会我这还是第一次见到,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学生是中国外交官的女儿,用得上孔子说的“有教无类”这句话。
美国的基础教育也很重视发现有个性、有特长、有潜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这样的快乐教育结果,大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一般,可能入职专、技校,只有少数有天赋者进名牌大学成为杰出人才,自然地形成社会劳动资源的分工和平衡,他们并不把淘汰看成是失败或残酷的事。
教育自然不只是学校这一个渠道,家庭环境、父母的身教仍然是最重要的基础。